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时代,篆刻艺术迎来百花齐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6:08 1

摘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大众篆刻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更是对“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求的生动实践。它让篆刻艺术走出书房与雅集,走向了广泛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成为了一项人人可

▲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十二次工作会议的来宾观展

▲复旦大学“2025金融与人工智能国际研讨会”的来宾观展

▲首届复旦科创管理学术论坛(2025)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经验交流会的来宾观展

“篆刻其实并不遥远也不神秘,而是鲜活、有趣、充满温度”

“当非专业的设计者与爱好者加入创作时,篆刻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更宽广、更生动”

“从印面设计者到讲解志愿者,我想要做的就是把‘故事’讲完整,把这一方方印章讲给更多的人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大众篆刻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更是对“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求的生动实践。它让篆刻艺术走出书房与雅集,走向了广泛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成为了一项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创作的文化活动。

“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近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盛大揭幕。展览以大众篆刻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为切口,生动诠释了新大众文艺“群众创造、科技赋能、时代表达”的核心内涵,为践行四中全会精神提供了鲜活样本。

通过“大众篆刻”的形式,展览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设计者与爱好者共同参与,让篆刻艺术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而是向更多人敞开怀抱。无论是师生、校友,还是热爱篆刻的艺术爱好者,都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与感动。

当师生、校友能够看到自己创作的印章与名家作品同框展出,当篆刻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表达能够获得广泛认可与展示时,文化自信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与滋养。这正是四中全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精神所在。

▲2007级复旦EMBA项目2班 毕业15周年返校

▲2015级复旦大学-台湾大学EMBA项目 相识10周年返校

小管特别邀请了

四位参与印章设计的同学和校友

与大家一起分享印章背后的创作故事

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篆刻的世界

感受方寸之间的无限可能

01

当篆刻被重新想象,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百花齐放”

2024级本科生 陈剑知:

我与篆刻最初的联结源自我的父亲,他是一位大众篆刻的业余爱好者。小时候,我总是看到父亲坐在案前专心刻章,屋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方块,刀与石、朱砂与纸张的气息交织在一起,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我只是好奇,直到初高中时参加学校的篆刻社团,与一群同样喜欢篆刻的同学们一起摸索、研究。渐渐地,我发现篆刻远比我想象的更有趣,它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无尽的创意表达。

▲ 书桌抽屉里满满的印章

在这次篆刻展中,我主要负责两方章:一方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另一方是“全员导师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这方章的印钮设计是我最满意的部分:管院门口有一块标志性的黄色石头,常常成为师生、校友们合影的背景。我把那块石头一比一仿真、复刻成印钮,粘贴在章上,这种设计既庄重又亲切,给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印

作为管院的本科生,负责设计“全员导师制”印章对我来说更具特殊意义。每位管院本科生都会配有一位导师,我自己也有导师,常常与他交流,受益匪浅。将这一正在经历的过程以印章的形式记录下来,我觉得既温暖又有意义。章稿提交后,几位老师的修改和建议让印章更具层次感,也体现了展览在专业把关上的精细与用心。

▲ “全员导师制”印

展览中最让我惊喜的是,许多作品在材料和造型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传统的印章有其固定的形制,而此次展览中的许多作品打破了固有的框架,采用了新型材料和制作手法,印钮的设计更是各具匠心。作为一个长期接触传统印章的爱好者,我常常会产生某种“固有的成见”,觉得印章“本该如此”,但当非专业的设计者与爱好者加入创作时,便能激发出专业范围难以想象的创意,篆刻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更宽广、更生动。

▲ 陈剑知在篆刻研习营当讲师

在我看来,“大众篆刻”既指参与者变多的“大众化”,也隐含着相对于专业的一种平民化传统。回顾篆刻历史,篆刻既有秦汉匠人的实用智慧,也有明清文人的游艺情怀。直到近百年,篆刻才逐步走向学术化和专业化,但篆刻本身的怀抱其实始终向大众敞开。

如今,篆刻的参与人数空前增加,这种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对篆刻历史本质的真实回应:艺术既可以专业而精深,也可以普及而广阔。

对我而言,篆刻能够带来的那种“游于艺”的快乐:动手、琢磨、完成一方小小印章的过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我愿意将它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去享受,而不是单纯的技艺追求。

作为管院的一员,看到学院用篆刻记录历史和记忆,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自豪。看着那些被刻下、被铭记的瞬间,仿佛能听见历史在低声讲述。看到这么多人热情参与这次展览,我感到无比感动,同时也更加坚信,篆刻这门年轻的艺术,不仅能承载传统,还能被大众重新想象、热爱并传承下去。

02

“一印点睛”,承载四十年光荣与传承

2024级硕博连读项目 王府璟:

六岁时,我开始在少年宫学写书法。书法是一种黑白色的艺术,笔走龙蛇间勾勒出的或是气象万千、雄浑开阔,或是细腻婉转、温柔敦厚。不过,令我最着迷的,是每写完一幅长长的字后,轻轻摸出一方温润的印章来。拿起竹片,翻调着红色的印泥在小瓷碟上打着圈儿,蘸上印泥,再轻落印章。那一片黑白纵横的世界里,就这样跃出一抹红——热烈、鲜明、完整。盖印章就像是“画龙点睛”一般,直到这一刻,这幅字才是真正写完了。

