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总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以前村里的狗什么都吃,不也活得好好的?”
我妈总偷喂狗,狗死了,她说了真相。
我家的金毛叫多多,已经十二岁了。
对于一只金毛来说,这算是高寿。
它走路开始有点蹒跚,毛色也不如以前光亮。
但它依然喜欢摇尾巴,喜欢用湿漉漉的鼻子蹭我的手。
我妈一直和我们住,帮我带孩子。
她是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勤劳,节俭,有点唠叨。
她对多多也很好,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每天都会带它下楼遛弯,给它梳毛。
但我发现,她总是在偷偷给多多喂东西。
不是狗粮,而是人吃的东西。
红烧肉的汁拌饭,吃剩的鸡骨头,甚至是一些油腻的炒菜。
我跟她说过无数次。
“妈,多多年纪大了,肠胃不好。”
“不能吃太咸太油的东西,对肾脏负担大。”
“尤其是鸡骨头,尖锐,会划伤肠道的。”
每次,我妈总是敷衍地点头。
“知道了知道了,就一点点,没事的。”
或者说:“我看它馋得可怜,就给它尝一口。”
有时被我撞见,她会像做错事的孩子,赶紧把手藏起来。
或者辩解:“这不是骨头,就是点肉,没关系的。”
为这个,我们没少闹不愉快。
我丈夫也劝过,但没用。
我妈固执起来,谁也说不听。
她总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以前村里的狗什么都吃,不也活得好好的?”
我有点生气,但又无可奈何。
她是我妈,是来帮我的,我不能为了狗跟她大吵。
后来,我把狗粮放在固定的地方,严格控制多多的饮食。
我以为情况会好转。
直到那个周末的下午。
多多突然开始呕吐,拉肚子。
精神萎靡,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叫它也只是勉强抬抬头。
我慌了,立刻带它去宠物医院。
医生检查后,脸色凝重。
“急性肾衰竭,还有胰腺炎。”
“情况不太乐观,年纪太大了,器官功能本身就在衰退。”
“它最近是不是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
我立刻想到了我妈偷喂的那些食物。
心里一阵发堵,又气又急。
我打电话回家,问我妈。
她支支吾吾地说:“没……没喂什么呀。”
“就……就中午我吃排骨,给了它一小块带肉的。”
“真的就一小块!”她强调。
我在电话这头,气得手都在抖。
“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喂!”
挂了电话,我看着奄奄一息的多多,眼泪掉了下来。
它是我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养的第一只狗。
陪伴我度过了失恋、换工作、结婚、生子。
它不仅仅是一条狗,更像是我的家人。
我们决定让多多住院治疗。
希望能出现奇迹。
但它的状况一天比一天差。
不吃不喝,全靠输液维持。
第三天晚上,医生打电话来,说多多可能不行了。
我们全家赶到医院。
多多躺在笼子里,呼吸微弱。
看到我们,它的尾巴极其轻微地晃动了一下。
我摸着它的头,泣不成声。
我妈站在旁边,脸色苍白,嘴唇哆嗦着。
最终,我们选择了安乐死,让它少受点罪。
看着医生把针管推入多多的身体,
看着它慢慢闭上眼睛,
我的心像被掏空了一块。
回到家,家里空荡荡的。
再也没有那个摇着尾巴迎接我的身影了。
儿子哭闹着要找多多,我和丈夫心里难受,还得哄他。
那几天,家里的气氛很低沉。
我对我妈是有怨气的。
如果不是她总偷喂那些东西,多多或许还能多活几年。
虽然它年纪大了,但如果不是这次急性病,不至于走得这么突然。
我妈似乎也很内疚,变得格外沉默。
抢着做家务,做饭,带孩子。
但她不敢看我的眼睛。
我知道她难过,但心里的疙瘩解不开。
我也不想跟她说话,怕一开口就是指责。
多多死后的第五天晚上。
儿子睡下了,丈夫在书房加班。
我在客厅沙发上,看着多多常趴着的那块地毯发呆。
我妈默默地坐到我旁边。
我们沉默了很久。
空气仿佛凝固了。
终于,她开口了,声音沙哑。
“妞妞,妈……妈对不起你,对不起多多。”
我没吭声,心里有点酸楚。
她继续说:“我知道你怪我。”
“但我……我不是故意的。”
她停顿了一下,好像在下很大的决心。
“其实……我喂它那些东西,是因为……”
她又停住了,双手紧张地搓着衣角。
“是因为,我看它吃东西的样子,就像看你小时候。”
我愣住了,转过头看她。
客厅昏暗的灯光下,她的脸显得格外苍老。
“你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好吃的。”
“每次我弄点肉,或者做个鸡蛋,你就像个小馋猫。”
“围着我转,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锅。”
“那时候,看你吃得香,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
