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刚刚(17号晚),Alphabet(谷歌母公司)市值突破3.5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就在刚刚(17号晚),Alphabet(谷歌母公司)市值突破3.5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主要的消息面就是,巴菲特在交棒前的最后一个完整季度,首次大举建仓谷歌,将其纳入伯克希尔美股组合前十。
这一动作或许标志着巴菲特价值投资对科技巨头的重新认可,更可能折射出一个深层趋势:以AI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或许不断成为价值投资关注的方向之一。
在谷歌来到3.5万亿美金市值的当下,对于A股市场而言,直接投资谷歌虽不可及,但其背后所驱动的全球技术生态与供应链重构,或许为本土企业提供了结构性机会。
要了解谷歌的产业链,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谷歌最近的发展趋势。
其实过去十年,谷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搜索与广告构成的“流量-变现”闭环。
但如今,这一逻辑正在升级:
生成式AI深度整合搜索,通过AI Overviews等产品,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巩固用户粘性。
云与算力投入加速,Google Cloud持续扩大数据中心建设,TPU集群规模快速扩张。
硬件生态补强,Pixel系列、Tensor芯片、Nest设备构建端侧AI入口。
从这方面来看,谷歌已从“互联网平台”进化为“AI时代基础设施提供者”。
大家要知道,任何基础设施的扩张,都离不开全球供应链的支持,这正是A股可切入的逻辑起点。
市场常误将“谷歌产业链”简化为代工或贴牌合作,实则不然。
真正的机会存在于技术能力被国际头部客户认证并规模化采用的环节。从产业分工看,两个维度可能性:
谷歌是全球Top 3云服务商,其数据中心扩张节奏直接拉动光通信、散热、电源管理等需求。
A股企业在高速光模块、液冷温控、服务器电源等细分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并通过Tier 1或者Tier 1供应商间接供货。
这种模式虽不显眼,但订单可见度高、现金流稳定,是典型的“隐形出口”。
虽然谷歌自研AI芯片,但其大规模模型训练仍依赖外部晶圆产能与先进封装服务。
此外,国内企业在AI数据标注、多语言内容处理、跨境数字营销等环节,已成为全球AI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软性基础设施”虽难量化,却是全球化AI落地的关键拼图。
从产业分工角度,是那些具备国际工程能力、通过长期验证、且在全球技术分工中占据重要节点的企业,可能值得进一步跟踪研究。
另外,2025年起谷歌(微软、亚马逊也是)进入新一轮AI驱动的资本开支上行周期:
据Alphabet 2025年Q3财报电话会议纪要,谷歌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超千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与AI基础设施;
其CapEx/GAAP收入比已升至历史高位,且明确表示“投资优先于短期利润”;
这一趋势将直接传导至上游设备、光通信、电源、散热等环节,形成持续2–3年的订单可见性。
巴菲特重仓谷歌,或许投的是AI时代确定性的基础设施。
所以,笔者认为这不是一次事件性催化,而可能是一轮中期产业景气的开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来源:股市小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