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人死亡百余人受伤,日本“熊出没”成祸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2:00 1

摘要:日本“熊出没追踪地图(Kumamap)”显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等地已成为“熊害”高发区。日本环境省数据披露,截至11月5日,今年4月以来熊袭击致死人数已达创纪录的13人;今年4月至9月,各地共报告“熊出没”事件超过2万起,上百人受伤,为近5年来最多。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3日,日本东北部秋田县秋田市,千秋公园内立着一个警示牌,由于发现熊的踪迹,该公园已限制进入。(视觉中国/图)

随着深秋步入尾声,初冬悄然来临,生活在日本各地的熊频频出没,闯入人类居住区甚至展开袭击。

日本“熊出没追踪地图(Kumamap)”显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等地已成为“熊害”高发区。日本环境省数据披露,截至11月5日,今年4月以来熊袭击致死人数已达创纪录的13人;今年4月至9月,各地共报告“熊出没”事件超过2万起,上百人受伤,为近5年来最多。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警示信息,呼吁旅日中国公民关注野生动物出没信息,提高防范意识,确保人身安全。辖区内发生过目击或伤人事件的中国驻大阪、札幌总领馆,也相继发出特别提醒。

“近五年来日本熊出没频发,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暖、栖息地向低海拔农田转移、种群数量增加、食物不足等。”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研究员张引长期关注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她表示,理解人兽冲突需兼顾人与野生动物视角,特别是关注野生动物的基本生存需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炎林,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棕熊的调查研究。“‘生态位差异’是人与食肉动物实现共存的一个重要概念,即‘你在你家吃,我在我家吃’。当前日本出现熊伤人事件,是熊和人空间重叠程度加剧的结果,可以通过转移问题个体等手段削弱负面影响。”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熊出山进城

清晨六点,旅日华人周子轩被窗外清晰的喇叭声吵醒。

“自10月6日起,市役所联合消防团开展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包括通过广播提醒居民关注‘熊害’,在重点区域开展巡逻等。”周子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十年来第一次感受到政府对“熊害”如此重视。

他居住在新潟县长冈市的山区地带。目前虽未看到熊的踪影,但不时会发现地上有掌印或爪痕出现。不久前,该县刚通报了一则“熊出没”伤人事件,一名60多岁男子在自家附近的灌木丛,被身长约1米的熊袭击腰部。

此外,青森县三户町,拉面店男性员工脸部被熊抓伤。83岁老人,在秋田县美乡町自家门口遇袭,面部及身体多处受伤。甚至东京附近的奥多摩町,也被目击到有熊的身影。

过去,熊大多生活在山林里,近年来却屡屡突破自然边界,闯入人类生活圈。日本政府指出,与往年相比,今年7月以来熊袭击事件更多发生在人类生活圈内,超过七成出现在市区或居民区附近。

日本出现“熊害”,或与食源缺少、栖息地变化、气候变暖等复杂因素有关。

据日本东北森林管理局消息,熊的主要食物山毛榉坚果,自2003年以来首次在青森、岩手、宫城、秋田、山形5县全部“严重歉收”。

“这可能是‘人熊冲突’频发的原因之一。自然栖息地中食物歉收,熊可能因此走向农田甚至是城里觅食。”张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加快了积雪融化、扩大了棕熊和黑熊的栖息地范围,同时也可能导致熊的冬眠时间缩短、活跃期延长,需要补充更多食物。

由于熊的栖息地、觅食地逐渐从森林延伸至农田、城市近郊地带,且种群数量增长,加剧了人熊冲突的风险。

此外,日本面临老龄化、少子化社会,出现人口减少且居住分散的情况。大量耕地在乡村地区被弃耕,为熊进入到农田和人类居住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人类与熊的生活边界,在逐渐模糊化。

不单是“熊害”,其他野生动物肇事对日本经济社会也造成了较大损失。据农林水产省数据,2023年全国野鸟和野兽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为16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5亿元),影响面积高达41000公顷,野猪、鹿、熊是依次为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三种野生动物。

造成“熊出没”频发的诱因,可能会迁移至更多野生动物,造成人兽冲突事件。张引介绍,人兽冲突的形式有庄稼破坏、牲畜捕食、人身伤亡等,应进一步完善冲突的事前预警和事后补偿机制。“还需要通过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等形式,保护好物种的自然栖息地;或将弃耕或过度扩张的农田恢复为森林。”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4日,位于岩手县花卷市的佐佐麻幼儿园的园长寺林隆也手持防熊喷雾器。(视觉中国/图)

有人互助,有人博眼球

“如果近距离遇到熊,可以尝试缓慢后撤而不是快速逃离,后者可能激发熊的狩猎本能。”刘炎林分享道。

“熊出没”事件的发酵,使得网络热度持续攀升。

为了让公民、游客及时了解到日本“熊害”情况,一民间组织通过 Python、GPT-4等工具整合各地资讯,在互联网上发布“熊出没追踪地图(Kumamap)”,设置了英文、日文版本以及2D、3D视图,受到广泛转发及关注。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该地图以红圈为标记,清晰地盘点出全国“熊害”情况,红圈越集中表明“熊出没”事件越频繁。点击某处红圈,则可以获取该地具体的位置信息。截至11月13日,日本的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等地“已连成一片红”。东京、大阪、京都等主要城市,在近郊区域有零星报告。