“现在你长大了,成家了,有钱了。”
“吃东西讲究营养健康,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了。”
“我给多多喂点好吃的,看它狼吞虎咽的样子……”
“我就……我就好像又看到你小时候的样子。”
“心里就觉得特别满足,特别暖和。”
她抬起手,抹了抹眼角。
“我知道不对,我知道对狗不好。”
“可我控制不住……”
“我就是想……想再体会一下那种感觉。”
“看着它吃,我就高兴。”
“我以为……我以为就一点点,没事的……”
她说不下去了,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
我呆呆地坐在那里,脑子里一片空白。
我万万没想到,原因竟然是这样。
我以为只是她固执,不听劝,是老观念。
或者仅仅是出于对狗的溺爱。
我从没想过,这背后,连接着她对我深沉的,却不知如何安放的爱。
连接着她对过去那些贫瘠却充满温情的岁月的怀念。
连接着一个母亲,看着女儿长大、远离后,内心的那份失落和寂寞。
她偷喂的,不是狗。
她是在喂养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永远需要被满足的,
关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最原始的幸福和成就感。
我看着我妈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背。
想起小时候,她总是把碗里唯一的荷包蛋夹给我。
说自己不喜欢吃鸡蛋。
想起她熬夜给我做新衣服,手上都是针眼。
想起我出嫁那天,她笑着送我出门,转身却哭成了泪人。
想起她放弃老家熟悉的生活,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
帮我带孩子,操持家务,毫无怨言。
而我,却因为一条狗,在心里怨了她这么久。
那一刻,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
又酸又疼。
我伸出手,握住了她粗糙的手。
“妈……”我叫了一声,喉咙堵得厉害。
“别说了……我知道了。”
她的眼泪掉得更凶了。
我们母女俩,在寂静的客厅里,手握着手,哭了很久。
为死去的多多,也为那些我们彼此错过,
或未曾好好理解的,爱的瞬间。
那天晚上之后,我和我妈的关系微妙地改变了。
我们之间那层看不见的隔膜,好像薄了一些。
我们开始尝试更多地交流。
不再仅仅局限于孩子和家务。
她会跟我讲我小时候的趣事,讲老家的事情。
我也会跟她抱怨工作的烦恼,听她并不高明的建议。
我们一起去把多多的骨灰埋在了小区花园的树下。
那是我妈选的地方,说那里阳光好,多多喜欢晒太阳。
日子仿佛恢复了平静。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多多的死,像一根刺,曾经扎在我心里。
现在,刺拔出来了,留下了洞,需要时间去填补。
而我妈,似乎也并没有因为说出真相而完全释怀。
她变得有些过于小心翼翼。
尤其是在对待我儿子,她外孙的饮食上。
她严格按照我制定的食谱来做,一点都不敢逾越。
甚至有时候,我儿子馋零食,眼巴巴地看着她。
她会显得很慌张,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你妈妈不让。”
好像生怕重蹈覆辙。
这让我看着,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我告诉她:“妈,适当的零食可以的,别太紧张。”
她只是点点头,但行为依旧谨慎。
我知道,那件事在她心里,也留下了阴影。
她害怕再次因为她的“爱”,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时间慢慢流逝。
家里关于多多的痕迹渐渐淡了。
它的食盆和水碗收了起来。
玩具也打包放进了储藏室。
只有偶尔,看到它常趴的那块地毯空着,
或者听到楼道里有狗叫声,
心里才会猛地一抽,想起它摇尾巴的样子。
我开始理解我妈那种复杂的心情。
那种看着自己养育的生命逐渐独立、远离,
不再需要你事无巨细的照顾时,产生的失落。
那种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却发现能做的越来越少,
甚至你的方式已经不被接受的无力。
也许,偷喂多多,是她在那份失落和无力中,
能找到的,最简单直接的,表达爱和获取价值感的方式。
可惜,代价太大了。
一个月后,是一个周末的傍晚。
我们一家和我妈一起去逛超市。
在宠物用品区,我儿子看着货架上的狗粮和玩具,
突然仰起头问:“姥姥,多多什么时候回来呀?”
我和丈夫对视一眼,有点尴尬,不知如何回答。
我妈蹲下身,摸了摸外孙的头。
她的动作很慢,声音很轻。
“多多啊,它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那里有很多很多好吃的,还有很多小伙伴陪它玩。”
“它在那里,会很开心的。”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它不想我们吗?”
