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想丁克却意外生子,初见儿子就说:臭小子,怪不得这么可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15:06 1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然而,在这位文学巨匠的私人生活中,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鲁迅与儿子周海婴的关系就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话题。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鲁迅曾经表达过不婚不育的想法,他认为在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然而,在这位文学巨匠的私人生活中,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鲁迅与儿子周海婴的关系就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话题。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鲁迅曾经表达过不婚不育的想法,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下,生儿育女只会延续封建思想。命运却安排他在晚年得子。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后改名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作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和书法家,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与他光辉的文学成就相比,鲁迅的婚恋生活却充满了曲折与争议。

鲁迅早年曾与河合锦和许广平一同赴日本公费留学,并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毕业。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但在婚恋观上,却持有相当激进的看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传统婚姻被视为维系家族延续的工具,而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这种陈旧的婚姻观念持强烈批判态度。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也反映了鲁迅对传统家庭制度的批判。在这篇作品中,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种对传统的批判,也体现在他的婚恋观念中。

在鲁迅的一生中,有两件事对他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决裂。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别人谈论此事,从而也使这件事被笼罩的神秘性更浓,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鲁迅的婚姻生活同样不那么顺利。

他的一生,曾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国后在母亲朱安的主持下与山明未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未安结婚之后,直至两人为止,并未与她解除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未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

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许广平确认自己的婚姻。在许广平同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鲁迅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批判,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他认为,中国的婚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将人,特别是女性,视为财产和传宗接代的工具。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被严重践踏。因此,鲁迅曾多次在文章中表达对传统婚姻的不满,甚至表示过不愿结婚生子的想法。

命运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尽管鲁迅曾经表达过丁克的想法,但他最终还是有了自己的婚姻和孩子。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了他个人生活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鲁迅的婚恋生活转折点出现在他认识许广平之后。许广平,这位比鲁迅小20岁的女教师,不仅成为了鲁迅的爱人,也成为了他思想上的伙伴。他们的相遇,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公事职务。这一年,他与许广平的关系开始发展。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的处境更加危险。此时,许广平对他的支持和陪伴,无疑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和力量。

民国十六年(1927年),鲁迅离开北京,与许广平去了上海,开始了他们的共同生活。这段关系一开始并不为外界所认可。鲁迅已经娶妻朱安,而当时的社会对于这种关系也持保守态度。然而,鲁迅和许广平依然坚持了下来。他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爱情,更是思想上的共鸣和事业上的合作。

与许广平的相遇和相爱,可以说是鲁迅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许广平不仅带给了他情感上的满足,更让他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力量和可能性。这种体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对家庭和生育的看法。

虽然鲁迅曾经表达过丁克的想法,但与许广平的关系却让他逐渐改变了这种想法。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和激情,这也为他们后来的家庭生活奠定了基础。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下了鲁迅的儿子,取名周海婴。这个意外的生命,让原本不打算要孩子的鲁迅成为了一位父亲。面对这个变化,鲁迅的反应十分有趣。据传,当他第一次见到刚出生的儿子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臭小子,怪不得这么可恶。"这句表面上看似粗暴的话,实际上却包含了鲁迅特有的幽默和对新生命的欣喜。

周海婴的出生,无疑给鲁迅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虽然他曾经批判传统家庭制度,反对为延续家族而生子,但当自己真正成为父亲后,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这种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父权制,而是基于平等、自由和关爱的现代家庭形态。

鲁迅和许广平为儿子取名"海婴",寓意他如海一般宽广,如婴儿一般纯真。这个名字,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鲁迅对儿子的期望——他希望儿子能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纯净的心灵,不被封建思想束缚。

尽管鲁迅最初对于有孩子持保留态度,甚至有过丁克的想法,但周海婴的出生还是让他成为了一位父亲。面对这个意外的角色,鲁迅展现出了与他的文学形象相符的复杂性——既有批判传统的锐利,也有对新生命的温情。

