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朝时,日本推古天皇遣使致书隋炀帝,自称“日出处天子”(对等称呼),引发杨广震怒,欲举兵征日。但隋朝战略重心全在高句丽——为征服东北的高句丽,杨广三次举全国之兵(累计超百万),耗空国力,根本无力分兵跨海;再加上海船制造技术尚不成熟(内河船抗风浪能力弱),征日计
历史上中国曾有四次接近“灭日”的战略机会,均因战略重心偏移、自然灾难或制度约束未能落地。
一、隋朝:高句丽阴影下的“未竟之征”(607年前后)
隋朝时,日本推古天皇遣使致书隋炀帝,自称“日出处天子”(对等称呼),引发杨广震怒,欲举兵征日。但隋朝战略重心全在高句丽——为征服东北的高句丽,杨广三次举全国之兵(累计超百万),耗空国力,根本无力分兵跨海;再加上海船制造技术尚不成熟(内河船抗风浪能力弱),征日计划最终胎死腹中。
二、唐朝白江口之战:军事全胜后的“战略留白”(663年)
这是中国对日本最具碾压性的军事优势。唐朝联合新罗攻灭百济(朝鲜半岛三国之一)时,日本为维持在朝影响力,派4万水军、千艘战船救援,却被唐军(1.3万兵力、200艘战船)以火攻全歼(《旧唐书·刘仁轨传》载“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此时日本水军尽失,朝鲜半岛成为天然跳板,但唐朝主动放弃灭日:一是战略重心在西域(对抗突厥、吐蕃),日本非核心威胁;二是朝贡体系下,“臣服”比“灭国”更划算——日本战后立即派“遣唐使”求和,唐朝通过文化输出(如汉字、律令)就能控制东亚秩序,无需动武。
三、元朝:“神风”阻断的“征服梦”(1274、1281年)
元朝是唯一明确以“灭日”为目标的朝代。忽必烈因日本拒绝朝贡,两次集结重兵:1274年,1.5万蒙古-高丽联军登陆九州,虽初战告捷,但台风摧毁战船(史称“神风”),被迫撤退;1281年,10万大军(蒙古、汉、高丽混合军团)分两路进攻,却再次遇台风,舰队几乎全灭(《元史·日本传》载“军十丧其八”)。元朝军事能力本足以灭日(蒙古铁骑+汉军火器+高丽造船),但自然灾难与后勤短板(跨海补给困难、日军提前筑“元寇防垒”)导致失败——若无台风,元朝大概率能占领九州,进而吞并日本。
四、明朝万历援朝:“祖训”与现实的双重约束(1592-1598年)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时,明朝派4万大军援朝,耗时七年击败日军(丰臣秀吉死后日军撤退)。此时明朝有能力跨海攻日:明军配备佛郎机炮、鸟铳等火器,且在朝鲜积累了对日作战经验;日本因丰臣秀吉之死陷入内乱(德川家康夺权),防御空虚。但明朝选择止戈:一是朱元璋《皇明祖训》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祖训约束万历帝决策;二是财政崩溃(援朝耗银2000万两,占全年财政3倍);三是北方后金崛起(努尔哈赤1583年开始统一女真),战略重心需转向东北,无暇顾及日本。
——机会为何落空?
隋朝有计划,但没实施(战略重心偏移和国力空虚);
唐朝有能力,但不需要(朝贡体系更高效);
元朝需要,但没运气(台风阻断);
明朝想,但没实力(财政与边患限制)。
来源:何老师历史小黑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