我妈的眼圈有点红,但还是努力笑着。
“想啊,但是它知道我们也都想它,它就高兴。”
她顿了顿,又轻声说:
“就像姥姥想你妈妈小时候一样,想着想着,心里也是暖的。”
我站在旁边,听着这话,心里百感交集。
我走过去,拉起儿子和我妈的手。
“走吧,我们去买酸奶。”
那天晚上,我帮我妈一起在厨房洗碗。
水流哗哗作响,窗外是城市的灯火。
我妈忽然说:“等过段时间,家里习惯点了……”
“要是还想养,就再养一只小狗吧。”
“这次,妈一定听你们的,科学喂养。”
我看了看她,她眼神里有认真,也有点期待。
我点点头:“好,等过阵子再说。”
我知道,她是在试图弥补,也是在寻找一个新的开始。
而我,也需要时间去准备好,
迎接一个新的生命进入我们的家庭,
并且,学会用更恰当的方式,
去容纳和回应我妈那份,或许有些笨拙,却无比真挚的爱。
碗洗完了,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
就像我们的生活,在经历了一场风波之后,
也需要慢慢整理,恢复秩序。
只是,有些教训,刻骨铭心。
有些爱,需要找到正确的出口。
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我想起多多,想起它最后看我的眼神。
想起我妈坦白时那痛苦又释然的表情。
我想,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总是伴随着失去和得到,误解和理解。
我们都在笨拙地爱着彼此,
有时用错了方式,造成了伤害。
但只要我们还有勇气去面对真相,
去倾听彼此心底的声音,
就总有愈合和向前的可能。
夜很深了。
我听到隔壁房间,我妈轻微的咳嗽声。
她大概也还没睡着吧。
还在想着多多,想着我,想着那些无法重来的过去。
我翻了个身,决定明天早上,
要去给她买她最爱吃的那家豆浆油条。
有些话,说不出口,就用行动来表达吧。
就像她曾经对我做的那样。多多离开后的日子,
家里像是缺了一角。
每天早上醒来,
再也听不到它扒门的声音。
儿子还是会时不时地问:
“多多去哪里了?”
每次听到这个问题,
我心里都像被针扎了一下。
我妈更是敏感,
一听到“多多”两个字,
就赶紧躲进厨房。
或者假装忙着收拾东西。
我知道她心里不好受。
那天晚上的坦白,
虽然让我们理解了彼此。
但伤口还在,
需要时间慢慢愈合。
周末的时候,
我和丈夫带着儿子去公园。
看到别人遛狗,
儿子会指着说:
“看,像多多一样。”
丈夫摸摸他的头,
轻声说:
“嗯,但不是我们的多多。”
我心里酸酸的,
想起多多小时候,
也是在这个公园学会接飞盘。
它跑起来耳朵一蹦一跳,
金色的毛发在阳光下闪光。
现在想想,
它真的陪我们度过了很多美好时光。
回家路上,
儿子睡着了。
丈夫开着车,
突然说:
“其实妈也挺难受的。”
我点点头,
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
“我知道。”
“她就是太爱我们了。”
丈夫叹了口气:
“老人都是这样。
想对孩子好,
却不知道方式对不对。”
是啊,
方式不对。
可爱本身没有错。
晚上回到家,
我妈已经做好了饭。
四菜一汤,
都是我们爱吃的。
她围着围裙在厨房忙碌,
背影显得有些单薄。
我忽然发现,
她比刚来的时候瘦了不少。
头发也白得更多了。
“妈,别忙了,
快来一起吃吧。”
我主动叫她。
她转过身,
脸上带着笑:
“就好了,就好了,
还有一个青菜。”
吃饭的时候,
她不停地给我们夹菜。
“这个排骨炖得很烂,
多吃点。”
“青菜要趁热吃,
凉了就不好吃了。”
却很少给自己夹。
我看着她,
想起小时候。
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
一个月才能吃一次肉。
她总是把肉夹到我碗里,
说自己不喜欢吃。
现在想想,
哪有人不喜欢吃肉呢?
不过是舍不得吃,
想留给孩子。
“妈,你自己也吃。”
我夹了块排骨放到她碗里。
她愣了一下,
眼睛突然就红了。
“好,好,我吃。”
她低下头,
默默吃着饭。
我看见她用手背擦了擦眼角。
心里一阵难受。
饭后,
我主动去洗碗。
她站在旁边帮我擦灶台。
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今天去公园,
花都开了。”
“是啊,春天了。”
她停下手里的活,
看着窗外:
“老家的桃花也该开了。
你小时候最喜欢桃花,
总让我摘一朵别在头上。”
我笑了:
“记得。
您还说我是小妖精。”
她也笑了,
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这一刻,
我们好像回到了从前。
那些隔阂和尴尬,
在慢慢消融。
晚上哄儿子睡觉时,
他忽然问:
“妈妈,姥姥为什么哭了?”
我愣了一下:
“什么时候?”
“今天吃饭的时候。
我看见姥姥擦眼睛。”
孩子的话让我心疼。
原来他都看见了。
“姥姥想家了。”
我只好这样解释。
“那我们陪姥姥回家看看吧。”
儿子天真地说。
我亲亲他的额头:
“好,等放假了,
我们就陪姥姥回老家。”
睡前,
我给我爸打了个电话。
他一个人在老家。
“爸,最近怎么样?”
