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的意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07:43 1

摘要:今年一次次行走于上海街头,只是为了赶赴一场又一场艺术盛宴。仿佛饥渴的人沉入艺术世界,在驻足、凝望、沉思中,让感官一次次打开:吸纳、滋润、回旋。那些被打动的瞬间,与之触碰的火花,注入身心的片段,就像干涸的土地得以浇灌,冒着“嗞嗞嗞”欢快的声响。

转自:嘉兴日报

■全陈蓉

今年一次次行走于上海街头,只是为了赶赴一场又一场艺术盛宴。仿佛饥渴的人沉入艺术世界,在驻足、凝望、沉思中,让感官一次次打开:吸纳、滋润、回旋。那些被打动的瞬间,与之触碰的火花,注入身心的片段,就像干涸的土地得以浇灌,冒着“嗞嗞嗞”欢快的声响。

我不知对于像我这样的艺术“门外汉”,徜徉于艺术天地究竟有何意义?又是否如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所说:“我们的人生真的不能拥有这种无意义之外的其他意义吗?”而我流连于各个艺术展,也许就在探寻那些独属于自我的意义。

几年前我阅读一本设计的书,被其中的一章“白”深深触动。作者说作为设计理念的“白”,“是一种令所有颜色都从其中逃走的颜色,但其所蕴含的多样性又是无限的。”

当我沉浸于中华艺术宫的“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展中,那些莹润如玉的白瓷,无论是温润的器物,还是栩栩如生的人物,甚至是丝丝缕缕的头发、薄如蝉翼的纸张、晶莹剔透的花瓣等,无不折射了德化白瓷“凝天地素色、铸中华美魂”的精神内核。而其丰富的“白”,比如青白、建白、高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孩儿红、羊脂玉、冰种玉等,让我在观赏之中感知到“白”的光芒和力量。诚如书中所说:“‘白’不是白的。让‘白’得以诞生的是一种感受‘白’的容纳性。所以我们不是去寻找‘白’,而是需要搜寻一种能感受‘白’的感觉方式。”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化的太阳,可除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外,对他我几乎一无所知。当我在上海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看了“普希金与东方回响”展后,才了解到他虽然只有37岁短暂的生命,却创作了那么多文学作品。他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邃的人文关怀,赢得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在中国更是得到广泛传播。读着展览中他那些清晰、优美的诗句,让我渴望读到他更多的作品。为此,我专程观看了由同名诗体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这部由世界著名戏剧大师马斯·图米纳斯与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联合打造的“神作”,以镜面的舞台、高悬的秋千、漫天的飞雪、共舞的棕熊等极致诗意和浪漫的俄式美学,呈现了原著小说“多余人”的形象,构建了空虚、凝滞、倦怠的诗意氛围,更与普希金那闪耀着俄罗斯诗歌太阳光芒的诗句相呼应,让我沉醉在普希金诗节的格律美中。

在我年少时,每到暑假,我常和伙伴在刚收割后的田地里拾稻穗。当我弯下腰捡散落的稻穗时,眼前时常浮现画册上看过的油画《拾穗者》。

当我在浦东美术馆,真正面对米勒的这幅作品时,依然被如他的另一幅作品《晚钟》的庄重感所沉醉。更看清三个不同年纪的女子的神态,特别是那些打着补丁的衣服,黝黑的脸庞,肮脏的双手,远处刚收割的麦垛,还有骑着马的监工。当我久久凝视这幅作品时,40多年前那些夏日午后恍如昨日扑面而来,我仿佛闻到稻子收割后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看到田间青蛙或蛤蟆跳跃的身影。那些逝去的年华与这幅作品在时空中穿越,沉入岁月的尘埃中。

当那些在行走中观看的展览渐渐在身体中复苏,与阅读的书籍、观看的电影、过去的日子等不断连接、发酵、延伸时,它们内化成某种养分,滋润着我的内心。让那些美的瞬间在身体内开花结果,碰撞出无限的能量,填充着一个个平凡的日子。也许这就是我能从中寻找到的意义。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