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谁能想到,诸葛亮这样的“圣人谋士”,竟然排在第四?那第一是谁?又凭什么超越了号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认识一下中国古代最聪明的八个人,从第八名说起。
有谁能想到,诸葛亮这样的“圣人谋士”,竟然排在第四?那第一是谁?又凭什么超越了号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认识一下中国古代最聪明的八个人,从第八名说起。
第八名魏征:直言无忌的“文贞公”。 拂晓时分,唐太宗李世民在殿中召见群臣,眉头紧锁。有人奏报:“天下杂乱,苛捐杂税横流,吏治昏暗。”李世民正踌躇,魏征掀起衣袖,打断殿中静默:“陛下虽勤政,却也烦于浅议;若无臣之谏,恐贻误国事!”一席话,声震殿宇。他劝太宗慎用艳妾、宽绥边夷,还以史为鉴,反复提醒:“法度废弛,必致强藩悖逆;赏罚不明,必招吏卒苟安。”于是,“贞观之治”才得以稳固。魏征所以能当第八,是因为他敢揭君上之短,却从不自矜;想治国,先治己;十思疏里,一言一语都砸在太宗心上。
第七名李斯:千古一相的文字工程师。 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天下未一统,文字却乱如麻。李斯奉旨入关:“可一统书同文,可便于行檄书,可省人马征调。”他连夜裁出小篆,推行写字考试,又主持度量衡统一,车轨自此八尺一丈,一路畅通无阻。没有李斯,秦帝的威令只能蜻蜓点水。唯独李斯犯了两个错:一,太信权臣赵高,助其篡制皇帝政令;二,他高估了赵高的忠诚,结果被人扣上“谋反”大罪,腰斩于咸阳。可见,才智虽绝顶,也要看机缘;政途瞬息,非铁打江山。
第六名范蠡:商圣与军事奇才的合体。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之路坎坷异常,范蠡却能化险为夷。他先低头苦干,每日以酒浇愁,又以密报瓦解吴将防线;再以密计分化内应,令吴国水军不得合围。吴亡后,他告别勾践,改名鸱夷子皮,三次下海经商,三次散尽家财。他教人做买卖:先利他,后盈利;要赚钱,更要守信誉;小利快得,不如大义长存。范蠡这一身智慧,既可把敌国打趴,又能把财富化身平台,堪称古今商战双料冠军。
第五名管仲:为齐国开疆拓土的“圣人之师”。 齐桓公问管仲:“寡人欲霸诸侯,当从何处着手?”管仲答:“先治税赋,再招贤士,复以王室之尊;继而修公路,通州郡;最后约法三章,明赏罚。”便有“管仲十荐”与“管仲八策”。齐国自此打通淮河运道,连年不饥;又借漕运商税之利,修城筑堤,收编周边小国。有人计算:当年齐国国库入项,竟超越宋魏之和。可惜,桓公去世后,后继者日薄西山,管家衰落。管仲虽能兴国,却也未能把霸业传承下去。
第四名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卧龙先生”。 “空城一计,只用六百人,吓退十万曹兵。”这句传奇无人不晓。但其实,孔明更擅远谋——他请益山川之因引水灌田,令蜀汉民富;又于五丈原补充兵粮,设暗道鞍马,防魏伺机。可他离京太久,朝中朝臣多已新立,蜀汉根基不稳;再加上刘禅昏圣相间,诸葛后路尚在,才力未能尽展,一生未救汉室于倾颓之势。所以孔明以第四名收场,既是高估了自我的全能,也低估了天下大势。
第三名张良:鸿门一席,定天下程式。 鸿门宴上,项羽手起刀落看似随意,却暗含杀机。张良悄然向刘邦低语:“大王息怒,面有难色,细听吾言:项伯虽为叔伯,其心可疑;唯有避其锋芒,留后手。”彼时张良胸中自有经天纬地之略:他觅项伯,绞尽脑汁交换人质,偏偏那杯酒他不饮——只因他猜到,这一宴,酒亦是刀。他让刘邦避祸,又在楚汉相争中推波助澜,一举定乾坤。此子终老隐逸,纵得留侯封号,却不争权位,才显其真正的大智若愚。
第二名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 赵匡胤黄袍加身前夜,赵普跪在灯下,手抄《论语》半部,缓缓上书:“君子不器,宜以道御下。”翌日,太祖采纳,“杯酒释兵权”成典,百姓安乐;他又制置转运使,厘清漕运;抑重藩镇,置文臣于崇高位置,避免割据割席。人称:“有赵普在,朝纲不乱,文治得以安定。”可他深知,治国不在一人,需上下同心。于是从不独揽功业,却让天下自平。
第一名刘基:明朝开国的“子房再世”。 洪武年间,群雄并起。刘伯温却在帐中抚琴,轻轻道:“江山无定主,先需立心。”他辅佐朱元璋扫清项羽余燼,又在铸错几何中校准军资;关键时,他建议废弃宦术,改以里甲为户籍,彻底堵住权臣兴风作浪之路。有人劝他留宿宫中,他笑道:“土木之功在农桑,先稳社稷,后言营生。”朱元璋称他“吾之子房”,几次夜半召来解梦卜兆,皆取刘基之策。终其一生,他算尽了乾坤,却始终不忘百姓冷暖。
这八个人,既有力破强敌,也有文治天下;有人扶君称帝,有人诫君持重。诸葛亮进不了前三,却不乏海纳百川之量;前三智者,又各擅所长,才令他们脱颖而出。聪明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谋一时之利,还是辅一国之本?留给后人思考。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贞观政要》] [司马迁《史记》] [《明史》]
来源:大舒舒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