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默许“台独”分子窜德,德财长抵华求合作,必须给中方合理说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22:43 1

摘要:11月16日,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匆匆登上飞往中国的专机,神情严肃,嘴上却说着“合作解决全球问题”的漂亮话。

头条号墨山看客 首发呈现

大好河山,邀您共看

Hello,大家好呀!老墨今天想和大家细聊一下德国财长访华的事情。

11月16日,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匆匆登上飞往中国的专机,神情严肃,嘴上却说着“合作解决全球问题”的漂亮话。

这场突如其来的访华,背后其实早已暗流涌动,就在几天前,他还在欧洲会议上口吐恶言,称中国电商是“垃圾”,引发舆论哗然。

如今转身急赴北京,一脚踩在对抗与合作之间,演绎出了德国政坛的经典“双面戏”。

那么这趟访问真的只是为了所谓的“财金对话”?还是在为德国政坛的混乱局面“灭火”?

德国政坛乱象,外交口风不定

早在10月下旬,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就计划好要访华,但事态却在最后关头急转直下。

因为其发布不当涉台言论,中方就只安排了一场基本礼节性的“外长对外长”会晤,没有安排更多接触,瓦德富尔对此颇为不满,干脆宣布“推迟”访华行程。

瓦德富尔的行程取消并非偶然,而是他此前多次发表涉台不当言论所致。

他在德媒上公开宣称“反对中国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还在多个场合“挺台独”,引起中方强烈不满。

中方没有做过多口头回应,只是在安排上做出实际动作,取消大部分会谈,仅保留基本接待,这种“冷处理”,让德方自己感受到外交上的分量。

正当瓦德富尔遭遇“冷遇”之时,11月1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也登上了德国柏林的“自由会议”讲台,高调发表所谓“民主自由”言论。

德国政界对此不但没有回避,反而默许甚至鼓励,使得涉台议题在德国政坛持续升温,德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反复立场,让中德关系陷入更多不确定性。

仅仅两天后,沈伯洋现身德国议会,参加所谓“反对假信息”的听证会,这位被中国司法机关以“分裂国家罪”立案通缉的“台独顽固分子”,不仅在德国发言,还拍摄了挑衅性视频。

德国政界对沈伯洋的接待,不仅是外交失礼,更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挑战。

德方一边谈“合作”,一边却在台湾议题上踩线,这种前后不一的做法,使得中德之间的互信不断被消耗。

那么这次克林拜尔访华,恐怕要给出一个清晰的解释了。

克林拜尔临场“救火”

瓦德富尔“出局”后,德国政府急忙派出克林拜尔“救场”,11月14日,中方正式宣布德国财政部长即将访华,主持第四次中德高级财金对话。

克林拜尔是德国副总理,代表社民党这一相对温和的执政力量,与强硬派基民盟有所区别,他的上阵,被外界视为德国在对华政策上“暂缓强硬”的信号。

但克林拜尔的真实立场,同样耐人寻味,启程前,他在德国媒体前高调表态,说“与中国合作解决全球问题非常重要”,言辞看似积极。

可回顾他在欧盟会议上的表现,却又让人产生疑问,他曾毫不客气地将中国电商平台称为“垃圾”,还批评中国制造“扰乱欧洲市场秩序”,同一个人,前后态度大变,德国政客的“双标”再度上演。

而克林拜尔此次访华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国内经济考量,德国经济连续两年陷入技术性衰退,制造业哀鸿遍野,企业投资信心低迷。

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德企在华投资总额已达790亿欧元,增长超过25%,西门子在中国雇佣员工3万人,占全球销售额约10%。

德国企业界已经明确表达希望维持与中国合作,甚至愿意加大在华投资。

可政治层面却在“唱反调”,德国总理默茨领导的基民盟,支持率跌至16%,为争取右翼支持,频频在涉台议题上“踩红线”。

克林拜尔这次访华,既是对企业界的安抚,也是对中方的“试探”,他能否真正代表德国政府的对华立场,外界并不看好。

德国政坛频繁变脸,既要从中国拿订单,又要在政治上“刷存在感”,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能撑多久?

克林拜尔是否真能扮演“第二个默克尔”的角色,带来中德关系的稳定?这仍是未知数。

合作背后仍有较量

11月17日,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抵达北京,准备出席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虽然具体会谈内容尚未公开,但从德国出发前释放的信号来看,这场对话并不轻松。

克林拜尔此行,是德国政府在政坛动荡、企业焦虑、经济下滑多重压力下的产物。

出发前,他接受德媒采访时强调“中国是重要合作伙伴”,但这次发言并没有完全打消外界疑虑。

社民党希望维持对话合作,基民盟则在涉台问题上持续搅局,默茨支持率跌至16%,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涉华政策也被裹挟进内斗中。

而德国企业界则态度鲜明,巴斯夫、奔驰等巨头继续增加在华投资,2024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已达790亿欧元,增幅超过25%。

企业需要稳定,但政客更关心选票。

克林拜尔在这种背景下访华,注定“任务艰巨”,一方面要安抚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期待,另一方面又不能在国内选民面前显得“软弱”。

这让他的发言和动作之间充满矛盾,也让中方对其真实意图保持谨慎。

中方始终坚持一个立场,合作可以谈,但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一中原则基础上。

尤其是在德国政界频繁“挺台”背景下,这一底线更不容模糊。

老墨就给大家聊到这了,下期内容我们不见不散~

信息来源:

2025-11-16 21:00·观察者网 德国财长启程访华:应该与中国直接对话

2025-11-17 12:30·参考消息 德国财长抵京,将出席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

来源:冯律讲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