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柏林的某些博物馆,你可能会看到一种奇怪的景象,一幅警示牌上,“请勿触摸”这几个汉字被设计得硕大无比,几乎占据了整个版面,而旁边小如蚊蝇的德文和英文,仿佛只是个可有可无的装饰。
[浮云]韩国人对中国再一次开放了免签政策,但每每想起韩国人曾经对中国的区别对待就让人提不起出去游玩的心。
其实除了韩国之外,德国、越南还有很多国家对中国游客的态度都不怎么友好,这无疑是伤害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为什么中国游客在外面不受待见?区别对待之后为什么还是有人往外跑?
走进柏林的某些博物馆,你可能会看到一种奇怪的景象,一幅警示牌上,“请勿触摸”这几个汉字被设计得硕大无比,几乎占据了整个版面,而旁边小如蚊蝇的德文和英文,仿佛只是个可有可无的装饰。
这差距也太明显了,看到这场景的中国人是不是心里都得嘀咕一句这是不是有点太“刻意为之”了呢?非要解释成怕中国人眼神不好特意调大的字体非免有些太说不过去了,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区别对待。
挂这么一块牌子,有时候确实就是图个省事,与其花大价钱、费大力气去给员工搞什么跨文化沟通培训,不如直接印一张中文警告来得简单粗暴,不少管理者都是这样的想法,但也正是这种“节省”下来的赖,让歧视的风气越来越浓。
“捷径”走得多了,偏见也就被固化了,牌子上的内容简直是为外国人潜意识里对中国人的印象量身定做的,“不得讲价”、“请勿大声喧哗”、“禁止随地大小便”,这些警告,精准地踩在了每一个刻板印象的点上。
问题是这种做法根本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公开“处刑”,它把极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变成了整个中国人的“不文明”,贴在墙上让所有看到的人都加深一遍印象,形成了一个糟糕的循环。
更讽刺的是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欧洲旅游业协会的数据明明白白地显示,中国游客的投诉率在全球范围来看是最低的档次之一,但这个数据谁在乎呢?媒体和商家们宁愿反复传播那些夸张的个案,也不愿看一眼这些真正有说服力的事实。
这就让韩国的决策和当地人的做法显得非常矛盾,贸易上离不开中国游客的钱包,等我们的游客真的去了,他们又打心眼里瞧不上这些人,在2019年,中国出境游客规模超过了1.5亿人次,海外消费总额更是突破了1300亿美元,这么一块巨大的蛋糕,谁不眼馋?
可行动上呢?在首尔的一个商家,敢把同一款化妆品以比本地人高出15%的价格卖给中国游客,在越南的海滩,工作人员可以面带微笑地对中国人说“椅子都被预定了”,然后下一秒就热情地把欧美游客引到空位上。
这种“欢迎你的钱,但不欢迎你的人”的心态,简直是把双标玩到了极致,他们一边数着中国游客带来的巨额利润,一边又嫌弃这些人不懂规矩,甚至用“不接待中国游客”或威胁“驱逐”的极端方式来划清界限。
市场是最诚实的,当区别对待累积到一定程度,游客们便开始用行动说话,你不是不欢迎我吗?那好,我不去了,结果那些曾挂出歧视性标语的韩国商家,很快就尝到了苦果,生意一落千丈,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把牌子摘下来。
这些侮辱性的标语就像一记耳光,虽然打得人脸疼,但也确实打醒了不少人,这种“清醒”是双向的,我们开始反思,最初的反应当然是愤怒,国内舆论场上“与其出国受气,不如支持国内旅游”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愤怒过后,更多的是反省,我们是不是真的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文化差异到底在哪里?于是新一代的年轻游客出国前会主动上网查攻略,了解当地的礼仪禁忌,对外这一记耳光也让一些国家和商家意识到,靠歧视换来的“管理便利”,最终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他们开始明白尊重是相互的,也是一门能带来真金白银的生意,那些对中国游客极其友好的国家就是最好的成功案例,在尼泊尔、在巴基斯坦,你看到的是中文的欢迎标语,是实打实的优惠政策。
这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和那些冷冰冰的警告牌真是天壤之别,这也给全球旅游业出了道选择题,想要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就必须拿出最基本的诚意——尊重,那些刺眼的中文警示牌或许在未来会慢慢消失,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个历史。
它记录了一段并不愉快的集体记忆,但更重要的是加速了中国游客群体的成熟,它也向世界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从来都不是靠几条“特殊规定”来实现的,它始于放下傲慢的标签,给予对方平等的、不打折扣的尊重。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