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627年,天启皇帝在皇太极的威胁下忽然驾崩,宫中一片慌乱。太监推崇的王恭世、魏忠贤都忙着抱团取暖,一句“吾弟当为尧舜”,把素有“木匠皇帝”之称、在宫中帮补仪制的朱由检推上了龙椅。
有一句话,明朝是不是真的亡在了崇祯手里?有人说他是亡国之君,也有人说他只是背了个锅。
崇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还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
公元1627年,天启皇帝在皇太极的威胁下忽然驾崩,宫中一片慌乱。太监推崇的王恭世、魏忠贤都忙着抱团取暖,一句“吾弟当为尧舜”,把素有“木匠皇帝”之称、在宫中帮补仪制的朱由检推上了龙椅。
朱由检却一再推辞,“臣弟该死!臣弟该死!
”可究竟是天命难违。
他上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斩掉枭雄魏忠贤。老魏权倾朝野,自称“九千岁”,几度把朝中大臣挟持于后宫,无人敢惹。
崇祯冷静地算了一笔账:魏忠贤势大,国家必亡。他借侍卫暗访,将老魏及其亲信一网打尽,重振了朝纲。
百姓欢呼:当年老鼠都不敢过街,如今朝堂清明了。
可惜,好景不长。 而此时,国家的脆弱早已露出无数裂缝。
连年蝗灾,再加上江南水患,粮仓空虚,百姓流离。更可怕的是瘟疫,如同无形的刀刃,割裂了华北、陕晋三省,死者上千万,城镇一夜沦为空壳。
这一切不是崇祯能用勤政化解的。
崇祯勤奋到什么程度?他常在未闻鸡啼时起床,深夜灯下改奏折,常常忙到手指被纸割破也没空包扎。
可他刚愎自用,多疑成性。一旦稍有风吹草动,他就怀疑有人背后捅刀。
藩镇边将袁崇焕,本是抵御后金的中流砥柱,却因崇祯怀疑他与皇太 extrem、交恶多日,一纸“通敌”罪名,袁崇焕竟被赐死,千刀万剐。京城学者为之感叹:这个能挡住努尔哈赤的将军,就这样倒在了猜忌里。
此后大臣人走茶凉。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十七个兵部尚书,五十多个内阁大学士,旧策未安,新策又起。
他自己也承认:“我孤身在此,左右无人可言。”策论之风频发,文官集团暗中角力,礼部、户部、都察院皆成了派系的表演场。
崇祯最终成了一个只懂得责罚的皇帝,却不知如何凝聚人心。
财政雪上加霜。白银外流,边防告急,朝廷想增税又怕百姓不答应,想节支又撤不掉兵马驿站,结果李自成“顺理成章”举旗造反。
他起初不过是因崇祯罢驿,令他手下失业,便带着一帮落魄农民抢粮种田,渐渐成了万人队伍。崇祯派出去的名将孙承宗、卢象升一个接一个死于内斗,表面上是被敌人刀枪所伤,背后真相却是朝中争风吃醋。
到了最后关头,山海关一夜失守,八达岭烽火不应,丞相马士英束手无策,一边吩咐修城,一边自己却不断削减军费。北京城门一开,李自成的军队便蜂拥而入,守军溃不成军。
崇祯急得发疯,跑到坤宁宫外仰天长叹:朕到底错在哪里?
拂晓将至,崇祯命周皇后自缢。周皇后含泪辞别,在坤宁宫悬梁殉国;宦官李自成把守的景山,崇祯一人攀上石阶,喃喃自语:“今日国毁于我,我无颜见祖宗。
”而后一拳捶死太监自缢殉国,血溅衣襟。京城的鸦雀无声,只有晨曦透过云缝,照在他悲惨的侧脸上。
这就是崇祯的结局。 他勤奋,却见不着成效;他刚愎,却无法稳固朝局;他杀掉奸臣,却也误伤忠良。
如此人物,真能全盘救国吗?如果把历史放到更长的时间轴上看,明朝的财政崩溃、兵制腐朽、民生凋敝,早已水涨船高,崇祯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算过账:如果他不杀袁崇焕,或许还能续命十年;如果他不忙于猜忌,或许能在南明中保留一线生机。但天意既已注定,大明亡,究竟是他的罪,还是时代的过?
崇祯虽背了“亡国之君”的骂名,却不真是那个吃槟榔的昏君。他闻鸡起舞,却换不来人心所向;他刀刃向内,却扫不尽外患。
历史最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勤勤恳恳却无力回天的皇帝。有人说,“崇祯不是亡国的凶手,而是亡国的替罪羊”。
也有人说,“祸起万历,崇祯不过是接了烂摊子罢了”。无论怎样评价,他悲壮的一生,依然让后人唏嘘。
至于大明是不是亡在了崇祯手里?答案或许是:在制度崩坏、天灾频仍、内乱四起的多重夹击下,哪怕换了千军万马,也很难翻盘。
但崇祯用他的血泪,试图抗住那桩历史巨浪,只是,最终还是被卷入波涛。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时代,连成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问号,还是问号。
信息来源: [1]《明史·列传第二十八·袁崇焕传》 [2]《明季北略》 [3]谢长廷:《崇祯皇帝生平考》
来源:极速芒果i4V3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