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0万美元!特朗普,重仓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3:10 1

摘要:特朗普在两个月内,悄无声息地买入了至少8200万美元的债券。175笔交易,涉及芯片、科技、零售、金融——几乎覆盖了他政策扶持的所有领域。

周六晚上,一份金融披露文件在华盛顿炸开了锅。

特朗普在两个月内,悄无声息地买入了至少8200万美元的债券。175笔交易,涉及芯片、科技、零售、金融——几乎覆盖了他政策扶持的所有领域。

这是一场精准到可怕的押注。

3月份,特朗普在竞选演讲中提到“美国制造业必须回归”。72小时后,他的投资组合里出现了英特尔的股票。六个月后,政府宣布对英特尔提供520亿美元芯片补贴。

巧合吗?

看看时间线:政策讨论阶段买入、政策正式发布前加仓、政策落地后迅速获利了结。这套操作精准得像剧本,每一步都踩在最佳节点上。

普通投资者研究政策需要多久?从看到新闻、分析影响、做出决策到完成交易,最快也要三五天。而那些提前入场的资金,早就吃掉了最肥的那块肉。

更残酷的是:你以为自己在根据政策做投资,实际上是在给早已埋伏好的人抬轿。

8月28日到10月2日,175笔交易,按上限计算总额超过3.37亿美元。这个速度,平均每天要完成4笔以上的买入操作。

债券标的清单读起来像一份“政策受益者名单”:博通、高通这些芯片巨头,Meta这样的科技新贵,家得宝、CVS Health这类零售龙头,还有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华尔街老炮。

最耐人寻味的是英特尔。就在美国政府宣布入股英特尔之后,特朗普的账户里立刻出现了英特尔债券。时间点卡得如此精准,让人不得不多想一层。

说白了,这些公司都在享受着监管放松、政策倾斜带来的红利。而特朗普,正好成了这些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按照美国法律,总统的资产应该交由盲目信托管理——既看不见具体投资标的,也无法直接干预。这本是为了避免利益冲突而设计的制度。

按照规定,联邦官员必须披露交易,但只需要给出区间,不用报具体金额。这就给了操作空间——你永远不知道他到底赚了多少。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从不抛售。他只买不卖,持续加仓。这意味着什么?要么他对这些资产的未来极度看好,要么他清楚知道哪些政策即将出台。

白宫的说法是:投资组合由第三方机构打理,特朗普本人和家人都不参与管理。但问题在于,当你制定政策的时候,你的资产恰好配置在政策受益行业,这本身就是一种“参与”。

6月的年度财务披露更是惊人:加密货币、高尔夫球场、授权经营等业务收入超过6亿美元。进军加密货币领域后,他的财富大幅增长。

而他的商业帝国,正由两个儿子管理,业务范围与总统政策高度重合。

数据显示,特朗普家族企业收入比上任前增长了180%。这其中有多少来自政策红利?税改法案让他的房地产企业少交了数千万美元税款,能源政策放松让他持股的油气公司股价翻倍

对比一下其他国家:德国总理的资产必须完全剥离,英国首相的投资由独立第三方全权托管。而美国这套“自己人管自己钱”的操作,终不似真正的防火墙。

权力与资本结合时,法律的漏洞就成了最大的投机空间

一个普通投资者,靠研究财报、分析政策、预判趋势来做决策。而制定规则的人,本身就知道政策的走向、时间节点、具体条款。这不是信息不对称,这是降维打击。

你在棋盘上苦苦思索,他却能看到整副牌。

有人说:“投资本来就有风险,亏了怨不得别人。”可问题在于,风险应该是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是规则本身的倾斜。当制定规则的人可以利用规则收割,这个市场还剩下什么?

看看那些因为政策突变而血本无归的散户、因为监管放松而遭遇暴雷的储户——他们遵守规则,却成了规则最大的受害者

当一个人既能制定游戏规则,又能参与游戏本身,公平就已经死了。不是说权力者不能有财产,而是说权力与资本必须有清晰的边界——你可以拥有财富,但不能利用权力增值财富。

历史告诉我们:权力不受监督时,必然会寻租;资本不受约束时,必然会扩张。当两者结合,产生的不是1+1=2的效果,而是几何级数的破坏力。

特朗普的投资清单,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政治和资本深度绑定的现实。

他不需要违法,因为规则本身就为他这样的人量身定制。他不需要隐瞒,因为披露本身就是最好的保护伞。

下次再看到“政策利好某行业”的新闻时,不妨想想:这个政策到底惠及了谁?谁在政策发布前后获利最多?监管机制是否真的在发挥作用?

答案可能让人不太舒服,但它就在那里。

来源:财经保探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