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出版行业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与创新机会,但不同出版集团根据其业务领域、市场定位及伦理考量,制定了差异化的技术规范。这些差异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数据幻觉、隐私泄露、学术诚信等挑战,以及伦理、法律与技术依赖等潜在风险。
让书香与您常伴
● AI技术驱动下的出版业转型,主要体现在重塑出版角色、赋能业务拓展、驱动服务创新三个方面。
● 出版业新兴AI职位包括:AI主管(系统负责AI工具应用与管理)、AI设计师(利用AI 开展多媒体内容设计)、AI训练师(针对AI模型进行专业训练)、AI转译师(利用AI工具实现本土推广)等。
● 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出版行业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与创新机会,但不同出版集团根据其业务领域、市场定位及伦理考量,制定了差异化的技术规范。这些差异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数据幻觉、隐私泄露、学术诚信等挑战,以及伦理、法律与技术依赖等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重塑着全球出版行业的格局与内核。近日,由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英国易达威学术出版社协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业应用高端论坛举办。其间,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秦艳华发布了实验室研究成果《国外出版业人工智能应用报告》。
该报告重点关注国外出版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全流程的应用情况,结合先进经验和实践案例,以宏观视野剖析全球出版业的技术革命趋势,系统梳理了内容策划、编辑加工、营销发行等环节的典型应用场景。报告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重塑国际出版格局,智能出版、即时出版、互动出版等创新模式显著提升效率与用户体验,为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角色重塑:AI成为“新作者”与“新编辑”
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驱动全球出版业从传统的、线性的纸质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向智能化、即时化与互动化的新范式全面转型。报告显示,AI技术驱动下的出版业转型,主要体现在重塑出版角色、赋能业务拓展、驱动服务创新三个方面。
AI不仅重塑了出版角色职责,促成传统编辑的转型,在出版流程中发挥编辑、作者、画手、审阅、翻译等多种角色功能。同时,AI深度嵌入出版流程过程中,也催生了新的职业——AI伦理顾问。该角色需要跨学科的背景,负责监督出版流程中AI工具使用的合规性。
在赋能业务拓展领域,AI技术正成为出版集团业务再拓展的关键驱动力。出版行业通过内容形式创新、数据服务和跨行业合作实现转型。AI支持动态和互动出版物,例如,可根据读者选择调整情节的小说或个性化教育内容,如麦格劳-希尔的AI Reader。AI为出版业扩大了市场,以皮尔逊为例,通过AI学习工具拓展了企业技能培训市场,2024年调整后营业利润增长10%,达到6亿英镑。这表明AI不仅提升了现有业务的效率,还为出版集团提供了进入新兴市场的机会。
此外,AI驱动的服务创新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内容交付效率。韩国数字漫画企业通过AI推荐算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漫画推荐,显著提高内容触发率。出版行业通过AI驱动的作者服务、研究者服务和读者服务适应数字化和个性化需求。
报告显示,全球出版模式正在从传统出版转向AI智能出版,呈现出自动化内容生成、个性化推荐;预估市场、动态化反馈;互动化出版物:选择性叙事、多媒体整合、个性化特点等特征。据悉,施普林格·自然和爱思唯尔等学术出版社已采用AI加速研究和内容分发。
模式变革:从“大众供给”走向“精准细分”
传统出版业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深刻变革,其核心在于服务模式从过去的“大众供给”全面转向“精准细分”。这一范式转移并非单一环节的改进,而是AI技术从生产到分发的全链条赋能,推动产业价值重塑。
“全球出版业产业链正在重构,出版产业链人机协同明显。从选题策划到文本创作、多模态内容制作、编辑加工、语言翻译、产品营销推广到出版服务增值,各个环节都有AI参与。”秦艳华说。
报告提到,数字时代的消费需求变化推动出版业从单一文本形态向多模态生态升级,AI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式复合体验、实现IP跨媒介智能协同,让内容在文字、音频、视频等形态间高效流转,拓展了IP的传播维度与商业价值。
亚马逊旗下Audible凭借自主研发的全集成端到端AI制作技术,为有声读物注入新活力,打造出了独特的复合体验形态,提供了两种服务模式:“Audible管理”制作与“自助服务”。
