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边总有人抱怨缺钱或者没时间,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真正让大家活得疲惫又空虚的,往往不是这些看得见的物质匮乏。很多人收入不低,每天也没忙到脚不沾地,可就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其实问题根源是缺了三样容易被忽略的东西,而且越缺越难找回状态。
身边总有人抱怨缺钱或者没时间,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真正让大家活得疲惫又空虚的,往往不是这些看得见的物质匮乏。很多人收入不低,每天也没忙到脚不沾地,可就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其实问题根源是缺了三样容易被忽略的东西,而且越缺越难找回状态。
第一样最缺的是不被打扰的专注力。现在打开手机就是无限滚动的信息流,短视频自动播放,消息通知不断弹出,就算是工作或学习时,也总忍不住时不时刷一下手机。有数据显示,全国短视频用户已经突破10.4亿,人均每天刷2.6小时,相当于把清醒时间的十分之一都交给了短视频。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大脑慢慢适应了高频刺激,就像习惯了重口味的人尝不出清茶的回甘,再想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写一段文字都变得很难,翻两页书就走神,写一句话要反复删改。
这种状态被称为“脑腐”,不是说大脑真的出了问题,而是长期泡在碎片化、即时满足的内容里,形成的一种精神麻痹。平台算法为了抢夺注意力,设计了点赞评论即时反馈的机制,每次刷到有趣内容,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带来短暂快感,久而久之就会对这种即时奖励产生依赖。就像总吃零食的人没胃口吃饭,习惯了碎片化刺激的大脑,会越来越懒得处理需要消耗精力的深度内容,主动思考能力也在慢慢下降。
更明显的影响是做事效率变低,明明一小时能完成的工作,因为频繁被打扰,拖到两三个小时还没做完。很多人以为自己在“多任务处理”,其实只是在不同事情之间反复切换,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而且专注力一旦被打断,想要重新集中就需要花费更多精力,长期下来不仅累,还会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第二样缺的是有温度的深度联结。现在大家的社交圈看似很广,微信里有几百上千个好友,每天能收到无数点赞评论,但真正能坐下来好好聊聊天的人没几个。大量浅层、碎片化的线上互动,消耗了不少情感资源,却满足不了内心对归属感和理解的需求,最后反而变得更孤独。就像有人说的,明明在人群中,却感觉自己在孤独沉没,这就是“社交媒体倦怠”的表现。
深度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真诚的自我暴露,不是靠点赞之交就能实现的。社会渗透理论提到,有意义的联结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分享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才能慢慢走进彼此的内心。但现在大家都习惯了在社交平台展示光鲜的一面,把真实的困惑、焦虑藏起来,害怕被评判被嘲笑。就算是和家人朋友见面,也常常各自刷着手机,没有真正的交流,看似聚在一起,实则貌合神离。
这种缺乏深度联结的状态,会让人慢慢失去情感共鸣的能力。看到别人的喜悦或悲伤,很难感同身受,心里的情绪也找不到出口,只能自己默默消化。时间久了,内心会变得麻木,对生活的热情也会一点点消退,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总觉得不真切,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日子没意思”的重要原因。
第三样缺的是不内耗的松弛感。现在很多人都活得太用力,明明没人责怪,却总在心里反复检讨自己;做事情前怕出错,做的时候小心翼翼,做完了还会纠结哪里没做好。这种高强度的内在自我监控,其实是一种内耗型人格,大多是从小被要求“懂事”“乖”养成的习惯,把不出错当成了安全感的来源。
内耗的本质,往往是认知和行动力不匹配。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看透了一些社会本质,想法很超前,但能力或现实条件跟不上,想要的太多却无力实现,看透太多却难以突破,清醒就变成了焦虑。还有些人是因为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做任何事都要先预判别人会不会满意,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衡量自己的标准,慢慢就失去了自我。
这种内耗比身体劳累更磨人,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感觉身心俱疲。心里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这样做不对”,一个说“已经尽力了”,反复纠结中浪费了大量精力,最后不仅没做成事,还陷入了自我否定的循环。而且内耗会让人变得敏感脆弱,一点点小事就会引发情绪波动,长期下来还会影响睡眠和身体健康。
其实这三样东西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被快节奏的生活和数字时代的洪流给掩盖了。想要找回来,也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从小事开始调整就好。比如针对专注力,每天可以设置一段时间关闭手机通知,只读纸质书或者做一件不需要电子设备的事,让大脑慢慢适应“慢节奏”;也可以给短视频设置使用时限,把刷手机的时间用来培养一个线下兴趣,比如绘画、运动,让双手和大脑都动起来。
想要建立深度联结,不妨定期清理不必要的群聊,减少无效社交,每周预留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和重要的人进行一场专注的对话,放下手机,聊聊彼此的真实感受。不用追求社交的数量,有一两个能说心里话的人就足够了,高质量的陪伴远比泛泛之交更能滋养心灵。
而摆脱内耗的关键,是学会和自己和解。不用总想着做到完美,允许自己出错,当心里出现苛刻的自我批评时,试着告诉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情绪波动,不加评判地接纳自己的感受,慢慢找回内心的平静。其实人生是一场体验,不用事事都追求结果,过程中的感受同样重要。
现在很多新兴赛道的兴起,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家对这三样东西的渴望。比如新中产追捧的智能助眠服务和轻量化户外疗愈项目,本质上是想摆脱内耗和焦虑,找回内心的松弛感;非遗创新文创受到年轻人喜欢,是因为大家愿意花时间去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度专注的体验;而个性化量化健康设备的流行,也说明大家开始关注自身状态,想通过科学的方式调整身心,减少内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东西的缺失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普遍现象。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却也让我们陷入了信息过载和浅层社交的困境;社会竞争的加剧,让大家不得不时刻紧绷神经,生怕落后于人。但我们可以主动做出选择,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一点空间,慢慢找回那些被忽略的东西。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根本没精力去关注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恰恰是因为压力大,我们才更需要专注力来提高效率,需要深度联结来获得情感支持,需要松弛感来缓解焦虑。这三样东西就像生活的“润滑剂”,能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保持内心的平静,活得更有质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被外界的声音裹挟着前行,却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开始关注内心的需求,慢慢找回专注力、深度联结和松弛感,就会发现,就算生活没有变得更富有,也会变得更充实、更快乐。
最后想问大家,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缺乏这三样东西?平时是怎么应对专注力差、社交疲惫或者内心内耗的?你觉得在当下的生活里,想要找回这些东西最难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仅供参考,具体的以官方通知为准
来源:云中轻舞的灵影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