于是,在“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向大众征集参展作品时,作为硕博连读学生的我,也希望能为展览做出自己的那一笔“画龙点睛”。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和不多的文字中,雕琢出复旦管院在中国大陆率先推出全面硕博连读制度的开创性和时代意义?我想,或许可以将“硕”字与“博”字的笔画连在一起,这一相连的笔画,好比一道利剑。我想,学术科研的敏锐就像这把利剑,洞察社会的进步,回应科技的变革,掌握经济的脉动,分辨因果的逻辑。

印章造型由堆叠的书本和一顶毕业帽组成。一开始,我“传统”地选了一块石料,在学院老师的建议下做了调整。在透亮的展示柜与明亮的聚光灯下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一切忐忑烟消云散,我心中涌起一种微妙的“不真实感”,但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骄傲。一个创意从想法到落地,到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在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时刻展出——这是当初在iPad上涂涂画画的我,从未想过的。

与此同时,作为篆刻展的讲解员之一,我也在向观众们讲述每一方印章背后的故事。在讲解时,我最想表达的是,印面上的文字与印章的造型如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也是“大众篆刻”非常鲜明的特质。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天早晨,我作为讲解员为《第一财经》录制展播视频。我提前到了一个小时,在展柜间走动线、背稿件。摄像老师倒计时“三、二、一”的时候,我的心都在砰砰砰地跳,但当我开始讲述这些印章的设计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时,心情逐渐平静,一切都像流水一样自然流淌。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些历史故事、风流人物,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已过去悠悠四十载。百年商科、百舸争流,多少具有全球视野又深谙中国国情的管理专才、学术精英和社会领导者从这里走出,多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风云故事在这里流淌传承,又凝聚在这一方方印记之上。从印面设计者到讲解志愿者,我想要做的就是把“故事”讲完整,也把它们讲给更多的人听。

希望在展览结束的“打卡点”,当人们在雪白的纸面上落下一枚小小印章时,也可以感受到篆刻艺术的历史温度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当下呼吸,感受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四十年矢志不渝和勇毅前行——就在此刻,“画龙点睛”。

03

方寸之间,让中西文化自如共舞

2020级复旦MPAcc校友 金嘉玺:

我对篆刻的兴趣,源自我对中国传统书画的热爱。古人常说“诗、书、画、印”相通,喜欢上书画之后,很难不被把笔意缩成方寸之间的篆刻吸引。回想在管院读书的时光,我常在经世书局、复旦图书馆翻阅名帖名画,笔墨间的美感让我陶醉,也促使我重新拾起书法,篆刻便成为我表达感受与思考的新方式。

篆刻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治印的传统,那种将文化、材料与符号融合的过程,既让我敬畏又充满魅力,也激发我亲手去实践、去刻那一枚能表达自己意念的小印。这次我负责设计的是“复旦MPAcc”印章,字体选择了鸟虫篆,材质则选用了老挝石,印石色调以红黄为主。老挝石质感传统,且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寓意,红黄两色呼应了政立院区建筑的金色与红色,让这方小小印章在色泽上与管院产生一种延伸的联系。

选择鸟虫篆,背后有两层考虑。首先,鸟虫篆线条流畅、造型独特,笔画里常见似鸟首的勾勒,既像字又像画,兼具装饰性与艺术感,很容易吸引眼球;其次,这种字体的圆润与过渡特性,能够巧妙地容纳英文字母的弧线,使“MPAcc”与“复旦”两种语言符号,在方寸之间保持自然、协调的共生。

将汉字与英文字母结合,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起初我尝试过西式花体,但总觉得太突兀,缺了些古韵,难以与整体风格融合。灵感的转折源自一次在国博参观“玉龙”展品时,弧形的器物让我联想到字母“C”,而龙首的形态与鸟首相似。我突然想到,可以借用动物意象把英文字母融入东方美学,这样构形瞬间通透,中西元素在印面上和谐共存。

在意象上,鸟与虫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十分契合复旦MPAcc项目年轻、有冲劲、不断向上的特质。我希望这方小小的印章能在视觉与寓意上鼓励同学们保持专注、勇于突破,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

篆刻看似方寸,却有章法。对我而言,这次篆刻设计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练习,也是“守正创新”的实践。守住传统的法度与审美,同时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合理创新。这种平衡,恰如求学的过程——夯实基本功,在变化中不断思考与突破。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习历程,本身就像一场“治印”的修炼。

我希望前来观展的朋友们能够多停留几秒,仔细观赏这方印章,或许会发现篆刻并不遥远、不神秘,而是鲜活、有趣、充满温度。虽然我在篆刻上仍是个入门者,但这次创作让我更加期待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愿意在未来继续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把这份热爱延续下去。

复旦大学MPAcc项目

,赞14

04

3D打印与传统技艺结合,篆刻艺术焕发新生

▲ 主创团队部分成员(从左至右:张舒、邓燕君、许雪雪、庞铮、吴裴培)

