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给孤寡老人送饭十年。他去世后律师上门,我愣在原地。第一次见到陈老伯是十年前的那个冬天。那时我刚搬进这个老小区不久。听邻居说三号楼住着个怪老头。脾气倔,不爱说话,整天闭门不出。社区安排过几次送餐服务。都被他骂了出来。我是新来的社工,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小张
我给孤寡老人送饭十年。
他去世后律师上门,我愣在原地。
第一次见到陈老伯是十年前的那个冬天。
那时我刚搬进这个老小区不久。
听邻居说三号楼住着个怪老头。
脾气倔,不爱说话,整天闭门不出。
社区安排过几次送餐服务。
都被他骂了出来。
我是新来的社工,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小张,你去试试,不行就算了。”
我拎着保温盒站在他家门口。
油漆剥落的木门上贴着褪色的福字。
敲了三下,里面传来沙哑的声音:“谁?”
“社区送餐的。”
“不需要!”
“大爷,今天有红烧肉。”
门突然开了条缝。
一双浑浊的眼睛打量着我。
“放门口就行。”
我把饭盒放在门边。
转身走了几步回头一看。
饭盒已经不见了。
门缝也合上了。
第二天我换了策略。
“大爷,今天多送了一份。
我自己也吃不完,您帮帮忙?”
门开了条更大的缝。
他接过饭盒,嘟囔了一句:“浪费。”
就这样过了半个月。
每天他开门拿饭的时间越来越长。
有时会问今天什么菜。
偶尔抱怨太咸或太淡。
但始终没让我进过门。
转折发生在一个雨天。
我照常去送饭,发现门虚掩着。
推开门,看见他倒在地上。
赶紧叫了救护车。
急性肺炎,医生说再晚点就危险了。
在医院照顾他三天。
出院时他终于让我进了家门。
第一次看清他住的地方。
老式的两居室,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
但收拾得很干净。
墙上挂着一个女人的黑白照片。
窗台上养着几盆茉莉花。
“那是我老伴。”
他第一次主动说话。
“走了二十年了。”
我点点头,没多问。
从那以后,送饭变成了陪吃饭。
每天中午我带着两份饭去他家。
坐在那张老旧的餐桌前一起吃饭。
他的话渐渐多了起来。
有时会说些年轻时的事。
在工厂当技术员,带出不少徒弟。
老伴在纺织厂工作,爱唱歌。
但他从不提子女的事。
有次我小心翼翼地问起。
他脸色立刻沉下来。
“吃饭。”
于是我再也没问。
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我从刚毕业的小姑娘变成了孩子妈。
陈老伯的头发从花白变成全白。
背越来越驼,走路需要拄拐杖。
但每天中午那顿饭雷打不动。
有时我带着儿子一起去。
孩子叫他陈爷爷。
他会拿出珍藏的糖果。
那些包装纸都泛黄了。
我偷偷换掉,他也没发现。
去年冬天他开始咳嗽。
劝他去医院总是不肯。
“多大岁数了,不去浪费钱。”
后来咳得厉害,才勉强去检查。
肺癌晚期。
住院期间我天天去看他。
他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但精神好的时候还会开玩笑。
“小张,你做的菜越来越咸了。”
其实那阵子我已经没什么心思做饭。
都是在外头买的。
最后那几天他不太清醒了。
有次突然抓着我的手叫“秀英”。
是他老伴的名字。
我应了一声,他安静下来。
他走得很平静。
早上护士发现时,表情很安详。
葬礼是我帮着操办的。
来了几个远房亲戚,都不太熟悉。
还有个从国外赶回来的女人。
五十多岁,说是他徒弟。
整理遗物时我在他枕头下发现一封信。
信封上写着“小张亲启”。
我没敢立即打开。
想着等心情平复些再看。
没想到三天后,有个西装革履的人找我。
“张女士吗?我是陈先生的律师。”
我愣在原地,大脑一片空白。
律师姓王,说话很客气。
我们坐在社区办公室。
他拿出一个文件夹。
“陈先生立了遗嘱,指定您为继承人。”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继承什么?”
