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什么中原王朝不去征服中南半岛、中亚、东北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1:20 1

摘要:“为什么中原王朝不去征服中南半岛、中亚、东北亚?”这个问题,经常被人挂在嘴边。要说当年谁不馋这几块“肥肉”,那可不可能。可为何总是“想得美”而已?要想明白,先得搞懂一点:古代的中原王朝,骨子里是农耕国。

“为什么中原王朝不去征服中南半岛、中亚、东北亚?”这个问题,经常被人挂在嘴边。要说当年谁不馋这几块“肥肉”,那可不可能。可为何总是“想得美”而已?要想明白,先得搞懂一点:古代的中原王朝,骨子里是农耕国。

农耕属性,决定了能否长久占领,先得看能不能种地。翻开地图,你会看到中原四面环山,只有南北两条通道向外。东面是海,西去中亚那头,过了河西走廊,瞬间就变成一片戈壁滩。粮食别说驮过去,要铺路都不容易。

咱们先说东北。满脑子想直接拿下朝鲜半岛,顺便把库页岛也踩一脚。可当年汉武帝打到乐浪、玄菟那会儿,也没把朝鲜半岛吃干抹净。司马迁都替他叹气: “夫高句丽山险林密,水多滩滩,非熟悉地形者,难以进兵。”拂晓剿匪?结果士兵迷路饥饿,靠着野果充饥。汉军最多在辽西地区堆个薄薄的城墙,却没法深入半岛腹地。为什么?大部分地都是山地丘陵,更别提冬天能不能播种了——播种不成,粮食线断了,军队就自动溃散。

“那明朝不行吗?”你继续追问。可偏偏崇祯年间,朝鲜那边局势一变,李自成大顺军溃入北京。明廷急得要命,守边官员马上建议: “先抢朝鲜半岛作后盾,粮食油盐到时就不成问题。”可朝鲜沿海多港口,一到台风季节,船只卡死;不台风,海盗满天飞。运河还没延伸过去,一阵海风一来,几万大军就像落叶漂浮,站都站不住。东北大片黑土看着好种,真正拿地时,冬季积雪三尺,夏天蚊虫成灾,人死得比收成还快。

再说中南半岛,一谈起越南、缅甸、马六甲,野心立马膨胀。马六甲一掌控,就能打通印度洋航路。可当李世民派藤泽光保去天竺问路时,就碰了壁。越南那边十室九空是山地,水稻种田还是得水利工程。他们耕田靠灌溉,靠牛车,运粮比骑骆驼还慢。更别提热带疾病,疟疾、霍乱随时给你来一发,几万大军一个月能折腾到只剩五成。到头来,撑不过几次洪水,就又撤兵。种地没戏,人口也难以安家。

中亚更别提了。丝绸之路的要冲在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不少奇珍异宝,大家都眼馋。可夜郎自大一碰沙漠,就立马懵圈。当地游牧部落习惯了荒漠求生,骑马箭术天下第一;中原大军拖着数百万石粮草过玉门关,花费的时间跟青春一起老去。再说河套、和田那头的气候,寒冬漫天,夏季白昼烈日灼心,根本不适合小麦或者粟子生长。一旦年底缺粮,麦囤安全吗?路上被匈奴、乌孙嗖嗖骑兵一抢,几代皇族积累的粮仓就打了水漂。

其实,咱们也不乏短暂占领的例子。唐朝一度在西突厥板上钉钉做了“安西都护府”,可安西四镇每年要靠长安往西运送几百万斤粮草,再加上锦袍马匹,又费银子又费人。结果边疆将士常年抱怨: “大哥,我们到底是防着吐蕃,还是守着长安?”没人一心一意种地,军心散了,户口登记也成了摆设。唐玄宗晚年,丢了安南都护府,丢得是国家脸。

中原王朝最擅长的,恰恰是把能种地的地方,都控制在了手里。长江中下游,再往上是黄河平原,再往西联通陕甘宁一带的农田。至于那不便农耕的地方,拿来了顶多做“突破口”,绝不做“常驻地”。用今日话说:成本高,回报低。打赢后维护一把土,就要付出比收益更高的代价。

有意思的是,哪怕是朝鲜、越南这些“臣属”,中原也多是朝贡体系,给个印绶,换岁贡。但没派大军去“屯田”,也就没聊起“征服”。越南李朝几千年,只有黎利起义那会儿打走明朝,才真真切切让中原尝到麻烦;要不然,朝贡一通,钱粮既进,又不必驻军,何乐而不为?

也许有人要说:“那外国怎么都敢去殖民?英国人敢杀进印度,法国人敢占越南。”确实,他们有蒸汽机、枪炮和轮船,还带着资本主义海盗。但咱中原朝廷,一开始根本没那一手,加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一波接一波,哪有闲工夫搞全球化?

更何况,征服带来的不仅是地盘,还有太多未知:风俗、疾病、山林陷阱、少数民族起义……得不偿失。最后的结果,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农耕社会的中原王朝,最看重的是土地和粮食安全。只要能种地,就先占上;不能种地,就只打不守。这样一来,中南半岛、中亚、东北亚这些主要靠渔猎、游牧或者山地水稻的地方,就成了“别人家的地盘”,留给他们当“商路”的添头,而不是统治的目标。

所以,别再说中原王朝“懦弱”或“保守”不敢扩张了。他们只是知道:血汗种出的稻谷,才是压倒一切的硬通货。征服的欲望不缺,能力的天平却只偏向了农业本源。信息来源:[史记·匈奴列传]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唐纪]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农业史]

来源:林中守望的护林人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