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乡镇教育振兴又迎来新动作:国家要新建、改扩建千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县域教育共同体全面铺开,连退休的特级教师都能通过“银龄讲学计划”重返乡村讲台。可现实中,不少乡镇学校还是面临“老师留不住、学生往城里跑、资源用不上”的困境——有些地方硬件建得比城里还
2025年,乡镇教育振兴又迎来新动作:国家要新建、改扩建千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县域教育共同体全面铺开,连退休的特级教师都能通过“银龄讲学计划”重返乡村讲台。可现实中,不少乡镇学校还是面临“老师留不住、学生往城里跑、资源用不上”的困境——有些地方硬件建得比城里还气派,可优秀教师一年走一半;有些学校配齐了智慧黑板,最后却成了摆设。
其实乡镇教育振兴,从来不是“砸钱盖楼”就能解决的。山东邹城郭里镇、云南陆良县这些做得好的地方已经证明:真正能让乡镇教育活起来的,是资源分配不跑偏、教师队伍能稳住、课程内容接地气、家校社能拧成一股绳。这4个关键抓手,比单纯的资金投入更管用,也让2025年的乡镇教育振兴有了清晰的落地路径。
第一个关键:资源要“均衡分”,别让乡镇学校成“被遗忘的角落”
过去很多地方搞教育振兴,喜欢“集中力量办大事”,把资金、师资都往县城里的“重点校”堆,打造出一所“超级中学”,却让周边的乡镇学校越来越弱。县城学校挖走乡镇的优秀老师,优质生源也跟着往城里挤,最后乡镇学校成了“新兵训练营”,陷入“越弱越留不住人”的恶性循环。
2025年的政策导向早就变了,核心是“全域均衡”——不让一所学校掉队。云南陆良县的做法很实在,他们近3年整合了24所小规模乡村学校,既解决了“小、散、弱”的问题,又把1.07亿元专项资金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投到乡镇学校的提质改造上。不是说不让县城学校发展,而是要给乡镇学校划定资源保障的“底线”,比如规定专项资金中乡镇学校的投入占比,确保薄弱学校也能改善办学条件。
硬件配置也不能“一刀切”。乡镇学校不需要照搬城里的3D打印室、模拟飞行舱,而是要配实用的设备。山东郭里镇投入5000多万元,给全镇学校都装上了智慧黑板,建了特色功能室,还实现了塑胶操场全覆盖,这些设施刚好满足乡镇学生的需求,不会闲置浪费。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资源分配越来越注重“数字赋能”,湖北南漳县给72所学校都配了云录播教室和智慧教学屏,城区美术老师通过“专递课堂”,能同时给好几所乡村学校上课,一下子解决了乡镇“小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生源流动要合理引导。2025年高考政策明确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向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但光这样还不够。有些地方开始尝试给乡镇高中单列专项名额,让农村孩子不用挤破头去县城,在乡镇也能有好的升学通道。另外,组建“高中联盟”搞学分互认,乡镇学生也能跨校选名师的课,这样既保证了公平,又盘活了区域内的优质资源。
第二个关键:教师要“留得住、能成长”,别让乡村讲台留不住人
乡镇教育的核心是老师,可现在很多乡镇学校面临“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有调查显示,县城高中每学年都有不少教师考走,乡镇学校的情况更严重。年轻老师来了没发展,优秀老师留不住,乡镇教育自然难起色。
2025年的“稳师”政策,越来越接地气。首先是待遇上实打实的倾斜:乡村教师评高级职称可以不受岗位数额限制,直接评聘;偏远地区有专门的生活补助,山东、云南等地还把乡村教师周转宿舍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老师的居住问题。郭里镇更贴心,出台了关心教师的“暖心十条”,每年表彰优秀教师,还组织趣味运动会、教学比赛,让老师在乡镇任教也有归属感和荣誉感。
光待遇好还不够,老师得有成长空间。现在很多地方都搞“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教师编制“蓄水池”,城区老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农村基层工作经历;反过来,乡镇老师也能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陆良县近3年就有707名教师参与城乡交流轮岗,还成立了25个“三名工作室”,让城区名师带动乡镇教师一起成长。2025年还有个新亮点,全国计划招募7000名退休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参与“银龄讲学计划”,这些有经验的“银发园丁”到乡镇学校支教,既能直接上课,又能帮带年轻老师,一举两得。
考核激励机制也得改。以前评老师只看升学率,乡镇老师怎么比得过县城老师?现在不少地方开始搞“增值性评价”,不看起点看进步,只要学生比以前有提升,老师就算优秀。郭里镇还把教师的评先树优和教学实绩、学生评价挂钩,让干得好的老师有奔头。这样一来,老师不用再为了升学率焦虑,能安心在乡镇深耕教学。
第三个关键:课程要“接地气”,别让农村孩子学“城里人的课本”
很多乡镇学校的课程,都是照搬城里的教材,城里孩子学钢琴、学编程,乡镇孩子没条件也跟着学,结果既学不好,又浪费时间。其实乡镇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把这些融入课程,反而能让乡镇教育有自己的特色,让农村孩子更有自信。