“挺好的,别担心。
你妈在你们那儿还好吗?”
我犹豫了一下:
“挺好的。
就是……有点想家吧。”
我爸在电话那头叹气:
“她呀,就是放心不下你们。
在老家天天念叨你们。
现在去你们那儿了,
又念叨我。”
我这才意识到,
妈妈为了我们,
牺牲了多少。
她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离开熟悉的邻居和朋友。
来到这个对她来说陌生的城市。
只为了帮我们带孩子。
而我们,
却因为一条狗的事,
让她那么难过。
第二天是周六,
我特意早起。
去买了妈妈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还有她常念叨的那家小笼包。
回到家,
她正在准备早餐。
看见我手里的东西,
她愣住了:
“怎么买这么多?”
“都是您爱吃的。”
我把东西放在桌上:
“以后周末我都去买,
您多睡会儿。”
她站在那里,
手足无措:
“花这个钱干什么……
我在家做一样的……”
“偶尔换换口味嘛。”
我拉着她坐下:
“快趁热吃。”
她拿起一根油条,
小口小口地吃着。
眼睛又红了。
“真好吃……
跟老家街口那家一个味儿。”
我鼻子一酸:
“那以后经常买。”
这一刻我明白,
对妈妈好,
不需要多么隆重的形式。
就是买她爱吃的东西,
陪她说说话。
让她感觉到被在乎。
吃过早饭,
我提议去逛街。
想给妈妈买几件新衣服。
她一直推辞:
“不用不用,
我的衣服够穿。”
但我坚持要去。
在商场里,
她看中一件上衣,
看了看价签又放下。
“太贵了,不划算。”
我拿起来:
“试试嘛,
好看就买。”
她试穿出来,
在镜子前照了照。
确实很好看。
“就要这件了。”
我直接去付钱。
她跟在我身后:
“太贵了……
我一个老太太穿这么好干什么……”
我挽住她的胳膊:
“您值得最好的。”
回家的路上,
她一直摸着新衣服的袋子。
像个收到礼物的小孩。
“下次别买了,
太浪费钱了。”
但眼里的笑意藏不住。
晚上,
她主动提出要给我们包饺子。
“好久没包饺子了,
今天高兴。”
我和她一起在厨房忙活。
她擀皮,我包馅。
配合得很默契。
“你小时候最爱吃我包的饺子。”
她一边擀皮一边说:
“每次都能吃二十多个。
吓死人,
怕你撑坏了。”
我笑了:
“现在也能吃这么多。”
“那不行,
要注意保持身材。”
她认真地说:
“你现在是当妈的人了,
要注意形象。”
这话听着耳熟。
小时候她总说:
“多吃点,长身体。”
现在却说要注意形象。
时间真的改变了很多。
包完饺子,
她看着案板上整齐的饺子,
忽然说:
“要是多多在,
该围着我们转圈了。”
这是多多走后,
她第一次主动提起多多。
我手上的动作停了一下。
“是啊,
它最爱凑热闹。”
“每次我们包饺子,
它都守在厨房门口。”
妈妈的声音有些哽咽:
“有时候我会偷偷给它一个饺子皮,
它嚼得可香了。”
我这才知道,
原来她连饺子皮都喂过。
但现在听她说起这些,
我已经不生气了。
反而觉得有点温暖。
“它确实很贪吃。”
我说。
妈妈看着我,
眼神里带着试探:
“你不生妈的气了?”
我摇摇头:
“早就不生气了。
我知道您是爱它。”
她的眼泪掉下来:
“我是真喜欢它……
看它吃东西的样子,
特别满足……”
我递给她一张纸巾:
“我知道。
多多也知道您爱它。”
这句话,
我是真心的。
虽然方式不对,
但妈妈对多多的爱是真的。
那天晚上,
我们吃了饺子。
妈妈特意多煮了几个:
“给……给你爸留着。”
她差点说漏嘴。
但我们都明白。
吃过晚饭,
我们坐在客厅看电视。
是一档美食节目。
主持人正在介绍一种地方小吃。
妈妈看得很认真。
“这个,
咱们老家也有。”
她指着屏幕说:
“你小时候我常给你买。”
“记得,
五毛钱一个。”
我接话。
她惊讶地看着我:
“你还记得?”