“他在市中心有套房产。
另外还有一百多万存款。”
我惊呆了:“不可能,他住那个老房子…”
“那是他租的。他自己的房子一直空着。”
王律师继续解释。
陈老伯以前是高级工程师。
退休后把市中心的房子租出去。
自己搬到这个老小区租房住。
存款是这些年的租金和退休金攒的。
“为什么…”我喃喃自语。
王律师推过来一封信。
“他说您看完这个就明白了。”
信封很薄,我颤抖着打开。
信纸上的字迹工整有力。
“小张: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应该已经不在了。
这十年,谢谢你。
不只是谢谢你的饭。
更是谢谢你愿意陪一个老头子说话。
我有个儿子,如果活着应该比你大几岁。
二十八岁那年车祸走了。
他妈妈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
没过几年也走了。
从那以后,我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
直到你出现。
每天看你笑着送饭来。
听你唠叨家长里短。
渐渐觉得日子又有了温度。
我知道你不容易。
丈夫走得早,一个人带孩子。
还坚持照顾我这么个孤老头子。
这些钱和房子你收着。
就当是个长辈的心意。
另外有件事要告诉你。
我徒弟在找你。
她是你妈妈。
陈建国”
信纸从我手中滑落。
王律师轻声说:“需要我联系那位女士吗?”
我摇摇头,又点点头。
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原来妈妈还活着。
三十年前她出国深造。
把我留给外婆照顾。
后来外婆去世,我们断了联系。
我只记得她叫秀英。
和陈老伯老伴同名。
第二天见到了妈妈。
她老了很多,但眉眼依旧熟悉。
我们抱头痛哭。
她说这些年一直在找我。
后来通过陈老伯才打听到我的下落。
“陈师傅是我最早的师父。
我出国前托他照顾你们。
后来听说你外婆去世,你被远亲接走。
我回来找过,但没找到。”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陈老伯搬来这个小区。
为什么选择我送餐。
为什么十年如一日地听我唠叨。
他在用他的方式守护故人之女。
妈妈告诉我更多往事。
陈老伯的儿子曾经喜欢过她。
但那时她一心要出国。
后来他儿子出车祸。
临终前托付父亲照顾她家人。
“所以他找到你,照顾你十年。”
妈妈握着我的手。
“他说这是他对两个孩子的补偿。”
遗产我收下了。
但把钱捐给了社区养老基金。
用陈老伯的名字设立了个助老项目。
让更多孤寡老人能吃上热乎饭。
现在我还是社工。
每天给不同的老人送饭。
有时带着妈妈一起去。
她退休回国定居了。
我们住在陈老伯留下的房子里。
客厅挂着三张照片。
陈老伯和他的老伴。
我从未谋面的父亲。
还有陈老伯的儿子。
一个笑容阳光的年轻人。
每次看到这些照片。
我就想起陈老伯常说的话:
“人这一辈子,就是个互相温暖。”
是啊,温暖。
他温暖了我十年。
我会用余生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就像那盆他最爱的茉莉花。
现在在我家阳台上开着。
洁白的花朵静静绽放。
香气飘得很远,很远。我愣愣地看着妈妈。
眼泪止不住地流。
这十年的点点滴滴在脑海里翻涌。
原来那些巧合都不是偶然。
陈老伯知道我怕黑。
总在楼道里留一盏小灯。
他知道我儿子喜欢画画。
悄悄买了彩笔放在门口。
他知道我工作忙。
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发短信。
就为了不打扰我工作。
这一切都有了解释。
“他一直在找你。”
妈妈擦着眼泪说。
“我最后一次见他是在五年前。
他说找到你了,但你过得不好。
丈夫去世,一个人带孩子。
他不敢相认,怕你接受不了。
就想默默照顾你。”
我想起五年前。
正是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候。
丈夫刚走,孩子还小。
工作也差点保不住。
是陈老伯每天陪我吃饭。
听我倾诉,给我打气。
有次我发烧起不来床。
他拄着拐杖去买药。
还熬了粥送到我家门口。
“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
妈妈回忆着。
“那时你才三岁,扎两个小辫子。
陈师傅常带着他儿子来串门。
他儿子特别喜欢逗你玩。
说你像个小洋娃娃。”
我突然想起什么。
从包里掏出那张泛黄的照片。
是陈老伯珍藏的那张。
照片背面有一行小字。
“1985年,与小英、小明合影。”
小英是妈妈的小名。
小明应该就是他儿子了。
“这就是他儿子,陈明。”
妈妈指着照片上的年轻人。
“很帅吧?当年很多姑娘喜欢他。
但他总说要以事业为重。
没想到...”
