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4日,太原市迎泽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奇思妙问”成果展(第七站)在大南关小学盛大启幕。这场以“一思一世界 一课一乐园”为主题的盛会,汇聚山西省科技馆、山西省科协、迎泽区教育体育局等单位领导,第六联盟7所成员校校长及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共同见证了
2025年11月14日,太原市迎泽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奇思妙问”成果展(第七站)在大南关小学盛大启幕。这场以“一思一世界 一课一乐园”为主题的盛会,汇聚山西省科技馆、山西省科协、迎泽区教育体育局等单位领导,第六联盟7所成员校校长及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共同见证了一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科技教育实践成果盛宴。
开幕式上,大南关小学“追梦少年”科技舞蹈以动感旋律点燃全场,孩子们用肢体语言诠释科技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桃南小学情景剧《科学之光,中国速度》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再现科学家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联盟校科技教育成果视频展播则以真实镜头记录教育变革:教师团队如何以“问题导引”重构课堂,学生怎样在“奇思妙问”中突破认知边界,生动诠释了“问题即课题”的教育理念。
作为成果展的核心亮点,第六联盟以“一校一品”战略构建的七大特色课程体系备受关注:大南关小学依托地震科普馆开发“探秘地震·守护生命”课程,通过VR模拟、结构抗震实验等模块,构建“防灾-科普-创新”教育链;桃南小学“场馆课程”将科技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鲜活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探索科学奥秘;迎泽区第一实验小学“种田种教育·科学有点田”课程,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究深度融合,学生在田间地头观察作物生长,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文新小学“生活材料探秘”课程引导学生从日常物品中挖掘科学原理;诺行小学“二十四节气课程”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探索自然规律与科学智慧的结合;37附小“山楂树课程”通过山楂发电实验,将生物与物理知识转化为趣味实践;孟家井小学“瓷窑课程”则以古法技艺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感受材料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这些课程从生活实践、传统文化、古法技艺中挖掘科学内涵,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多点开花科技教育矩阵,让科技教育真正接地气、有温度。
互动体验区成为孩子们的“科学乐园”。在微课程快闪区,15-20分钟的“浓缩课堂”轮番上演:地震探秘、星空观测、山楂发电等多元主题让学生玩中学,做中悟;20位家长化身“科普使者”,通过航空救援实验、磁力现象演示、大脑奥秘讲解等趣味形式,将科技教育延伸至校园之外,构建起家校协同的科普生态。一位家长感慨:“没想到和孩子一起做实验,能让他们对科学产生这么浓厚的兴趣!”
活动特别设置“问题墙”,鼓励学生基于现有成果提出“更刁钻的疑问”,大南关小学学生追问“如何用AI预测地震余震”,桃南小学团队探讨“高铁磁悬浮技术的环保瓶颈”,一实验学生提出:“山楂发电的效率能否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将转化为下一阶段课程进阶的重要方向,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闭环教育模式。
此次成果展集中展现了迎泽区“联盟共建、课程共生、问题导向”的改革成效。通过引导孩子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需求,参与身边的科技实践活动,体验发现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沉浸式过程,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正如参展教师所言:“当孩子们眼睛发亮地追问‘为什么’时,我们就知道,迎泽区科技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这场以“问题”为火种的科技盛宴,不仅为区域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照亮创新之路,更让科学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迎泽区将继续以“奇思妙问”为引擎,推动科技教育从课堂延伸走向生活浸润,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注入持久动力。
供稿:王宝霞、杨婧
摄影:田志忠
编辑:田田
审核:智慧
来源:小苇姐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