“当然记得。”
我说:
“那时候觉得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
她笑了,
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等回老家,
妈再给你买。”
“好。”
我靠在她肩膀上。
像小时候一样。
她轻轻拍着我的背。
这一刻,
多多离开的伤痛好像淡了一些。
家里的气氛也轻松了不少。
丈夫悄悄对我竖大拇指。
我知道,
他在为我们的和解高兴。
睡前,
我听见妈妈在房间里打电话。
应该是打给爸爸。
“今天女儿给我买衣服了……
特别好看……”
“还买了豆浆油条……
对,就是咱们常吃的那家……”
“包了饺子,
给你冻在冰箱里了……”
她的声音里透着开心。
我站在门外,
心里既温暖又酸涩。
原来让妈妈开心这么简单。
可我之前却一直忽略了。
第二天是周日,
我们决定带妈妈去郊外走走。
春天来了,
山上的花都开了。
妈妈很兴奋,
一路上说个不停。
“这里的空气真好。”
“看那边的桃花,
多好看。”
儿子在前面跑,
她在后面追。
“慢点跑,别摔着。”
看着她略显蹒跚的脚步,
我忽然意识到,
妈妈真的老了。
而我在她身边的时间,
却那么少。
中午我们在农家乐吃饭。
点了几道农家菜。
妈妈吃得特别香。
“这菜有小时候的味道。”
她说。
我给她夹菜:
“喜欢就多吃点。”
她看着我,
眼神温柔:
“妞妞长大了,
知道心疼妈了。”
这句话让我差点落泪。
其实我早就该长大了。
该学会体谅她的心情,
理解她的不易。
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抱怨。
回家的路上,
妈妈睡着了。
头靠着车窗,
像个孩子。
丈夫轻声说:
“妈今天真开心。”
我点点头:
“以后要多带她出来。”
“是啊,
她为我们付出太多了。”
我看着窗外的风景,
心里做了一个决定。
要好好珍惜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
要多陪她说说话,
多带她出去走走。
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
多多的事是个教训。
它用生命告诉我们,
爱需要正确的方式。
但同时也让我们明白,
不要因为方式不对,
就否定爱的本身。
晚上回到家,
妈妈还沉浸在白天的快乐中。
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
一张张给爸爸发过去。
“这张好看,
妞妞拍的。”
她自言自语。
我走过去:
“妈,下周咱们去看电影吧。
新上映了一部喜剧片。”
她惊喜地抬头:
“好啊,
好久没看电影了。”
然后又犹豫:
“会不会太贵了?”
“我请客。”
我笑着说。
她也笑了:
“那妈给你买爆米花。”
“好。”
这种简单的幸福,
才是最珍贵的。
临睡前,
我去她房间道晚安。
她正在整理衣柜。
把新买的衣服小心地挂起来。
看见我,
她招手让我过去。
“你看,
这衣服料子真好。”
她摸着新衣服:
“明天我就穿上。”
“嗯,特别适合您。”
我说。
她拉着我的手:
“妞妞,妈想过了。
等过段时间,
你要是还想养狗,
妈支持。”
我没想到她会主动提起这个。
“到时候,
妈一定听你们的。
你们说喂什么就喂什么,
说怎么养就怎么养。”
她的眼神很认真。
我点点头:
“好,等我们都准备好了。”
她松了口气,
好像放下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那就好……
妈就怕你因为多多的事,
再也不养狗了。”
“不会的。”
我说:
“但是要等我们都走出悲伤。”
“是啊……”
她轻声说:
“多多是个好孩子……”
这是她第一次叫多多“孩子”。
我的眼眶湿了。
“它知道我们想它。”
我说。
“嗯。”
妈妈点点头,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但我们都没让它流下来。
有些悲伤,
需要慢慢消化。
有些思念,
会一直留在心里。
但从这一刻起,
我们知道,
生活还要继续。
爱也要继续。
只是要用更合适的方式。
晚安前,
妈妈突然说:
“下周末我想回趟老家。
你爸一个人,
我不放心。”
“我送您回去。”
我立即说。
“不用不用,
你忙你的。
我自己坐车就行。”
“我送您。”
我坚持:
“正好我也回去看看。”
她笑了:
“那好,
咱们一起回去。”
关上门,
我靠在墙上。
心里既温暖又酸楚。
温暖的是,
我们终于走出了多多的阴影。
酸楚的是,
妈妈还是要回老家。
但我知道,
这是她的选择。
她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就像我们一样。
躺在床上,
我想着这段时间发生的事。
从多多生病到离开,
从对妈妈的埋怨到理解。
这个过程很痛苦,
但也让我们成长。
至少,
我学会了换位思考。
学会了体谅妈妈的不易。
也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功课。
用失去教会我们珍惜。
用伤痛教会我们成长。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
温柔如水。
我想,
多多在天上应该过得很好。