妈妈哽咽着说不下去。
我握住她的手。
“妈,都过去了。
现在我们不是重逢了吗?”
王律师安静地等在旁边。
见我们情绪平复些才开口。
“张女士,关于遗产...”
我打断他:“我能去看看那房子吗?”
“当然,现在就可以。”
车停在市中心一个老小区。
虽然房子有些年头了。
但环境很好,绿树成荫。
三楼,朝南,采光很好。
打开门的瞬间我惊呆了。
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
家具都用白布盖着。
墙上挂着很多照片。
我一眼认出年轻时的妈妈。
还有陈老伯一家人的合影。
最让我震惊的是。
客厅墙上挂着我小时候的照片。
扎着两个小辫子,笑得灿烂。
“这是他留给你的。”
王律师递给我一个木盒子。
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我的照片。
从三岁到现在的都有。
每个阶段都有记录。
还有我儿子的百日照。
下面压着一本厚厚的相册。
相册第一页写着:
“给小张的纪念”
里面按时间顺序排列。
记录了我这十年的生活。
第一天送饭时在楼下的照片。
我结婚时的照片。
我抱着儿子的照片。
每张下面都有一行小字。
“今天小张送来了红烧肉。
这姑娘笑起来真好看。”
“小张结婚了,祝她幸福。”
“小张有宝宝了,真好。”
最后一页是三个月前。
我扶着他散步的背影。
“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
我捧着相册泣不成声。
妈妈轻轻拍着我的背。
“他把对你的思念都记录下来了。
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
王律师又递过来一个存折。
上面的数字让我吃惊。
一百八十多万。
“陈先生很节省。”
王律师解释。
“退休金加上租金收入。
他都存起来了,说要留给你。”
我在房子里慢慢走着。
抚摸每一件家具。
感受着陈老伯留下的气息。
书桌上放着一本日记。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翻开了。
“今天又见到小张了。
她瘦了,是不是工作太累?
我得多吃点,不能浪费她的心意。”
“小张今天心情不好。
丈夫走了一年,她还在难过。
我想安慰她,又不知怎么说。”
“小家伙今天叫爷爷了。
心里暖暖的,像又有了孙子。”
日记持续了十年。
直到他住院前一周。
最后一页写着:
“医生说情况不好。
我得抓紧把事办好。
一定要让小张后半生无忧。
这是我对小明的承诺。
也是对秀英的交代。”
合上日记,我做了决定。
“王律师,这些财产...”
妈妈突然开口:“孩子,你听我说。
这是陈师傅的心意。
你不要推辞。”
“妈,我不是要推辞。
我在想怎么用得更有意义。”
当晚我失眠了。
抱着相册坐在窗前。
回想这十年的点点滴滴。
陈老伯总是默默地关心我。
记得我爱吃辣,不吃香菜。
记得我儿子的生日。
记得我每个月那几天会肚子疼。
原来这些都不是巧合。
第二天我去找了社区主任。
说了我的想法。
把陈老伯的房子改成社区活动中心。
让老人们有个聚会的地方。
存款成立一个助老基金。
专门帮助孤寡老人。
主任很支持这个想法。
但建议我留一部分给自己。
“你也不容易,一个人带孩子。”
我摇摇头:“陈老伯教会我。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妈妈很赞成我的决定。
“这才是对陈师傅最好的纪念。”
她开始帮我打理基金的事。
用她在国外学到的管理经验。
我们把基金命名为“明英助老基金”。
取陈明和秀英的名字。
一个月后,社区活动中心开业了。
很多老人来参加。
大家都很怀念陈老伯。
虽然他们不知道背后的故事。
但能感受到这份心意。
我在活动中心留了个小房间。
布置成陈老伯家的样子。
那张老餐桌,那些茉莉花。
还有他最爱坐的藤椅。
每天我都会来这里坐一会儿。
仿佛他还在对面吃饭。
今天妈妈也来了。
还带来一个旧木箱。
“这是在陈师傅床底下找到的。
之前忘了给你。”
打开木箱,里面全是信件。
最上面一封写着“给小张的信”。
看日期是他住院前写的。
“小张: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
说明我已经不在了。
别难过,我这辈子很知足。
最后十年有你陪伴。
是老天爷给我的礼物。
有些事一直没告诉你。
你妈妈出国前找过我。
那时你外婆刚去世。
她放心不下你。
我说我会照顾你。
可后来你被亲戚接走。
