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要搞清楚的只有两问,涨不涨,什么时候定,这两件事的答案都不该靠情绪,而要落在政策、资金和时间表上
2026年养老金大概率会实现职工与城乡居民“双涨”,但官方定论极可能不会在今年12月公布
养老金这件事,每一次调整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开支安排
真正要搞清楚的只有两问,涨不涨,什么时候定,这两件事的答案都不该靠情绪,而要落在政策、资金和时间表上
政策托底的方向已明确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起步的关键节点,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十五五”规划明确完善养老金调整机制
《社会保险法》早已写清楚,养老金要随工资和物价变动适时调整
这句法条给了调整的硬支撑,经济和就业面改善,养老金调整就有合法合规的动力
资金端同样在加仓
截至2025年9月底,基本养老等三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约9.85万亿元,参保人数超过10.7亿
养老基金投资运营规模保持增长,地方层面2024年的投资收益率超过5%,增值功能在发挥作用
人社系统披露社保卡持卡率超过98%,覆盖面持续扩大,缴费端的基础更扎实了
年内多条“利好线索”对齐了方向感
8月,五部门扩展个人养老金领取资格范围,新增重大疾病支出等三类情形,资金流转更灵活
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2026年社会保障预算草案的说明》
拟安排超1.2万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同比增加8%,重点支持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
同月,金融监管总局把养老理财试点推向全国,第三支柱配套在加码
11月,人社部在相关会议上明确要持续完善待遇调整机制,强调“提低限高、兼顾公平”
为什么强调“提低限高”
因为现实摆在眼前
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退休,人均预期寿命约79岁,抚养压力和代际平衡的题目都更难
让低收入群体和工龄长的老人在调整里获得更多,是在缩小差距,也是在守住底线
与此同时,长期多缴的人也希望“多缴多得”的激励不被抹平,这个张力必须被认真对待
可以对照一个具体做法
北京在2024年的调整里,设定养老金低于6813元的每月加30元,高于这一标准的每月加15元,同时每缴费1年再加3元
工龄30年、养老金3500元的企业退休人员,合计每月涨156元;
同工龄、养老金8000元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每月涨141元
这套“限高提低”的组合拳,把公平与激励同时摆在桌上,给了后续年度和其他地区一个参考样本
地方试点也在透露节奏
业内消息称,广东、浙江等5省将试点“养老金调整与消费水平挂钩”的动态模型,调整不再只盯平均数,而是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纳入权重
如果这类模型跑得顺,未来“看CPI、看工资、也看消费结构”的复合指标,将成为常态化工具
接下来,回到最关心的两问
第一问,涨多少
现阶段没有任何官方的百分比,任何明确数值的传播都需要警惕
按以往做法,年度涨幅是综合工资增速、物价水平、基金收支和投资收益来测算
2025年政策面加大补助、基金端稳中有增,给了空间,但“提低限高”强化后,平均涨幅未必夸张,结构性倾斜更可能成为看点
业内普遍预期倾斜对象将继续覆盖低收入、工龄长、高龄群体,且艰苦边远地区会叠加照顾
关于高龄门槛是否下探至65岁,尚处讨论与预测,不宜当作既定结论
第二问,什么时候定
多个渠道的共识是,2025年12月不大会有全国统一的正式通知,真正的全国方案发布时间更可能落在2026年4月至5月
随后各地根据本地工资、物价和基金状况细化执行口径
一般会在7月至8月完成补发落实
这条时间线和往年规律大体一致,也与当前政策推进节奏相匹配
把视野再放宽一点,第三支柱是不可回避的增长点
10月养老理财试点铺向全国,截至9月末个人养老金在售产品达到887只,其中储蓄类466只、基金类301只
三季度个人养老金基金加权收益率13.51%,年内收益16.93%,Y份额基金规模达151.11亿元,较年初增长65.3%
业内专家提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约45%,低于国际常用55%的警戒线,第三支柱正在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驱动”
这意味着基本养老金之外的自助配置,正在成为普通家庭的必要功课
具体怎么做更稳妥
安全垫优先,其次才是收益
临近退休或已退休人群,更适合以储蓄类、低波动固收类为底仓,适量搭配风险可控的基金类产品,分散期限和产品类型,避免把所有筹码押在单一收益高的产品上
对年轻缴费者,时间是朋友,组合里可以多一点权益比例,但也要明确止损与目标收益,按月定投、少做情绪化操作
还有两件事,值得持续追问
倾斜照顾的高龄门槛是否应该统一到全国一把尺,还是允许地区自主确定更灵活
以及
在“多缴多得”的基本原则下,如何通过透明的测算口径,让不同缴费史的人都能看懂每一份调整的理由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公众的获得感
总结一下眼前的关键信息
政策层面对养老金调整给出了明确方向,财政补助规模上调提供了资金支撑,地方试点显示了“结构性倾斜”的技术路径
但涨幅和口径没有拍板前,理性等待比追逐传闻更重要
真正值得做的,是把个人的养老账先打通,确认缴费年限、核对账户记录,合理利用个人养老金账户和稳健产品,让每一笔与老年生活相关的钱,心中有数、手里有底
养老金的调整是一场长期赛,稳是大前提,公平与激励要两手抓,时间会把答案交出来
来源:时刻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