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北京朝阳区,58岁的张师傅蹬着共享单车去3公里外买打折鸡蛋,回程车胎被扎,补胎加误工一共花掉80元。
“又为了省30块,倒贴80,老张这波操作把全网中年人看笑了。
”5月18日,北京朝阳区,58岁的张师傅蹬着共享单车去3公里外买打折鸡蛋,回程车胎被扎,补胎加误工一共花掉80元。
网友一句话戳破:省小钱花大钱,老毛病又犯了。
消协刚出的报告给老张们补了一刀:去年“满100减30”活动里,78%的人最后多掏了四成钱,35%抱回一堆用不着的玩意儿,全国加起来白白蒸发1200亿。
平台把“限时拼单”“阶梯优惠”玩出新高度,2023年“凑单后悔”投诉飙升45%,大爷大妈们贡献了大头。
有人一边退货一边念叨“下次再也不买”,身体却很诚实地点开下一个红包弹窗。
短视频也没放过他们。
抖音上“9块9改造神器”播放50亿次,评论区清一色“便宜到家”,可62%的买家不到俩月就翻车:塑料抽屉一拉就裂,网红鞋盒遇潮发霉。
测评机构把账算明白:低价货平均寿命2.3个月,换得勤,花得反而比买正规货多3倍。
有人自嘲“买便宜货交最贵的学费”,转头又冲进直播间抢下一批“福利”。
北大最新研究更扎心:为了省30元折腾2小时,等于拿15元时薪干活,低于国家最低线25.3元。
省钱的劲儿过猛,大脑会“决策疲劳”,接下来工作效率掉27%,一天白搭。
年轻人早把时薪算到42元,老一辈还停在15元区间,代际冲突直接涨37%。
一边是“花点小钱买时间”,一边是“闲着也是闲着”,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惨的还是DIY。
家里水龙头滴水,张师傅跟着视频学自修,扳手一滑把阀芯拧断,最后花280元请师傅救场,而一开始就找人只要100元。
平台数据说,83%的自学维修以更大损坏收场,二次花费是直接请人的2.8倍。
省钱的初心,变成多花钱的结局,循环播放。
说到底,便宜和省钱是两码事。
把“时间、体力、情绪、后期翻车”全部算进去,才是真成本。
行为经济学家给了颗定心丸:建立“全成本思维”的家庭,一年能少花12%—15%,生活满意度反而高27%。
省钱不如花得值,别让钱包为“伪节俭”买单。
“老张们醒醒吧,省30亏80的戏码真别再演了,看着都心疼。
”
来源:幽默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