我找了很久才找到。
看到你过得不好。
我心里很内疚。
觉得对不起你妈妈的托付。
所以搬到你附近。
想着能照顾一点是一点。
这十年,看着你成长。
从姑娘变成母亲。
我真的很欣慰。
你善良、坚强、乐观。
这些品质比你想象的更珍贵。
钱和房子你都收着。
不要有负担。
就当是个老父亲的心意。
希望你以后轻松些。
多陪陪孩子,别太累。
最后,替我向你妈妈问好。
告诉她,我不怪她。
年轻人追求理想没有错。
只是命运弄人。
要幸福啊,孩子。
连带着我的那份一起。
陈老伯”
信纸上有点点泪痕。
不知道是他的还是我的。
我把信紧紧抱在胸前。
仿佛这样就能离他近一些。
妈妈看完信沉默了很久。
“我没想到他一直在找你。
更没想到他为你做了这么多。”
“妈,你不必自责。
现在我们都找到了彼此。”
我握住妈妈的手。
活动中心运行得很好。
每天都有老人来这里。
下棋、聊天、做手工。
我继续做着社工的工作。
但比以前更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
有个新来的社工小赵。
和我当年一样年轻。
有次她问我:“张姐。
你为什么对老人这么好?”
我想了想,说:
“因为他们值得。”
是啊,每个老人都有故事。
都曾经年轻过,奋斗过。
现在他们需要陪伴和理解。
就像当年的陈老伯。
今天是小赵第一次单独送餐。
回来时垂头丧气。
“那个王大爷把我赶出来了。”
我笑了:“走,我陪你去一趟。”
路上教她几个小窍门。
“要先说今天有什么菜。
老人对吃的最感兴趣。”
果然,王大爷开门了。
虽然还是板着脸。
但收下了饭盒。
小赵很开心:“张姐你真厉害。”
“慢慢来,你会做得更好。”
回家路上经过花市。
买了盆茉莉花。
和陈老伯养的那盆一样。
卖花的老伯说:
“这花好养,香气也持久。”
是啊,就像有些情谊。
历经岁月,芬芳依旧。
妈妈在家做饭。
儿子在写作业。
这样的日常很平凡。
但对我来说很珍贵。
失去过才懂得珍惜。
晚饭时儿子问:
“妈妈,陈爷爷是去天堂了吗?”
“是啊。”
“那天堂在哪里?”
“在记得他的人心里。”
这个回答可能太深奥。
儿子似懂非懂。
但他说:“我会一直记得陈爷爷。
他给我的糖特别甜。”
是啊,特别甜。
就像那些被爱的时光。
在记忆里永远发光。
睡前整理旧物。
发现陈老伯的眼镜盒。
里面除了老花镜。
还有一张小纸条。
“今天小张笑了八次。
比昨天多一次。”
日期是五年前的某一天。
这个可爱的老人。
用他的方式记录着我的快乐。
我小心地把纸条收好。
放进那个木盒子里。
和其他回忆放在一起。
窗外月色很好。
像他离开那晚的月光。
温柔地照进房间。
我仿佛又听见他说:
“小张,明天想吃什么?”
声音那么近,那么真实。
明天要去探望李奶奶。
她最近腿脚不好。
得记得带点膏药。
还有赵爷爷的降压药快吃完了。
这些琐碎的关心。
现在成了我最重要的事。
就像那盆茉莉花。
在月光下静静绽放。
香气弥漫在夜色里。
提醒着我:
爱,永远都在。我愣愣地看着妈妈。
眼泪止不住地流。
这十年的点点滴滴在脑海里翻涌。
原来那些巧合都不是偶然。
陈老伯知道我怕黑。
总在楼道里留一盏小灯。
他知道我儿子喜欢画画。
悄悄买了彩笔放在门口。
他知道我工作忙。
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发短信。
就为了不打扰我工作。
这一切都有了解释。
“他一直在找你。”
妈妈擦着眼泪说。
“我最后一次见他是在五年前。
他说找到你了,但你过得不好。
丈夫去世,一个人带孩子。
他不敢相认,怕你接受不了。
就想默默照顾你。”
我想起五年前。
正是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候。
丈夫刚走,孩子还小。
工作也差点保不住。
是陈老伯每天陪我吃饭。
听我倾诉,给我打气。
有次我发烧起不来床。
他拄着拐杖去买药。
还熬了粥送到我家门口。
“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
妈妈回忆着。
“那时你才三岁,扎两个小辫子。
陈师傅常带着他儿子来串门。
他儿子特别喜欢逗你玩。
说你像个小洋娃娃。”
我突然想起什么。
从包里掏出那张泛黄的照片。
是陈老伯珍藏的那张。
照片背面有一行小字。
“1985年,与小英、小明合影。”
小英是妈妈的小名。
小明应该就是他儿子了。
“这就是他儿子,陈明。”
妈妈指着照片上的年轻人。
“很帅吧?当年很多姑娘喜欢他。
但他总说要以事业为重。
没想到...”