山东郭里镇的“一校一品牌”做得特别好。独山小学深挖当地的“伏羲”泥陶技艺,把非遗文化搬进课堂,还评上了“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高李小学依托清代名居和状元文化,开发传统文化课程;王屈小学则搞“柳编草堂”,用当地手艺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这些课程不用花太多钱,却能让孩子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劳动教育更是乡镇学校的优势。现在城里孩子想体验农耕都难,乡镇学校却能把田间地头变成课堂。甘肃环县的乡村学校利用当地的杂粮种植资源,开展“农耕劳动教育”,让学生跟着农民学播种、学收割,既学会了农业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这种“接地气”的课程,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更能让孩子受益。
当然,特色课程也不能脱离基础教学。乡镇学校的核心还是要把语文、数学这些主科教好,特色课程是补充和提升。陆良县通过“城乡教育共同体”,让城区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传到乡镇,乡镇老师再结合本地实际改编,形成“基础+特色”的课程体系,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突出了乡镇特色。
第四个关键:家校社要“拧成一股绳”,别让教育变成学校的“独角戏”
乡镇教育的困境,很多时候不是学校单方面能解决的。留守儿童多、家长教育能力不足、社会资源支持不够,这些问题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发力才能破解。
郭里镇的“三代共育”模式很有借鉴意义。当地很多家长在外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学校就把(外)祖父母也纳入家庭教育指导范围,举办“隔空倾听孩子心跳的声音”这样的专题讲座,教老人怎么和孩子沟通、怎么辅导作业。针对务工家庭,还通过小微产业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置“妈妈岗”,让家长能就近就业,既能赚钱又能陪孩子,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缺位的问题。
社会资源的整合也很重要。郭里镇建立了“镇政府+村委会+职能部门+学校”的四级联动机制:镇领导一对一联系学校,及时解决问题;村委会帮忙做“控辍保学”,入户劝返困难学生;派出所、卫生院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巡逻、食品安全监督,给学生保驾护航。这种多方联动,让学校不再孤立无援,能集中精力搞教学。
更难得的是,好的乡镇教育还能反过来带动地方发展。郭里镇的教育园区建起来后,周边的社区、医院等配套设施也跟着完善,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居民来购房、就业,形成了“教育促振兴”的良性循环。现在当地老百姓的口头禅是“不比车,不比房,比比咱家的读书郎”,重视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而这种氛围又会让乡镇教育发展得更好。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做法听起来很好,能在全国推广吗?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创新,都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来的实招,核心就是“不搞形式主义,聚焦实际问题”。2025年的乡镇教育振兴,不再是喊口号、砸钱堆硬件,而是要在“均衡、稳师、特色、协同”这4个方面下真功夫。
当然,乡镇教育振兴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有些偏远乡镇的物流成本高,教学设备维护不方便;有些乡村教师的专业培训还是跟不上城里的节奏;有些特色课程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但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都会慢慢得到解决。
2025年,国家新建千所优质高中的意义,不是为了打造更多“高考工厂”,而是为了让每一所乡镇学校都能有尊严、有质量地发展。当乡镇学校的资源不再短缺,老师能安心从教,课程能贴合孩子需求,家校社能形成合力,农村孩子自然不用再挤着去城里上学,乡镇教育也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你身边的乡镇学校有哪些变化?是硬件改善了,还是老师更稳定了?你觉得乡镇教育振兴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把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想法,一起为农村孩子的未来建言献策。
来源: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