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这波甲流是真的来势汹汹,完全不是“重感冒”那么简单。有中年人感染后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硬扛了5天没就医,结果发展成重症肺炎,最终没能救回来;广东10月单月就报告了12万多例流感病例,国家疾控局更是明确提醒,12月中下旬到1月初可能出现疫情高峰,当前流行的甲
最近这波甲流是真的来势汹汹,完全不是“重感冒”那么简单。有中年人感染后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硬扛了5天没就医,结果发展成重症肺炎,最终没能救回来;广东10月单月就报告了12万多例流感病例,国家疾控局更是明确提醒,12月中下旬到1月初可能出现疫情高峰,当前流行的甲型H3N2毒株占比超95%,传染性和重症风险都不容小觑。
最让人警惕的是,40-59岁的中年人正成为这轮甲流的重症高发群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平时工作忙、压力大,总觉得“扛一扛就过去”,却不知道甲流病毒会快速攻击呼吸道和全身免疫系统,拖延治疗很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致命并发症。其实甲流可防可治,关键是避开饮食误区、抓准核心应对措施,今天就用大白话把医生的专业建议讲透,让每个人都能科学应对。
很多人把甲流当成普通感冒,这是最危险的误区。两者虽然都是呼吸道不适,但区别特别明显,记住这几点就能快速区分:
普通感冒起病慢,主要是鼻塞、流涕、打喷嚏,发烧大多低于38℃,1-2天就缓解,全身酸痛、乏力的感觉很轻,基本不会有严重并发症。而甲流是突发高烧,体温直奔39-40℃,还会持续3-5天,伴随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咽痛和明显乏力,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更关键的是,甲流可能引发重症肺炎、暴发性心肌炎、坏死性脑炎等严重问题,尤其是有基础病、肥胖(BMI≥30)的人,风险更高。
如果出现突发高烧、全身酸痛的症状,别犹豫,尽早做病原检测确认。要是确诊甲流,一定要抓住48小时的黄金治疗窗口,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既能缩短病程,还能大幅降低重症风险。这里要提醒一句,儿童和青少年退烧不能,儿童和青少年退烧不能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罕见且危险的瑞氏综合征,这是医生反复强调的禁忌。
甲流期间,身体的核心任务是对抗病毒,饮食上要是瞎吃,只会给免疫系统添乱,让病情加重或延长恢复时间。一线医生明确提醒,不管有没有感染,这3类食物都要暂时避开:
1. 辛辣刺激食物:别让呼吸道和肠胃雪上加霜
辣椒、花椒、火锅、麻辣烫这些食物,看着开胃,实则会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本来甲流就可能引发咽痛、咳嗽,吃辛辣食物会让这些症状更严重;而且生病时消化功能会减弱,辛辣食物还可能导致腹痛、腹泻,进一步消耗体力,让身体没力气对抗病毒。这段时间饮食越清淡越好,减少黏膜刺激,让身体集中能量抗病毒。
2. 油腻油炸食物:加重肠胃负担,加剧炎症反应
炸鸡、薯条、肥肉、奶油蛋糕这些高脂肪食物,消化起来特别费力。甲流患者本身就可能有恶心、乏力的症状,吃这些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还可能影响食欲,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更关键的是,过多油脂会加剧身体的炎症反应,不利于病情恢复,甚至可能影响药物吸收,降低治疗效果。生病期间尽量选蒸、煮、炖的食物,比如清蒸鱼、白粥、煮鸡蛋,好消化还能补营养。
3. 高糖+生冷食物:直接削弱免疫力
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尤其生病时免疫力低,风险更高。而甜食、含糖饮料等高糖食物更要忌口,它们会抑制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直接削弱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实力,还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让身体更疲惫。建议多喝温水,代替含糖饮料,既能补充水分,还能稀释痰液,帮助身体代谢。
这里额外说句实在的,生病期间饮食要遵循“低脂、易消化、高营养”的原则,多吃新鲜蔬果、瘦肉、豆制品,这些食物能给免疫系统提供“弹药”,帮助身体更快恢复。
做好2件事能救命:预防+治疗,双管齐下
应对甲流,关键在于“预防为先、及时治疗”,这两件事做好了,就能大幅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
1. 坚持科学预防:筑牢第一道防线
首先,优先接种流感疫苗。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6月龄及以上没有接种禁忌的人,整个流行季内都能接种,接种后2-4周就能产生有效抗体,不仅能降低感染风险,就算感染了也能减轻症状、减少重症可能。医务人员、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儿童和婴幼儿看护人员,这些重点人群要优先接种。
其次,日常防护不松懈。去医院、商超等人群密集的密闭场所,一定要规范佩戴口罩;打喷嚏时用肘部遮挡,别用手捂,避免病毒通过手部传播。饭前便后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或者用酒精浓度≥75%的洗手液消毒,门把手、遥控器等高频接触物品,也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另外,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出现发热症状后要立即居家隔离,别带病上班、上学,减少聚集性感染风险。
2. 抓住治疗关键:48小时黄金窗+警惕重症信号
第一,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确诊后一定要在48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遵医嘱吃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药物,这个时间窗口内用药,能显著缩短病程、降低重症率。要注意奥司他韦是处方药,不能自行增减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过敏体质、肝肾功能不全的人要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第二,密切观察病情,警惕重症信号。就算已经用药,也要留意身体变化,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持续高热超3天不退,服用退烧药后短暂下降又迅速反弹;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嘴唇发紫,家用血氧仪检测血氧饱和度≤93%;精神萎靡、嗜睡、答非所问,儿童出现烦躁不安或惊厥;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腹泻严重,伴随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脱水症状。
还要特别提醒,初始抗病毒治疗3-5天后,如果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要警惕合并细菌感染——这是流感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重要提醒:这几类人要重点防护
65岁以上老年人、6月龄以下婴幼儿、孕妇及围产期妇女;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比如哮喘、慢阻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免疫缺陷人群,如正在使用激素药物、免疫抑制剂,或器官移植术后、恶性肿瘤化疗后的人;肥胖人群(BMI≥30)。
这些人群要提前接种疫苗,日常尽量减少外出,家人如果感染甲流,要做好隔离防护,避免交叉感染。一旦出现疑似症状,不要拖延,直接就医。
这波甲流虽然来势凶猛,但只要我们不轻视、不恐慌,避开饮食误区,做好预防和及时治疗,就能有效抵御风险。尤其是中年人,别再硬扛,身体不舒服就及时休息、就医,这才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甲流家庭应对清单”吗?包含预防措施、用药指南、重症判断标准等具体内容,你照着做就能科学应对甲流。
来源:云上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