妈妈哽咽着说不下去。
我握住她的手。
“妈,都过去了。
现在我们不是重逢了吗?”
王律师安静地等在旁边。
见我们情绪平复些才开口。
“张女士,关于遗产...”
我打断他:“我能去看看那房子吗?”
“当然,现在就可以。”
车停在市中心一个老小区。
虽然房子有些年头了。
但环境很好,绿树成荫。
三楼,朝南,采光很好。
打开门的瞬间我惊呆了。
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
家具都用白布盖着。
墙上挂着很多照片。
我一眼认出年轻时的妈妈。
还有陈老伯一家人的合影。
最让我震惊的是。
客厅墙上挂着我小时候的照片。
扎着两个小辫子,笑得灿烂。
“这是他留给你的。”
王律师递给我一个木盒子。
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我的照片。
从三岁到现在的都有。
每个阶段都有记录。
还有我儿子的百日照。
下面压着一本厚厚的相册。
相册第一页写着:
“给小张的纪念”
里面按时间顺序排列。
记录了我这十年的生活。
第一天送饭时在楼下的照片。
我结婚时的照片。
我抱着儿子的照片。
每张下面都有一行小字。
“今天小张送来了红烧肉。
这姑娘笑起来真好看。”
“小张结婚了,祝她幸福。”
“小张有宝宝了,真好。”
最后一页是三个月前。
我扶着他散步的背影。
“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
我捧着相册泣不成声。
妈妈轻轻拍着我的背。
“他把对你的思念都记录下来了。
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
王律师又递过来一个存折。
上面的数字让我吃惊。
一百八十多万。
“陈先生很节省。”
王律师解释。
“退休金加上租金收入。
他都存起来了,说要留给你。”
我在房子里慢慢走着。
抚摸每一件家具。
感受着陈老伯留下的气息。
书桌上放着一本日记。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翻开了。
“今天又见到小张了。
她瘦了,是不是工作太累?
我得多吃点,不能浪费她的心意。”
“小张今天心情不好。
丈夫走了一年,她还在难过。
我想安慰她,又不知怎么说。”
“小家伙今天叫爷爷了。
心里暖暖的,像又有了孙子。”
日记持续了十年。
直到他住院前一周。
最后一页写着:
“医生说情况不好。
我得抓紧把事办好。
一定要让小张后半生无忧。
这是我对小明的承诺。
也是对秀英的交代。”
合上日记,我做了决定。
“王律师,这些财产...”