没有病痛,
可以尽情奔跑。
而我们会带着对它的思念,
继续生活。
也会用更成熟的方式,
去爱身边的人。
包括妈妈,
包括丈夫和孩子。
也包括未来的新成员。
想着想着,
我睡着了。
梦里有多多奔跑的身影。
还有妈妈开心的笑容。
一切都那么美好。多多离开我们已经三个月了。
生活似乎恢复了往常的节奏。
只是偶尔在饭点,
我会下意识地往墙角看。
那里曾经放着多多的食盆。
现在空荡荡的。
妈妈还是老样子。
每天接送孩子,做饭,收拾家务。
但她的笑容比以前多了。
我们之间的交流也更自然。
不再刻意避开某些话题。
有时甚至会主动谈起多多。
回忆它生前的趣事。
“记得多多小时候,
特别怕打雷。”
妈妈一边摘菜一边说:
“一打雷就往沙发底下钻。”
我笑着接话:
“后来长大了,
反而喜欢在雨天往外跑。”
“是啊,
拉都拉不住。”
妈妈摇摇头:
“这狗啊,跟人一样,
性格也会变。”
这样的对话在以前是不可能有的。
我们都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个名字。
现在却能平静地谈起。
这是一种进步。
说明我们都在慢慢释怀。
周末我带妈妈去逛商场。
想给她买双舒服的鞋子。
她现在的鞋底都磨平了。
在鞋店里,
她试了一双又一双。
总是嫌贵。
“这双太花哨了。”
“这双不舒服。”
“这双颜色太艳了。”
我知道她是舍不得。
最后我直接对店员说:
“就要这双软底的。”
妈妈还想说什么。
我抢先说:
“您每天接送孩子走路多,
必须穿双好鞋。”
她这才不说话了。
但能看出来心里是高兴的。
回家的路上,
她一直看着新鞋的盒子。
“这鞋真舒服。”
她小声说:
“就是太贵了。”
“您值得。”
我挽住她的胳膊。
她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晚上爸爸打来视频电话。
妈妈迫不及待地给他看新鞋。
“女儿给买的。”
她语气里带着骄傲:
“非要买,拦都拦不住。”
爸爸在屏幕那头笑:
“女儿孝顺,你就收着。”
我看着他们聊天,
心里暖暖的。
这才是一家人该有的样子。
互相疼爱,互相体谅。
睡前妈妈来到我房间。
手里拿着一个存折。
“这个你拿着。”
她递给我:
“妈没什么钱,
就这点积蓄。”
我愣住了:
“您这是干什么?
我不要。”
“拿着吧。”
她坚持:
“你们还房贷压力大。
妈也帮不上什么忙。”
我心里一酸。
原来她一直惦记着这个。
“我们够用,
您自己留着。”
我把存折推回去:
“以后别再说这种话了。”
她看着我,眼睛湿润:
“妈知道你们不容易。”
“我们都挺好的。”
我抱了抱她:
“您健健康康的,
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她这才把存折收起来。
但能看出来,
她还是想为我们做点什么。
这就是母亲。
永远觉得给得不够。
第二天是清明节。
我们带着儿子去给多多扫墓。
其实没有真正的墓。
它的骨灰埋在小区的花园里。
那棵树下。
我们买了一束鲜花。
儿子亲手画的画。
妈妈准备了一碗清水。
“多多爱干净,
给它擦擦脸。”
她轻声说。
我们在树下站了很久。
各自想着心事。
儿子突然问:
“多多在天上过得好吗?”
妈妈摸摸他的头:
“好,肯定好。
那里有很多小伙伴。”
“那它想我们怎么办?”
“它会看着我们的。”
妈妈说:
“就像我们想它一样。”
这话让我想起多多刚走时,
她对外孙说的那番话。
现在听起来,
多了几分平静和坦然。
时间真的能治愈很多。
从花园回来,
妈妈的情绪有些低落。
我知道她在想什么。
清明时节,思亲更切。
她不仅想多多,更想老家。
想我爸爸,想那里的亲戚朋友。
下午我主动提出:
“妈,下周我休假,
送您回老家住段时间。”
她眼睛一亮:
“真的?”
“当然。”
我点点头:
“您想住多久都行。”
“那孩子怎么办?”
她马上又担心起来。
“我们可以请保姆,
或者我请几天假。”
我说:
“您也该回去陪陪爸爸了。”
她犹豫了一会儿:
“那……我就回去住半个月。”
“一个月吧。”
我说:
“好好陪陪爸爸。”
她终于笑了:
“好,就一个月。”
接下来的几天,
妈妈开始忙着收拾行李。
给爸爸带这个带那个。
“这是你爱吃的点心。”
“这是给你买的新衣服。”
“这是给老邻居的礼物。”
她的兴奋感染了我们全家。
连儿子都说:
“姥姥要回家了,真开心。”
出发的前一晚,
妈妈做了满满一桌菜。
都是我们爱吃的。
“我回去这一个月,
你们要好好吃饭。”
她不停地嘱咐:
“冰箱里我包了好多饺子,
够你们吃一段时间。”
“知道了妈,
您就放心吧。”
我给她夹菜:
“回去好好玩,
别惦记我们。”
她点点头,
但眼神里还是有不舍。
这就是母亲。
即使暂时离开,
心里也全是牵挂。
第二天一早,
我们送她去车站。
一路上她都在嘱咐。
“孩子的药在左边抽屉。”
“你老公的衬衫熨好了。”
“水电费我都交过了。”
我一一记下。
心里既想让她开心地回老家,
又舍不得她走。
到了车站,
我帮她把行李拿下来。
“到家给我打电话。”
我说。
“知道了,
你们快回去吧。”
她提着行李,
走了几步又回头:
“照顾好自己。”
我看着她花白的头发,
突然很想哭。
“妈,”
我喊住她:
“谢谢您。”
她愣了一下,笑了:
“傻孩子,
跟妈客气什么。”
然后转身进了车站。
她的背影有些佝偻,
但脚步很轻快。
我知道她是真的想家了。
回去的路上,
儿子问:
“姥姥什么时候回来?”
