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山东人,刚从广东肇庆高要回来,心里有话,憋不住了,想说五点印象。
我是山东人,刚从广东肇庆高要回来,心里有话,憋不住了,想说五点印象。
先说路上这点事。
高要离广州不远,高铁到肇庆东,再转车到高要,顺路还能去肇庆站和鼎湖山那边。
自驾最好,省事,景点分散,公交等得久,网约车高峰不好叫,打表还绕城。
油费过路费能算清,停车点多,景点门口基本能找位,老城区要早到,不然找位费劲。
从广州出发,广佛肇高速一路平直,服务区有简餐和凉茶铺,口渴来一杯竹蔗马蹄水,止渴快。
住的选择也多。
老城区靠近高要府旧址和砚洲河岸的客栈,晚上能听到江风,房间不新,但干净,价格稳。
七星岩方向的度假酒店更舒服,离高要有点距离,开车三四十分钟,适合带娃。
想省钱,选本地连锁,离夜宵街近,出门就能吃。
周末涨价明显,工作日便宜一截,人也少,前台笑脸多,慢慢办不催人。
第一点印象是河。
西江很大,风一吹,凉得快,河堤边跑步和遛狗的人多,黄昏看天色一层一层,像铺开的宣纸。
江上有船,速度不快,远看像在推一座小山。
河边烧烤摊点火晚,铁架子一排排,香味一过鼻子就饿,木炭火不猛,烤得稳,花甲粉一碗上来冒泡,油葱香飘开。
老街尽头有小摆渡,能到砚洲岛。
岛不大,路窄,电瓶车绕着走一圈,田边是芭蕉和甘蔗,风吹叶子哗啦响,拍照不费力。
砚洲岛边上有关帝小庙。
庙不高,正殿供关公像,门口两个石狮子斑驳,墙角一块碑,说清代水患,乡民立庙求平安,后来还加修过一次。
庙旁大榕树根须垂到地上,树下有人打牌,抬头能看到红绳和小木牌,写着求学顺利、风调雨顺。
第二点印象是砚。
高要出名的端砚,老一辈常说,端砚开门紫,紫里透青,敲起来像玉声。
高要这边有老坑、新坑、麻子坑这些名字,懂行的听到就点头。
当地博物馆有端砚展,展柜里放着清代龙凤纹,明代素面大砚,旁边有一行字,说韩愈来潮州写《送孟东野序》,提到用砚写文,后来端砚名声更盛。
馆里还有一块“宋坑”石样,解说员说,宋时西江涨水,石层被冲刷,露出好料,石如豆腐,雕花不崩口,老匠人叫它“糯米断”。
砚雕师傅的铺子在老街里,门口摆着半成品,小锤一点一点敲,粉细,落在围裙上,像面粉。
师傅说,雕前要养石,放在阴凉处,透气,急不得。
手里那方小砚,边角圆润,手一摸,像摸一块温的石头。
买不买都好,坐下聊几句,能学到两招辨假,敲一下听声音,闻一下味道,不刺鼻,多看石纹,别被包浆骗。
第三点印象是吃。
高要口味偏清,鲜为主,但重火候,锅气要足。
早上是肠粉、艇仔粥、牛杂、云吞面轮着来。
肠粉现拉,米香清,酱油甜里带咸,虾仁躺在粉里不腥,咬起来弹。
牛杂一锅,萝卜块吸满汤,牛腩软又不散,辣椒酱一勺下去,舌头发热,额头见汗。
午餐要试白切鸡。
三黄鸡下刀利,鸡皮薄,肉紧,蘸姜葱油,齿间有甜味。
再点一碟梅菜扣肉,肉切厚,梅菜香顶住油,送饭刚好。
晚上就是河鲜。
西江虾炒椒盐,壳脆,肉紧,手一掰就出,盐味挂得刚好。
白灼河虾也好,水开下锅,变色就捞,蘸豉油,不抢味。
本地还有龟苓膏,苦味在前,甜在后,吃完嘴里清爽,一觉好睡。
想省钱,别跟风去网红店,绕一条街,找烟台小扇子吹的那种老店,菜价写白板上,时价明明白白。
多人点小份,尝味不浪费,吃不完打包,第二天当夜宵。
第四点印象是山和庙。
高要靠着鼎湖山这边,山里空气湿,苔藓厚,走路要慢,不打滑。
鼎湖山被叫“北回归线的绿宝石”,清代就有进士题刻,说山中灵泉可养心,山顶有庆云寺。
庆云寺香火长,前殿供天王,中间大雄宝殿,后殿观音,柱子红漆,钟声一响,谷里回音长。
据说南朝梁时就有僧人在此修行,后来宋代重修,清康熙又修过一回,殿内横匾留字,边角能见旧金箔。
寺后有一口古井,井沿磨得滑,石壁上有“龙湫”二字,旧志说旱年井不干,村人挑水过年。
