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全国卷一出,考场外直接炸锅:有人听完听力就原地发呆,有人看到“碳中和”阅读直接翻页找计算器。
“听力只放一遍,还混进澳洲口音?
阅读考AI伦理,作文让给短视频写倡议书?
”——别怀疑,这就是2025高考英语的真题方向。
去年全国卷一出,考场外直接炸锅:有人听完听力就原地发呆,有人看到“碳中和”阅读直接翻页找计算器。
别再背十年前的模板了,命题组今年摆明车马:要的就是把英语拉回“用”的赛道,而不是“背”的泥潭。
先说听力。
北京、上海、江苏的试点卷已经上线“三味口音拼盘”:英音的优雅、美音的懒散,再夹带一句澳洲上扬的“Good on ya”。
更狠的是,推理题比例悄悄从35%涨到38%,一句话里拐三个弯,答案藏在说话人叹气的那半秒。
想靠“关键词捕捉”混分?
门都没有。
给高一高二的建议:每天十分钟,把BBC、NPR、ABC的早间新闻混着放,别盯字幕,听错就倒回去,两周后耳朵会自己“切换频道”。
阅读直接把“跨学科”写进脸。
去年考“AI伦理”,今年模拟题里出现“用基因编辑复活猛犸象算不算环保”,左手生物、右手伦理,中间还夹着经济学成本表。
最酸爽的是“观点对比”:同一话题,甲作者拍手叫好,乙作者直接甩数据打脸,考生得在800字里写清“谁对谁错、错在哪、证据在哪”。
别再画线“first、second”了,先练“找茬”——把两篇文章打印出来,左右对照,用荧光笔标出所有冲突数字,三分钟就能看清作者底牌。
作文题更“社媒化”。
去年让写“线上文化节推广”,今年模拟直接甩一张抖音截图:#古风变装挑战播放量破百亿,请写一封倡议书,劝外国同龄人一起拍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
评分细则里明晃晃写着“不得出现套话”,也就是“rich and colorful”这种万能胶水词直接拉黑。
高分答案长啥样?
得把“算法推荐”“文化折扣”这些词自然塞进段落,还得给具体方案:拍15秒还是60秒?
加中英双语字幕还是AI配音?
词汇表也悄悄“断舍离”。
删掉“telegram”“cassette”这种老古董,新增“carbon neutrality”“algorithm bias”——背不下来?
可以,阅读遇到就傻眼。
别捧着3500词表死记硬背,把《经济学人》绿色科技栏目标题抄一遍,50个新词全在里头,还附带真实语境。
最耐人寻味的是浙江、广东试点的“文化对比”小作文:比较中西方“家长会”。
材料A写中国家长盯着分数,材料B写芬兰家长问“今天玩得开心吗”,要求写120字谈差异。
有人吐槽“这哪考英语,分明考社会学”。
命题组回应:未来出国读研、写邮件、做展示,都得先理解文化底层逻辑。
只会背“Dragon represents China”已经不够,得能说清“为什么中国龙没有翅膀却照样飞”。
看完这些,还在纠结“背哪本范文”的,可以停停了。2025的卷子就是一场“真实世界模拟”:听力像留学课堂,阅读像国际会议摘要,作文像跨国公司的pitch。
准备工具也简单:手机装三个播客APP,关注两个英文科技博主,再给自己开个小红书账号,用英语写种草文案——数据会给你即时反馈,比老师画红线有用得多。
最后留一道开放式作业:如果让你用三句话向外国同学解释“为什么中国高考要考广场舞”,你会怎么写?
别急着翻词典,先想想你奶为什么每天七点准时下楼。
答案越接地气,分数越好看。
来源:做个有担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