“一个月后就回来。”
我摸摸他的头。
家里突然少了一个人,
感觉空荡荡的。
厨房里没有妈妈忙碌的身影。
客厅里没有她看电视的声音。
连空气都变得安静了。
这才意识到,
妈妈在的这些年,
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温暖。
现在她暂时离开,
我们都要学着适应。
第一天晚上,
我照着妈妈留下的菜谱做饭。
不是咸了就是淡了。
儿子吃了一口就不肯再吃。
“我要姥姥做的饭。”
他撅着嘴说。
我心里有点难受。
“明天妈妈做得好吃点。”
我安慰他。
丈夫悄悄对我说:
“要不叫外卖吧。”
我摇摇头:
“总要学会自己做饭。”
是啊,
妈妈不能一直陪着我们。
我们要学会独立。
这是多多离开后,
我学到的另一个道理。
妈妈回到老家的第二天,
给我发来很多照片。
她和爸爸在院子里种菜。
和老邻居喝茶聊天。
去集市上买东西。
每张照片上都笑得特别开心。
看着她的笑容,
我也觉得高兴。
虽然想念,
但更多的是欣慰。
她终于可以过几天舒心日子了。
不用帮我们带孩子,
不用操心家务。
就做她自己。
周末我们带着儿子回老家看她。
车刚进村口,
就看见她等在路边。
“怎么不在家等?”
我下车问她。
“闲着也是闲着,
出来走走。”
她笑着说,
眼睛却一直看着外孙。
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爸爸在厨房忙活。
“你爸非要亲自下厨。”
妈妈笑着说:
“说让你们尝尝他的手艺。”
饭桌上摆满了菜。
虽然不如妈妈做的好吃,
但充满了爱意。
“多吃点。”
爸爸不停地给我们夹菜:
“你妈不在家,
我厨艺都进步了。”
大家都笑了。
这一刻,我觉得很幸福。
父母健康,家庭和睦。
这就是最大的福气。
饭后我陪妈妈在村里散步。
走在熟悉的小路上,
她给我讲我小时候的事。
“你小时候最爱在这条路上跑。”
“摔了跤也不哭,
自己爬起来继续跑。”
“那时候我就想,
这丫头真倔。”
我听着,心里暖暖的。
这些回忆,
是妈妈最珍贵的财富。
现在她也愿意和我分享。
晚上我们要回城了。
妈妈准备了一大包东西。
“这是自己种的菜。”
“这是土鸡蛋。”
“这是给你同事带的特产。”
后备箱被塞得满满的。
“够了妈,
再多装不下了。”
我笑着说。
她又拿出一个小袋子:
“这是给孩子的零食,
我特意去镇上买的。”
看着她忙碌的身影,
我心里既温暖又酸楚。
这就是母亲。
永远觉得给得不够。
回城的路上,
儿子睡着了。
丈夫开着车,突然说:
“妈在老家挺开心的。”
“是啊。”
我看着窗外:
“她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那我们以后……”
丈夫欲言又止。
“以后她想来就来,
想回就回。”
我说:
“我们不能太自私。”
丈夫点点头:
“你说得对。”
回到家,
看着空荡荡的房子。
想起妈妈在时的热闹。
心里有点失落。
但更多的是释然。
爱不是束缚,
是给予自由。
这个道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
现在终于懂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
我们渐渐习惯了没有妈妈帮忙的生活。
我学会了做几个拿手菜。
儿子也不再闹着要找姥姥。
每天和妈妈视频,
看她开心的样子,
我们也觉得高兴。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
妈妈该回来了。
我们全家去车站接她。
车到站时,
看见她提着大包小包走出来。
“姥姥!”
儿子飞奔过去。
妈妈一把抱住他:
“想死姥姥了。”
回到家,
她迫不及待地打开行李。
“这是给你爸做的酱菜。”
“这是给孩子的玩具。”
“这是给你的围巾,
我亲手织的。”
她给每个人都带了礼物。
晚上她下厨做饭。
熟悉的香味飘满屋子。
儿子吃得特别香。
“还是姥姥做的饭好吃。”
他满足地说。
妈妈笑了,眼睛眯成一条缝。
这一刻,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温暖。
但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我不再把她当作家里的保姆。
而是真正尊重她的意愿。
给她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周末我们会一起出去逛街。
偶尔也会把她送回老家住几天。
让她和爸爸团聚。
这样的生活,
让每个人都更轻松。
有一天路过宠物店。
儿子趴在橱窗上看小狗。
“妈妈,我们可以再养一只吗?”