当鲁迅第一次见到刚出生的儿子周海婴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臭小子,怪不得这么可恶。"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刻薄,但了解鲁迅的人都知道,这正是他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这种看似粗暴实则蕴含深情的表达方式,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体现。

实际上,尽管鲁迅表面上对儿子有些"凶",但从他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关心儿子成长的父亲。他不仅为儿子拍照留念,还经常带着儿子去公园玩耍,给他讲故事。这些行为,与他在文章中批判的传统父亲形象大相径庭。

鲁迅的育儿观非常前卫。他反对传统的"棍棒教育",主张让孩子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成长。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独立思考、有自由精神的人。这种育儿观念,与他的思想一脉相承,也体现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期望。

在一篇文章中,鲁迅曾写道:"孩子们的思想是很单纯的......我们应该让他们自由发展,而不应该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成见。"这句话清晰地表达了他的育儿理念,即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

周海婴出生不久后,鲁迅曾写信给朋友说:"有了孩子,确实是麻烦了许多,但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倒也是一种乐趣。"这句话表明,尽管鲁迅曾经有过丁克的想法,但在真正成为父亲后,他还是从中找到了属于父亲的喜悦。

鲁迅与儿子的关系,体现了他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一方面,他希望打破传统家庭中父子关系的权威和束缚;另一方面,他又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建立一种新型的、基于关爱和尊重的父子关系。这种尝试,既是他个人生活的探索,也是他思想的实践。

当鲁迅初次见到儿子时所说的"臭小子,怪不得这么可恶"这句话,恰恰体现了他对传统父子关系的颠覆。在传统观念中,父亲应该是严肃、权威的形象,而鲁迅则以一种半开玩笑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儿子的亲近和接纳。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父子关系的刻板形象,为一种更为平等、亲密的关系铺平了道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此时的周海婴还不到7岁,正处于记忆形成的关键时期。鲁迅的离世,无疑给年幼的周海婴带来了巨大的伤痛。然而,正是这些珍贵的童年记忆,以及后来通过母亲许广平和其他人的讲述,让周海婴逐渐拼凑出父亲的完整形象。

周海婴曾在回忆中提到,虽然与父亲相处的时间短暂,但那些记忆却异常清晰。他记得父亲带他去公园的情景,记得父亲给他讲故事时的样子,也记得父亲那些看似严厉实则充满爱意的教诲。这些记忆,构成了他对父亲最直接、最真实的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海婴开始阅读父亲的作品,试图通过文字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发现,那个在他童年记忆中有时严厉、有时温柔的父亲,在文字中展现出了更为复杂、更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这种发现,让他对父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1956年,20多岁的周海婴开始尝试写作关于父亲的回忆。这些回忆文章,不仅包含了他个人的记忆,也融合了许广平和其他亲友对鲁迅的回忆。这些文章,为后人了解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鲁迅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在《我的父亲鲁迅》一书中,周海婴写道:"父亲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严肃中带着幽默,严厉中透着温情的人。他对我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父亲完全不同。他不强迫我做任何事,而是引导我、启发我,让我自己去发现和学习。"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鲁迅作为父亲的形象,也反映了他的育儿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海婴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文学遗产,还成为了鲁迅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他通过自己的回忆和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鲁迅形象。在他的努力下,人们不仅能够了解鲁迅作为作家和思想家的一面,还能够了解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一面。

周海婴曾在一次访谈中说:"父亲虽然只陪伴了我短短几年,但他的影响却伴随了我一生。他教会我独立思考,教会我关注社会,教会我对不公正的事情保持批判态度。这些,都是他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这番话,不仅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怀念,也体现了鲁迅思想对下一代的传承。

在周海婴的记忆和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曾经想丁克却意外得子,当初次见到儿子时说出"臭小子,怪不得这么可恶"这种看似粗暴的话,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特殊的表达爱的方式。这些细节,让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让我们对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正是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让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让他的思想更具魅力。他不是一个简单的革命者或批判者,而是一个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知识分子。他的经历和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人,也通过他的儿子周海婴的记忆和传承,继续影响着后代。

来源:寻青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