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十月,"黄浦江三文鱼"在B站火得不要不要的,他用一段6分23秒的AI生成视频造出了“沧龙六菜宴”,三天播放破700万,这状态,明显让人觉得:AI视频创作,已经不再是科幻。
你有没有想过,原来会计也能变成AI视频的明星?
这个十月,"黄浦江三文鱼"在B站火得不要不要的,他用一段6分23秒的AI生成视频造出了“沧龙六菜宴”,三天播放破700万,这状态,明显让人觉得:AI视频创作,已经不再是科幻。
结果还没完,最新数据更令人吃惊:他的第二集《下》一上线,播放量竟然冲到300万。
粉丝也从7万涨到了8万多,商业合作的脚步也边走边近。
到底这帮“AI厨神”是怎么做到的?
背后到底藏了什么技术秘密?
而这个行业,又会不会开启一场内容生产的新纪元?
今天不讲“未来可期”,只讲“你我身边的变革”——因为,这场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三文鱼"的成功,没有那么多的天赋加持,更多的是抓住了创意的痛点:用灭绝生物来“玩菜”,加点网络梗,融入世界个性厨师冲突,互动的节奏,也非常讲究。
他们用多个AI模型拼凑素材——Gemini、Veo……每次生成超过千条片段,拼起来就是它的味道。
一整个操作反复试错,每个月花几千块订阅费,为了那个爆款“点子”。
但真正厉害的,还是那份“敢尝试”的勇气。
有人留个“铁砂掌”镜头,引发讨论,有人放了点穿帮镜头,等着火花四溅。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种营销策略:用“真实感”的缺陷调动观众,好像在和朋友聊家长里短。
平台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B站发“AI创作激励计划”,快手与"可灵"合作,为创作者提供工具支持。
可以说,AI视频不再是少数实验者的“实验品”,它正变成行业的新风口。
这也让“会计转AI导演”这样的人物故事更贴近普通人:曾经的数字人,依靠技术和勇气,打破了传统内容的天花板。
未来会怎样?
有人开始尝试制作30分钟的AI长片,甚至考虑虚构生物,诸如麒麟、龙之类的烹饪内容,以及明星肖像的“复活”……这都在向一个更想象、更自由的内容世界迈进。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不用再拘泥于“专业”和“真实”的界限。
只要敢动脑,技术成熟,无限可能都在前方。
或许某天,你也能用AI创造一段属于自己的“沧龙宴”,只不过不用仓促去评判真假,把这些画面当作童话或梦就好。
毕竟,内容的未来不仅属于技术,更属于那些敢于“逆风而行”的勇士们。
来源:晟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