下山路边能看到石刻,字被风吹雨打,笔画还在,能认“清嘉庆”年款。
走累了,山门外卖凉茶的摊子一排,药罐子冒热气,苦丁、夏枯草、罗汉果,抓一杯,苦先冲,甜慢来,嗓子舒服。
第五点印象是人情和慢。
路边问路,摊主抬手就指,怕听不懂,还把人领到路口再指一次。
夜里十点,街上还热闹,小孩在广场骑平衡车,大爷拿着蒲扇吹风,旁边放着收音机,播粤剧,唱腔拉长,一句拖到天边。
买菜的婆婆蹲在地上,面前一小篮自家菜,青椒发亮,空心菜水气足,秤不准还少收两毛,说熟人价,边说边笑。
修车铺开到很晚,师傅手黑黑的,抬头一笑,露出白牙,螺丝刀在手里转得飞快。
公交站牌很老实,时间写在牌子上,差不多就来,车上风扇转,窗口风一吹,汗下去一半。
说五个印象,也有小建议。
来高要,最好自驾,确实省心。
不自驾也行,高铁到肇庆东,转K字头公交到高要,时间要富余,别卡着点。
住老城方便吃,住七星岩方向方便景色,带娃就选后者,老人就选前者。
工作日来,价格低,人少,拍照不挤,店家有空聊两句,能听到真话。
端砚别急着买,先看博物馆,再去作坊,货比三家,预算定死。
吃饭避开饭点,十一点前,五点半前,省排队,店里火候也更稳。
去鼎湖山,带一双抓地好的鞋,带雨具,山里雨来得快,手机放防水袋,苔藓石梯别跑。
去砚洲岛,早点过渡,太阳大,帽子要戴,电瓶车别开太快,路边鸡鸭突然窜出来,刹得急,人容易摔。
夜晚去河堤吹风,别靠栏太近,风大,带娃要牵好。
历史这头,能多看两眼就多看两眼。
高要旧县治在高要府城遗址一带,明清时这里是西江航运要口,盐运、米船都要在此泊靠,城门有更夫打梆子,夜里分四更,遇大事敲急梆,街坊拉灯出来帮忙。
附近的梁氏宗祠有嘉庆年间木雕,雀替上是“松鹤延年”,屋脊灰塑有“麒麟送子”,本地孩子升学前来摸一摸,求口彩,不喧闹,摸完走人。
西江边有古码头石阶,凹下的地方能见当年拴船的铁环,铁锈吃进石头,颜色发黑,摸上去凉。
端砚的故事也多。
唐时李贺有诗说“笔补造化天无功”,砚在手,字就顺,虽夸张,但读着顺。
宋徽宗痴迷书画,宣和年间内府藏砚记录里就有端石名目,工料上乘,龙纹细如发丝。
清末商人把端砚带到南洋,广东会馆里摆着,乡亲聚会拿来磨墨,写乡音信,寄回老家。
这些小事在馆里有图有物,站一会,能把前后串起来。
说到花费,给个区间。
两人三天,住普通连锁,餐饮按本地人吃法,人均一天一百到一百五,门票主要在鼎湖山段,成人票加车票合计一百多,博物馆多为免费或低价预约,砚洲岛摆渡十来块。
自驾油费过路按广州往返算三百到四百,停车一天二十到三十,老城区小巷别硬挤,宁可多走两步。
拍照别挡路,端砚作坊里别用闪光灯,石面怕热,主人不说,心里也急。
点菜先少后多,河鲜看当日价,不问不点活虾活蟹。
买干货看秤,别贪买大袋,湿热天气,容易返潮。
带走两样小礼物刚好。
一方小砚,能写能看,摆桌上压纸好用。
一包凉茶料,夏天煲一锅,朋友来了,舀一碗,聊两句,广东味就到了。
再说一句时间点。
清晨六点的河堤,晨练的人多,空气好,拍照顺光。
中午两点最热,找有风扇的苍蝇馆子吃碗粥,歇一歇再走。
傍晚五点半河风起,去渡口拍拍船,天边的霞会慢慢铺开。
夜里九点后小摊多,人气在路边,安全第一,背包拉好拉链,现金别露。
这趟来,节奏慢下来,心也跟着慢。
高要不抢人眼球,放在手里,有分量。
西江水绕着城走,端砚石躺在地里睡了上千年,师傅把它唤醒,磨一磨,刻一刻,方寸之间,能装下很多话。
这座城的日子也是这样,不吵,不闹,耐看,耐吃,耐走。
下次再来,还是选工作日,还是带车,还是去那条老街,坐在门口的小凳上,点一碟白切鸡,一碗白粥,慢慢吃,慢慢看风吹过河面。
来源:那一刻的思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