“熊出没追踪地图(Kumamap)”局部情况,红圈处为报告“熊出没”的区域。(Kumamap官网/图)

除了引用官方资料,地图还开放了信息共建功能,所有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标注“熊出没”地点、上传照片并提交报告。为防止被滥用,每个IP地址一小时内限报五条。

“2025年8月,一名26岁登山者在北海道罗臼山遭到棕熊袭击身亡。我们发现各地‘熊出没’资讯发布在不同的网站,并且只有日语版本,格式也不兼容……”在该网站界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初衷。

他说,网站因熊而创建,但未来的宏景将更加伟大,为日本以及全球游客打造一个全面的、多语言的徒步旅行安全平台,降低野生动物对人类伤害的可能性。

大阪求学的刘骁,不时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兼职地陪的帖子,面向客群为赴日旅游的国人。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咨询进山露营项目的游客并没有显著减少。

“一方面关西地区不属于‘熊害’泛滥地带,另一方面游客大多只是短暂停留,对熊袭击人事件没有具象化的概念。”

但她同时表示,最近已较少承接山野游玩的相关订单,保证人身安全是第一位。“虽然被袭击概率并不大,但如果因深山露营遇到前来觅食的熊,物理意义上的‘消失率’接近100%。”

各大社交媒体,分享了关于熊的科普知识、新闻报道、现场实拍等视频内容,让大众对“熊害”有深入了解。但同时,一些AI工具创作的片段也遭到批评。

搜索“熊害”“袭击人”等关键词,至少半数以上视频标记了“Sora”字样,即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影像生成模型。这其中,既有少女徒手和黑熊搏斗,也有老妇人在田间给黑熊喂食水果,多个视频浏览量突破了十万次。“这可能让居民感到不安,如果因此引发大量民众询问,还会干扰到政府部门的正常工作。”秋田县能代市一名官员说。

传播度高、画面逼真,AI生成的视频极易在社会上形成误导。日本国立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所专家大竹清武表示,出于博取关注的目的,虚假信息发布者可能利用匿名作为掩护。因此,可以通过查看该账号日常内容类型等方式,去尝试性地做出真伪判断。

自卫队、警察参与捕熊行动

为了降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本正采取必要举措应对“熊害”。

“注意熊出没!”在新潟县长冈市山区地带,不少物流车辆粘贴了此类图文标识。周子轩从事运输行业,他表示,政府倡导司机参与流动宣传并持续到11月底,目的是提醒更多市民防范熊出没。

猎人是抵御“熊害”的中坚力量。民间组织“大日本猎友会”由狩猎执照持有者组成,现有约9万会员,但60岁以上猎人超过七成,新进年轻人出现断档。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主要源于待遇水平较低,多地时薪只有1500日元(约合人民币69元)左右。

对此,新潟县为吸引猎人参与到相关工作中,下辖区域纷纷上调薪酬。新发田市将日薪从3000日元提高至5000日元,若执行紧急任务,再奖励8000日元。长冈市则采用“时薪加件制度”,在1500日元时薪的基础上,每成功捕获一头熊奖励2万日元。

猎人数量吃紧,还与相对应的门槛有关。据悉,在日本捕杀熊需进行专业训练并取得猎人执照,获得完整资格至少需要一年。市区执行任务时,必须确保不误伤人类及公共财产。

近日,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在社交平台X发文称,日本陆上自卫队已往秋田县鹿角市运送重约200公斤的箱式陷阱,用于诱捕出没在该地区的熊。另外,他们还携带了木枪、防熊喷雾、网发射器、防护盾牌、防弹背心等装备。

“为什么自卫队不携带枪支或刀具,而是使用木枪?我们听从了狩猎协会的建议,如果用枪或刀未能将其杀死,熊可能因此更具有攻击性。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木枪可以起到威慑、驱逐作用。”小泉进次郎说。

针对“熊害”泛滥,日本警察厅则修改了枪械使用规定。此前,使用步枪等特殊枪械的任务仅限于“重要设施的警戒与警备”“劫机应对”等情形。日前实施的新规,将“防止危险鸟兽对人生命和身体的危害”纳入到新增任务,警察在情况紧急时可以开枪对熊进行捕杀。

打击力度加大,引起了部分民众及自然保护团体的注意。

北海道知事铃木直道透露,棕熊管理办公室收到了许多投诉,称“猎杀棕熊太残忍了,请停止这种行为”。日本熊森协会于11月6日在东京召开记者会,针对全国多地接连出现的“熊出没”事件,已向相关部门提交“紧急请求”的请愿书。

“鉴于以往经验,仅靠捕杀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希望政府能够投入预算、实施举措,包括建设缓冲区、科学驱熊等。”该协会会长室谷悠子表示,熊与人类本就存在自然的生态分区,接下来做好环境整治比持续捕杀更为重要。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5日,日本秋田县鹿角市,日本自卫队队员设置捕熊陷阱并警惕“熊出没”。(视觉中国/图)

南方周末记者 陈相成

责编 姚忆江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