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还有人在网上说“蕲艾的骗局”呢?
近年来,蕲艾产业在政策扶持与市场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湖北省将蕲艾列为重点培育的中医药品牌,各级政府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产业链整合等方式大力推动。据公开数据显示,蕲艾品牌价值已突破百亿规模,并朝着千亿目标迈进。黄冈市蕲春县作为主产区,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了数万农户增收。2023年,蕲艾产品更被纳入湖北省"十大农业产业链"重点工程,中央媒体多次报道其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背书,本应让蕲艾获得广泛认可,但网络上仍存在"蕲艾骗局"的质疑声,这种现象背后实则折射出产业发展中的多重矛盾。
**市场野蛮生长引发的信任危机**在蕲艾产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部分商家急功近利的营销行为埋下了争议的种子。一些企业打着"蕲艾"旗号,将普通艾草包装成高端产品,以次充好现象屡见不鲜。某电商平台调查显示,标榜"蕲艾"的艾柱产品中,近三成实际艾绒含量不足30%,远低于行业标准。更有个别商家夸大蕲艾疗效,宣称其可"包治百病",甚至推出"蕲艾抗癌"等违背医学常识的虚假宣传。这种过度商业化操作,导致消费者实际使用体验与宣传落差巨大,进而引发对整个产业的质疑。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发布的报告指出,蕲艾类产品投诉量同比上升47%,主要涉及质量不符和虚假宣传问题。**标准体系滞后与监管盲区**
尽管蕲艾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但行业标准建设仍显滞后。目前蕲艾产业链各环节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尤其在有效成分检测、加工工艺等方面尚未形成强制性标准。例如,对于核心指标"挥发油含量",不同企业执行的标准差异可达5倍之多。市场监管部门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现有抽检主要针对食品安全指标,对蕲艾特有的药用成分检测手段不足。"这种标准缺失给劣质产品留下了生存空间。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小微加工厂使用硫磺熏蒸等违规工艺,导致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经社交媒体曝光后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疑虑。
**认知差异与信息不对称**
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评价体系之间的鸿沟,也是争议产生的重要原因。蕲艾在《本草纲目》中确有"灸家珍品"的记载,其温经通络的功效得到传统医学认可。但现代医学要求的是随机对照试验等循证依据,而目前蕲艾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仍显不足。某三甲医院中医科主任指出:"我们支持中医药发展,但必须承认,蕲艾的许多功效宣称还停留在经验医学层面。"这种传统认知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张力,使得专业人士与普通消费者对蕲艾的价值判断出现分野。加之自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传播,片面夸大或全盘否定的极端观点更容易获得传播流量,进一步放大了认知混乱。
**产业升级中的阵痛与出路**
面对这些挑战,蕲艾产业正在经历从粗放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阵痛。2025年湖北省出台的《蕲艾产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释放出积极信号:计划投入2.3亿元建立全流程溯源体系,推行"一物一码"防伪技术;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制定22项团体标准,对种植密度、采收时节等关键环节作出严格规定。龙头企业也开始转变策略,李时珍医药集团等企业将年营收的8%投入研发,开展艾叶精油抗炎机制等基础研究。这些举措若能持续落实,将逐步修复市场信任。
消费者的理性认知同样重要。专家建议,公众应了解蕲艾作为中药材的合理使用范围——其确实在艾灸、外用贴敷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但并非"万能神草"。购买时需认准地理标志、检测报告等资质,避免盲目追求低价产品。正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专家所言:"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成熟都需要过程,既要看到蕲艾发展中的问题,也要肯定其在传承中医药文化、带动县域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蕲艾争议"本质上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磨合阶段。只有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市场监管、加强消费者教育等多管齐下,才能让这一千年药材在当代焕发真正光彩,最终消除"骗局"质疑。产业各方需要明白,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扎根于消费者的真实信任中。
来源:小虫虫论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