2017级复旦MBA校友 庞铮:

我从小学习书法和中国画,第一次真正接触篆刻是为了做一方落款章。那时候我并不是篆刻的创作者,只是使用者。不过篆刻与书法本为一脉,其核心在“篆法”,首先要具备书法功底,能写好篆字。我学过篆书,虽然尚未用刻刀把篆字转写到金石之上,但正因为如此,我对篆刻的兴趣与欣赏也逐渐加深。

2018年,我与三位同班同学创立了MBA AMO艺术俱乐部,并担任主席。得知“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征集印章设计时,我召集了俱乐部内一批有艺术专长的同学,成立了共创小组,负责复旦MBA项目印章的设计与制作。作为MBA同学群体中“艺术浓度最高”的组织,面对与艺术创作有关的任务,尽管充满挑战,但我们依然感到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 左:许雪雪手绘印钮创意图,右:克莱因蓝色雕塑

我们的设计以复旦管院国顺院区那座手型青铜雕塑为基础进行再创,将握着交接棒的双手想象成一方印章。整体以纯蓝喷绘,一方面呼应复旦MBA项目Logo颜色,另一方面致敬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的蓝色雕塑;交接棒上生发出的茎叶象征代表复旦MBA人终身成长的“光合计划”,叶茎沿手面蔓延化为手的血管,暗喻全人教育理念在复旦MBA培养体系中的渗透与焕发生机。在建模过程中,艺术家在电脑里以雕塑手法刻画出有力的肌理并保留人工痕迹,将科技与手工美学交融;最终我们通过光固化3D打印将电子雕塑变为实物印章。

▲ 印钮建模图

回顾整个创作过程,从AMO召集成员、老师把控方向,到校友手绘造型、艺术建模,再到校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复旦MBA全人教育理念也通过这次印钮创作具象化了!我们这些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技能的复旦MBAer,因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管院的深厚情感而聚在一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这正是复旦MBA“聚劲精神”的体现,也与管院“开智求真,拓新领变”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篆刻与中国书画的笔墨精神一脉相承,篆刻的“篆法”、章法皆源于书法的笔墨韵律,而刀法的刚柔、虚实,又与中国画“计白当黑”的构图智慧相契合。因此,篆刻其实是公众接触中国书画的绝佳入口。当它走进大众视野,本质是为公众打开了一扇理解笔墨精神的窗口,既能直观感受到汉字的线条美、结构美,又能在了解刀工与笔意的转化时,体会传统艺术“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审美意涵。

▲ 印钮成品照片

“篆刻走进大众”意味着打破了传统艺术的专业壁垒,让艺术创作从精英技艺变成了全民可参与的表达方式。这次展览所诠释的“大众篆刻”,正体现了这一跨界的价值:一方面,科技手段如3D建模降低了参与门槛,让没有篆刻功底的人也能参与创作;另一方面,篆刻的表达形式被拓展,不再局限于方寸石印,而是与管院精神文化相结合,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公共艺术作品。通过这种创新形式,我们不仅保留了传统艺术的文脉,也赋予了它现实的意义。让传统艺术通过新形式融入生活,使更多人参与其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正是这次“大众篆刻”展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05

观众分享:看见大众篆刻带来的无限可能

复旦管院校友张女士:

看完展览,最让我惊讶的并不是篆刻的形式,而是这些作品所带来的思维冲击。原本我以为篆刻只是传统、严谨的技艺,但这次展览让我看到了它与创新和无限想象力的结合,真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今天我带着孩子一起来参观展览和听讲座,主要是希望他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开阔眼界。他从小就喜欢练毛笔字,甚至有时自己设计字形,看得出他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母亲,我知道艺术对他的成长有多么重要。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他能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艺术方向,并且能继续保持对创作的热情。


观众李先生:

我算是个篆刻的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看相关书籍,听说哪里有篆刻展就忍不住去打卡。这次来到复旦管院的大众篆刻作品展,除了欣赏到那么多有趣的印章作品,最让我惊讶的是,展览中展示的那些珍贵历史资料。比如“东风”轿车模型和“红旗CA770”高级轿车模型,它们背后蕴含的历史厚重感,让我深感震撼。

这些珍贵的史料让我不仅更了解了复旦管院的历史,也让我意识到,很多传统与历史的元素正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观众陈女士:

我之前对篆刻了解不多,观展后才真真正正被它的魅力吸引住。最让我惊讶的是,现在的篆刻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想象。展览里用了那么多新技术、新材料,还有那些大胆的创新设计,让我大开眼界!没想到,原本很传统的篆刻,竟然可以和现代科技结合得这么好,充满了新鲜感和活力。

看着这些作品,我开始意识到,篆刻其实是一个特别开放的领域,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玩转它,去创新和表达。我也有了动手试试的冲动,去做一方属于自己的印章,亲自体验这种传统艺术的新面貌!

展览日期:即日起——2026年1月31日

展览地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C楼1-2层

参观方式:无需预约,免费开放

指导单位: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大众篆刻分会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协办单位:复旦大学大众印社

技术支持:乐塑3D


来源:商学院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