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马拉松比赛,有必要引入那么多外国选手参加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20:04 1

摘要:南京马拉松(简称“南马”)昨天激情开跑,顺利结束。男子组冠军是肯尼亚选手,用时02:12:02。亚军是中国选手,用时2小时12分39秒。季军是厄立特里亚选手,用时2小时13分00秒。女子组前三名均为埃塞俄比亚的选手,中国选手最快的排名第5。

南京马拉松(简称“南马”)昨天激情开跑,顺利结束。男子组冠军是肯尼亚选手,用时02:12:02。亚军是中国选手,用时2小时12分39秒。季军是厄立特里亚选手,用时2小时13分00秒。女子组前三名均为埃塞俄比亚的选手,中国选手最快的排名第5。

中国很多城市举办马拉松,奖金不菲,南马冠军奖金11万美元。黑人在马拉松比赛中优势明显,只要参赛,进入前几名近乎没悬念,特别是冠军,似乎只是黑人夺冠,城市马拉松才有“国际范”。

近年来,部分赛事引入较多外国选手,尤其是黑人选手,引发了一些关于赛事定位和公平性的讨论。中国的城市马拉松,有必要引入那么多外国选手参加吗?

一、城市马拉松的赛事宗旨是全民健身

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和城市文化传播。中国马拉松的初心是推动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马拉松赛事应“以人民为中心”,而非单纯追求竞技成绩。

全民健身应优先于竞技突破。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等赛事,报名门槛低、参与人数多,成为市民强身健体的重要平台。引入大量外国选手,尤其是以竞技为目的的黑人选手,可能挤占本土选手的参赛名额,导致普通跑者体验下降。赛事资源应优先保障本土选手的参与机会,而非为少数精英选手服务。

二、专业选手包揽冠军不利公平竞争

本土选手是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基础。过多引入外国选手,尤其是高水平黑人选手,可能造成赛事资源分配失衡。例如,在奖金设置上,部分赛事将高额奖金授予外国选手,导致本土选手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黑人冠军专业户”的产生,不仅影响本土选手的积极性,也可能阻碍中国马拉松运动的长期发展。赛事应通过合理设置奖金、优化参赛名额分配,为本土选手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其竞技水平提升。

三、城市特色的文化传播胜于国际标签

中国马拉松赛事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例如,武汉马拉松以“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的赛道设计,展现江城特色;西安马拉松则通过“穿越千年”的路线,传递古都文化。“南马”路线,体现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特色与现代都市风貌。

引入过多外国选手,尤其是以竞技为目的的黑人选手,可能稀释赛事的地方特色。赛事应聚焦本土选手,通过他们的故事和表现,传递城市精神,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城市马拉松举办之初引入专业选手,打造国际标签有要以理解,举办多届后,并且“马拉松热”已形成的当下,更应当体现城市特色,促进全民健身,而非一味地打造国际标签。

四、安全与体验并重,本土化与国际化平衡

赛事安全是马拉松管理的核心。引入过多外国选手可能增加管理难度,例如语言沟通、文化差异等问题。2023年上海马拉松的“破纪录”争议,部分源于对规则理解的差异。赛事应通过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确保所有选手的安全和体验。同时,赛事应通过科学设置参赛门槛、优化赛道设计,提升本土选手的参赛体验。

中国马拉松赛事应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赛事应聚焦本土选手,通过合理设置奖金、优化参赛名额分配,促进其竞技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赛事可通过引入少量外国选手,增强国际交流,但需避免过度商业化。例如,杭州马拉松通过“赛事+文旅”模式,将体育与城市文化结合,为本土选手提供更多展示机会。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应更聚焦本土选手,通过优化赛事管理、强化文化传播,推动全民健身和城市文化发展。赛事资源应优先保障本土选手的参与机会,而非为少数精英选手服务。赛事应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筛选极个别城市打造国际标签,而绝非大多数。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来源:南京黄飞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