妈妈突然开口:“孩子,你听我说。
这是陈师傅的心意。
你不要推辞。”
“妈,我不是要推辞。
我在想怎么用得更有意义。”
当晚我失眠了。
抱着相册坐在窗前。
回想这十年的点点滴滴。
陈老伯总是默默地关心我。
记得我爱吃辣,不吃香菜。
记得我儿子的生日。
记得我每个月那几天会肚子疼。
原来这些都不是巧合。
第二天我去找了社区主任。
说了我的想法。
把陈老伯的房子改成社区活动中心。
让老人们有个聚会的地方。
存款成立一个助老基金。
专门帮助孤寡老人。
主任很支持这个想法。
但建议我留一部分给自己。
“你也不容易,一个人带孩子。”
我摇摇头:“陈老伯教会我。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妈妈很赞成我的决定。
“这才是对陈师傅最好的纪念。”
她开始帮我打理基金的事。
用她在国外学到的管理经验。
我们把基金命名为“明英助老基金”。
取陈明和秀英的名字。
一个月后,社区活动中心开业了。
很多老人来参加。
大家都很怀念陈老伯。
虽然他们不知道背后的故事。
但能感受到这份心意。
我在活动中心留了个小房间。
布置成陈老伯家的样子。
那张老餐桌,那些茉莉花。
还有他最爱坐的藤椅。
每天我都会来这里坐一会儿。
仿佛他还在对面吃饭。
今天妈妈也来了。
还带来一个旧木箱。
“这是在陈师傅床底下找到的。
之前忘了给你。”
打开木箱,里面全是信件。
最上面一封写着“给小张的信”。
看日期是他住院前写的。
“小张: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
说明我已经不在了。
别难过,我这辈子很知足。
最后十年有你陪伴。
是老天爷给我的礼物。
有些事一直没告诉你。
你妈妈出国前找过我。
那时你外婆刚去世。
她放心不下你。
我说我会照顾你。
可后来你被亲戚接走。
我找了很久才找到。
看到你过得不好。
我心里很内疚。
觉得对不起你妈妈的托付。
所以搬到你附近。
想着能照顾一点是一点。
这十年,看着你成长。
从姑娘变成母亲。
我真的很欣慰。
你善良、坚强、乐观。
这些品质比你想象的更珍贵。
钱和房子你都收着。
不要有负担。
就当是个老父亲的心意。
希望你以后轻松些。
多陪陪孩子,别太累。
最后,替我向你妈妈问好。
告诉她,我不怪她。
年轻人追求理想没有错。
只是命运弄人。
要幸福啊,孩子。
连带着我的那份一起。
陈老伯”
信纸上有点点泪痕。
不知道是他的还是我的。
我把信紧紧抱在胸前。
仿佛这样就能离他近一些。
妈妈看完信沉默了很久。
“我没想到他一直在找你。
更没想到他为你做了这么多。”
“妈,你不必自责。
现在我们都找到了彼此。”
我握住妈妈的手。
活动中心运行得很好。
每天都有老人来这里。
下棋、聊天、做手工。
我继续做着社工的工作。
但比以前更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
有个新来的社工小赵。
和我当年一样年轻。
有次她问我:“张姐。
你为什么对老人这么好?”
我想了想,说:
“因为他们值得。”
是啊,每个老人都有故事。
都曾经年轻过,奋斗过。
现在他们需要陪伴和理解。
就像当年的陈老伯。
今天是小赵第一次单独送餐。
回来时垂头丧气。
“那个王大爷把我赶出来了。”
我笑了:“走,我陪你去一趟。”
路上教她几个小窍门。
“要先说今天有什么菜。
老人对吃的最感兴趣。”
果然,王大爷开门了。
虽然还是板着脸。
但收下了饭盒。
小赵很开心:“张姐你真厉害。”
“慢慢来,你会做得更好。”
回家路上经过花市。
买了盆茉莉花。
和陈老伯养的那盆一样。
卖花的老伯说:
“这花好养,香气也持久。”
是啊,就像有些情谊。
历经岁月,芬芳依旧。
妈妈在家做饭。
儿子在写作业。
这样的日常很平凡。
但对我来说很珍贵。
失去过才懂得珍惜。
晚饭时儿子问:
“妈妈,陈爷爷是去天堂了吗?”
“是啊。”
“那天堂在哪里?”
“在记得他的人心里。”
这个回答可能太深奥。
儿子似懂非懂。
但他说:“我会一直记得陈爷爷。
他给我的糖特别甜。”
是啊,特别甜。
就像那些被爱的时光。
在记忆里永远发光。
睡前整理旧物。
发现陈老伯的眼镜盒。
里面除了老花镜。
还有一张小纸条。
“今天小张笑了八次。
比昨天多一次。”
日期是五年前的某一天。
这个可爱的老人。
用他的方式记录着我的快乐。
我小心地把纸条收好。
放进那个木盒子里。
和其他回忆放在一起。
窗外月色很好。
像他离开那晚的月光。
温柔地照进房间。
我仿佛又听见他说:
“小张,明天想吃什么?”
声音那么近,那么真实。
明天要去探望李奶奶。
她最近腿脚不好。
得记得带点膏药。
还有赵爷爷的降压药快吃完了。
这些琐碎的关心。
现在成了我最重要的事。
就像那盆茉莉花。
在月光下静静绽放。
香气弥漫在夜色里。
提醒着我:
爱,永远都在。
来源:可靠饺子2gHw3w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