以上这些趋势在全球出版集团的AI应用实践中可见一斑。如施普林格·自然利用AI支持学术研究,优化文献检索和分析功能,发布于Nature等平台;爱思唯尔依托Science Direct和Scopus平台,增强研究数据处理和学术资源管理能力;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结合AI工具,深化内容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出版效率;麦格劳-希尔通过AI写作助手提升教育资源开发,辅助教学内容生成;企鹅兰登书屋运用AI技术革新内容生成与分发流程,加速数字化转型……
此外,分发与流通的精准营销也成为AI技术在全球出版业的重要应用方向。报告显示,数字渠道的精准化运营中,平台型渠道间的算法竞争愈发激烈,通过算法优化内容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成为核心策略。
亚马逊为Kindle用户推出的“Recaps”新功能,利用包括Gen AI和Amazon moderators在内的技术创建了准确反映书籍内容的摘要,帮助用户在阅读系列丛书最新一章前回忆故事情节和人物弧线。企鹅兰登书屋旗下DK出版社2024年启动的变革推动者(AI Changemakers)计划,正是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工具链实现自建渠道精细化运营的典型实践。
人才竞争: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出版“守门人”
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即便在AI时代,这也是一条“黄金铁律”。
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为出版业释放了更多新动能与新变量,人才结构的变化显而易见。
报告认为,出版业新兴AI职位包括:AI主管(系统负责AI工具应用与管理)、AI设计师(利用AI 开展多媒体内容设计)、AI训练师(针对AI模型进行专业训练)、AI转译师(利用AI工具实现本土推广)等。而这些新岗位正在发挥自身价值,不少企业的相关人才需求“喷薄而出”。
如英格拉姆集团任命具有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拉詹·巴特博士担任新设立的AI总监职位,监督集成AI工作,提升AI驱动出版业务的效能;利用AI预测受众需求,增强信息溯源和受众数据分析,保障出版商的知识产权和隐私安全,建立适应出版集团的AI道德原则。
“出版业需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出版业‘守门人’,借鉴英美高校对编辑人才培养的改革。”秦艳华认为,要深化出版与技术的融合应用,让编辑在实践中塑造“技术+内容+运营”的复合型能力结构。
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数智化伦理失偏防线,数智化出版人才需在准确理解智能出版本质的基础上,掌握数字技术操作、人工智能应用及大数据分析等能力,并具备持续学习新技术迭代的适应力等,以应对AI时代的新常态。
风险与治理:建立AI时代“新交通规则”
每一轮AI的迭代,都将会带来一个新的生态。对于出版业来说,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呼啸而至。
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出版行业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与创新机会,但不同出版集团根据其业务领域、市场定位及伦理考量,制定了差异化的技术规范。这些差异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数据幻觉、隐私泄露、学术诚信等挑战,以及伦理、法律与技术依赖等潜在风险。
在电子出版2024年的调查中,有70%的受访对象将编辑的公正性列为首要担忧,有将近60%的读者对于信息的真实性表现出担忧。
此外,向读者保持内容来源透明度,维护数据与知识产权以及维持知识真相的严肃性均是被关注的问题。
生成式AI在推动出版业态重构的同时,也暴露出深层次的生态矛盾。报告提到,国际集团与新兴业态的博弈、技术资源分配的失衡、版权治理的适配困境等问题交织,考验着行业在创新与规范间的平衡能力。因此,全球出版业必须构建与之匹配的技术规范、风险防范体系与发展路径。
2024年7月12日,欧盟发布的《AI法案》,将AI系统划分为不可接受风险(完全禁止)、高风险(严格监管)、有限风险(透明度义务)和最低风险(基本不受监管)四个风险等级,对AI的应用情况进行差异化监管。
日本针对现行著作权法框架下,人工智能开发阶段能否采用享有著作权的资料进行训练、生成内容构成侵权的判定标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等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同时明确了具体适用场景与例外情况。
AI创作版权管理上,中国需在立法优化层面与国际接轨。
报告认为,中国监管架构需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提高内容监管的透明度。技术层面引入区块链存证、数字指纹标记等技术手段,实现内容全生命周期追溯,为版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在制度层面应加快完善AIGC相关立法,明确权利边界及责任主体,构建完整的监管法律体系。
来源:书香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