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国姓司马,为什么还设司马官职?中国古代的名讳礼法及避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5:10 1

摘要:晋朝就这么干,而且一干就是一百多年。司马炎当皇帝,亲叔叔司马孚当“太司马”,满朝朱紫里“司马”二字喊得震天响,没人觉得犯忌。原因很简单:老祖宗只说要避“名”,没说避“姓”。好比今天领导叫王强,你照样能当“王经理”,只要避开“强”字就行。

“皇帝家姓司马,朝廷还设司马,这算哪门子避讳?”——昨晚刷到这条吐槽,我直接把豆浆喷键盘。

晋朝就这么干,而且一干就是一百多年。司马炎当皇帝,亲叔叔司马孚当“太司马”,满朝朱紫里“司马”二字喊得震天响,没人觉得犯忌。原因很简单:老祖宗只说要避“名”,没说避“姓”。好比今天领导叫王强,你照样能当“王经理”,只要避开“强”字就行。

可别以为古人马虎。河南出土过一块晋代石碑,墓志里把“昭”字缺最后一笔,因为司马昭是司马炎的爹,得避。同一碑上,“司马”出现六次,笔笔完整。你看,姓是大家的,名才是私人的,公私分明,连死人都不打扰。

唐朝就变态了。李贺被举报“父名晋肃,考进士=不孝”,韩愈气得写《讳辩》开喷:照这逻辑,爹要是叫“仁”,儿子连人都别做了?宋代更夸张,《礼部韵略》把常用字删成半本字典,考生写错一个偏旁直接卷铺盖。明清干脆出《避讳录》,像今天的违禁词清单,年年更新。

晋朝人乐得轻松,干脆玩起“双名制”。司马师上班叫“太司马”,下班叫“子元”,朋友写信只写“元兄”,避讳避得丝滑。我怀疑他们早就懂互联网那一套:关键词拆分,谐音替换,打码不耽误交流。

说到底,晋朝把“家天下”玩成了“家公司”。姓是招牌,职务是岗位,谁能力强谁上,亲戚也不白养。司马孚七十岁还领兵,靠的不是姓,是战功。换到明清,皇亲国戚只剩盖章领俸,一个“胤”字能逼疯天下书生,江山也盖不住颓势。

看透了,避讳的松紧就是朝代的呼吸。管得越少,气越顺;管得越死,越喘。今天我们在键盘上打“某明星”“某平台”,生怕触发审核,其实跟缺笔改字一个套路。文化这玩意,兜兜转转,只是换件马甲再上线。

晋朝告诉我们:姓不能当饭吃,把名当回事就好。连皇帝都懒得拿姓做文章,才有余力去折腾别的——比如八王之乱。

来源:悠闲海燕yIxJ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