他期待地问。
我看着店里活泼的小狗。
心里一动。
回家和妈妈商量。
“我想再养一只狗。”
我说:
“但这次要科学喂养。”
妈妈愣了一下,然后笑了:
“好啊,妈支持。”
“您真的愿意?”
我有点意外。
“嗯。”
她点点头:
“妈想通了。
爱它就要为它好。”
周末我们去领养了一只小狗。
是只小金毛,和多多小时候很像。
儿子给它取名“乐乐”。
希望它快乐成长。
这次妈妈主动学习养狗知识。
怎么配比狗粮,什么时候打疫苗。
她记得比谁都清楚。
“这次一定要科学喂养。”
她认真地说。
看着她的变化,我很欣慰。
人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能改正。
现在妈妈对乐乐很好。
但再也不偷喂它人吃的食物。
有时乐乐眼巴巴地看着她。
她会拿出专门的狗零食。
“这个你可以吃。”
她摸摸乐乐的头。
小狗摇着尾巴,吃得很香。
妈妈看着它,眼里满是慈爱。
但不再有从前的执念。
我知道,她真的放下了。
一天晚上,我起夜。
看见妈妈在客厅给乐乐喂水。
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
她的身影显得格外温柔。
“妈,怎么还不睡?”
我轻声问。
“这就睡。”
她抬起头:
“乐乐渴了,我给它倒点水。”
我走过去,在她身边坐下。
“您对乐乐真好。”
“应该的。”
她摸摸小狗:
“既然养了,就要负责。”
这话从她嘴里说出来,
让我特别感动。
几个月前,
她还觉得狗什么都能吃。
现在却知道要科学喂养。
这种改变,来之不易。
“妈,谢谢您。”
我忍不住说。
“谢什么。”
她笑了:
“妈也要学习,也要进步。”
我们相视而笑。
窗外的月光温柔地洒进来。
照在乐乐金色的毛发上。
它舒服地眯起眼睛。
这个场景,似曾相识。
却又有所不同。
因为我们都成长了。
第二天是周末。
我们带着乐乐去公园。
妈妈牵着狗绳,走在前头。
儿子在旁边蹦蹦跳跳。
阳光很好,微风不燥。
“妈妈,看乐乐跑得多快。”
儿子兴奋地喊。
是啊,它跑得真快。
金色的毛发在阳光下闪光。
像极了从前的多多。
但又是不一样的生命。
“它真可爱。”
妈妈轻声说。
“是啊。”
我点点头。
我们相视一笑。
这一刻,心里很平静。
多多的离开让我们痛苦。
但也让我们学会珍惜。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
现在,我们有了乐乐。
会好好爱它,科学喂养。
但也不会忘记多多。
它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回家的路上,
妈妈牵着乐乐。
儿子拉着我的手。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晚上想吃什么?”
妈妈问。
“您做的都行。”
我说。
她笑了,眼角的皱纹很深。
但却显得格外美丽。
这种美,经过岁月的沉淀。
带着理解和包容。
带着爱与成长。
晚上,妈妈做了一桌好菜。
我们围坐在一起吃饭。
乐乐趴在桌下,乖乖等着。
偶尔抬头看看我们。
但妈妈再也不偷偷喂它。
饭后,我们一起看电视。
乐乐枕着妈妈的脚睡觉。
儿子靠在妈妈怀里。
我挨着她坐着。
这一刻,很幸福。
“下个月我想回老家住几天。”
妈妈突然说。
“好啊。”
我点点头:
“我送您回去。”
“不用,我自己坐车就行。”
她笑着说:
“你们忙你们的。”
这次我没有坚持。
给她足够的自由,
就是最好的爱。
睡前,我去看她。
她正在整理衣服。
“妈,晚安。”
我说。
“晚安。”
她回过头,温柔地笑着。
我关上门,心里很踏实。
经历了这么多,
我们终于找到了最好的相处方式。
彼此相爱,又彼此独立。
互相牵挂,又互相尊重。
这大概就是亲情最好的模样。
窗外的月光依旧明亮。
像多多离开那晚一样。
但心情已经不同。
从痛苦到释然。
从埋怨到理解。
这个过程很艰难。
但值得。
因为我们都成长了。
都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去爱。
夜很深了。
我躺在床上,想着这一切。
心里充满感恩。
感谢多多陪伴我们的时光。
感谢妈妈无私的付出。
感谢生活给我的教训和成长。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带着爱,继续前行。
来源:大气雪碧Mb1Fbq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