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歌作品:家的随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5:29 1

摘要:大凡一个成功的丈夫,他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视丈夫事业为自己事业的好妻子。贤妻把一腔的情和爱,变作对丈夫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丈夫事业的助推器。贤惠的妻子绝不会为自己的虚荣和轻松,让丈夫围着自己转;有些男人干什么亊,总是做得恰到好处,那一定是因为他有一个精明的“贤内

家的随想

文/曲歌

上图为作者2016年出版的散文集《凤州漫记》的封面及录入该文的首页。

好家有贤妻

上图为发表于宝鸡日报1995年《生活特刊》第20期剪报

伟人平民皆有家,好妻子则是一家之福,是温馨与柔情的源泉,一言以蔽之,好家有贤妻。

大凡一个成功的丈夫,他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视丈夫事业为自己事业的好妻子。贤妻把一腔的情和爱,变作对丈夫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丈夫事业的助推器。贤惠的妻子绝不会为自己的虚荣和轻松,让丈夫围着自己转;有些男人干什么亊,总是做得恰到好处,那一定是因为他有一个精明的“贤内助”。因为,他的妻子总是不忘提醒丈夫记住一些大亊,却从不唠叨那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亊,而是默不作声地由自己去料理,以避免丈夫因小失大;每当友人相聚,精明的妻子,总会不失时机地赞美丈夫的长处,似乎丈夫就是造物主最完美的杰作,使丈夫饱享赞美,饱尝快乐。而那些总爱在众人面前训斥丈夫,大揭丈夫短处,以显示自身的妻子,便成为前者的反衬。其实,贤妻的丈夫并非完人,甚至他的毛病绝不亚于同类,不过贤妻自有贤妻的心计,她发现和批评起丈夫的错误,也许比在众人面前霸道的女人都要敏锐和苛刻,但那多是在夜深人静的枕边,或绝对没有第三者的埸合。因为妻子知道,当众使丈夫难堪、尴尬是最愚蠢的行为。

贤妻具备海一样博大的胸襟,甚至对丈夫某些难以容忍的隐私,也会表现出宽容和大度。她会理解丈夫与异性的正常交徃,更会以无私的爱,保持自己在丈夫心中永恒的位置。她自信,有足以吸引丈夫痴爱的气质和人格魅力。

贤妻永远是快乐的天使,看到丈夫因不顺而闷闷不乐,她会千方百计使丈夫摆脱烦闷和忧愁。她不会怂恿丈夫干有伤信誉、有损公德的蠢事,却往往以惊人的冷静和理智,帮助丈夫变忧愁为快乐,化干戈为玉帛,从而获得好人缘。

自然,贤妻一定是孩子心中的好妈妈,她也一定会让孩子知道爸爸是一个好爸爸,更知道使自己的家永远象一道美丽的风景,同时使自已永葆青春的魅力。

有贤妻的家,没有“战火” 与“自残 ,没有跨不过的沟与坎;有贤妻的家,便有温馨与平和,便有欢笑与成功......

呵,好家有贤妻!

温馨的港湾

上图为发表于宝鸡日报1995年《生活特刊》第18期剪报。

上图为作者父母遗照。

自从那次与父母难忘的相聚之后,我总爱忙里偷闲,回到年迈的父母身边,我把这样的机会比做重温童年;我也总劝那些疲于奔命的中年朋友,不妨到年迈的父母身边,去重温那种温馨的亲情。

近些年,一生多灾多难的母亲身体倒还不错,而终生在故乡商州教书的父亲,却过快地苍老起来,特别一到冬秋,就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我终于下了决心,尽可能多地回到父母身边尽尽孝道。虽然在我自已的小家庭中,也许由于工作和爱好的原因,家务琐事我历来极少染指,可是在卧床的老父面前,我却真象一位老练的“家庭主妇”,早晨,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倒尿冼痰盂,接着,是为父母倒洗脸水递毛巾,再接着是端上我为父母做的早餐——耢糌或羊肉汤,待父母吃完,我便洗锅、扫地、擦桌抹凳;给老人服药,我格外小心,中药会谨遵医嘱煎熬,西药更是不违医命;老人一个手势,我便猜到他的要求;一个眼神,我便如同接到命令。做过这些,我便守在父母身边,不肻离其左右。老人睡了,我就趁机翻看父亲枕边的《今古传奇》、《官场现形记》,老人酲来,我即刻合了书,陪老人说话。这样过了三五天光景,父亲的病竟出奇的好转,母亲连连向父亲夸我:“没想到我娃比媳妇、女儿都能哩,料理家务沒挑的。”借父母高兴,我和父母又唠起了陈年旧事。

我兄弟姊妹多,小时候便随乡村教师的父亲流走于乡间小学,在我还没有阅读能力时,父亲便买来长篇小说《草原烽火》,每天深夜备完课,父亲便躺在床上,给我读起它。我对父亲说起,尽管那时父亲仅拿二十五元九的工资,担负全家六七口人的生活,甚至自己穷困到以酸菜充饥的地步,也不忘为我买书读,这大约就是我至今酷爱写作的缘由。父亲听了,很是高兴。我们坐在炕上,又拖着唱歌一样的声腔,唱起儿时父亲教我的儿歌:

月亮爷,渐渐高;

骑白马,带腰刀 ......

重温起父亲启迪我的那段童谣:

要享乐,先受劳,

你若不信抬头瞧,

梁上有个燕子巢。

这个巢,全是泥,

一口一口垒成的,

费了力气操了心,

今日有地得安身......

吟诵着这一首首歌谣,我仿佛回到糼小的童年:月光如银的夜晚,母亲抱着我,轻轻地摇着,吟唱着一首首儿歌,催我进入梦乡......

我忽然觉得,离开喧闹的小城来到乡间,守在父母的身边,那种无比的温情,使人感到这世界是多么的温馨。在这里,一切浮躁和烦恼被这种浓浓的亲情驱赶得无踪无影,使人对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是多么可贵的一处港湾呀!

(以上文章分别发表于宝鸡日报1995年《生活特刊》第1820期,总标题为录入《凤州漫记》时所加)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作品入选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首届记者节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县关工委委员。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