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决不能放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21:57 1

摘要:四年前,“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宣告,同时宣示着一场更为宏大、更为深刻的乡村发展变革的崭新起点。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设立五年过渡期,为的是稳政策、固成果,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脱贫攻坚这个词,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四年前,“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宣告,同时宣示着一场更为宏大、更为深刻的乡村发展变革的崭新起点。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设立五年过渡期,为的是稳政策、固成果,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今年1月2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在今年的第一次调研中强调,“完善落实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今年6月,在主持省委常委会会议时,王忠林强调,“要继续提高巩固脱贫成果的精准性,不断优化监测帮扶体系,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1月12日,在主持研究推进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时他再次强调,“深刻认识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事关支点建设成效。”“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做工作,持续抬高湖北发展的底板。

一、从“终点”到“起点”

回望2021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历经8年艰苦奋斗,我国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湖北,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特别是面对世纪疫情、严重汛情带来的“加试题”,我们圆满完成剩余5.8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不破、后墙不倒,做到了质量更高、成色更好。全省5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兑现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荆楚篇章。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关刀镇高冲村脱贫户何协兵一家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新家(新华社2021年3月17日摄)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直接检验着过渡期的成色,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根基,关系到“十五五”规划的顺利启航,以及湖北“建成支点”的成效。因此,湖北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不容有失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有力地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二、从“显功”到“潜功”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目标明确、限时完成的“攻坚战”,讲究的是集中优势兵力、雷霆万钧、速战速决;那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则更像是一场考验定力、耐力与智慧的“持久战”。它要求我们的工作重心从立竿见影的“显功”,转向深耕细作、利在长远的“潜功”。这些“潜功”,或许不显山露水,却是防止返贫的“稳定器”,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压舱石”,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根基。

盯住“业”——推动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筑牢收入来源的“防火墙”。

守牢“房”——完善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让安居乐业不再是梦想。

夯实“学”——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精准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未来播种希望。

强化“医”——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防止因病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织密织牢健康防护网。

优化“水”——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建设水清岸绿、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关注“搬”——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配套设施,促进社会融入,确保搬迁群众不仅“稳得住”,更能“有就业、可致富”。

这些工作,件件关乎民生,桩桩连接民心。它们需要的是“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奋斗”的锲而不舍,是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的战略耐心。

三、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根本、最可持续的路径在于从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对脱贫地区而言,内生动力意味着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对脱贫群众而言,内生动力则体现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为发展和受益的主体。

——产业长在大地上。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地区的产业兴旺,关键在于立足资源禀赋,善于挖掘和放大自身的比较优势。例如,恩施的“一红、一绿、一黄”,正是依托其独特的富硒土壤和气候条件,打响了地域品牌,成为了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蕲春的蕲艾,从一棵草到一个百亿级的产业链,实现了从种植、加工、研发到康养旅游的全链条发展;麻城的菊花不仅绚烂了秋天,更通过深加工、节庆旅游,开出了“美丽经济”的致富花……特色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湖北蕲春艾师傅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工人正在挑拣艾叶(图源:新华网)

同时,产业还要“接一连二”“接二连三”。罗田燕儿谷从昔日荒谷变身生态农庄,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了“农旅融合”的增值效应;长阳的魔芋、郧西的菌草等,通过精深加工,变身成为健康食品、工业原料,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就业长在产业上。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是防止返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扶持中小企业、乡村车间,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武汉新洲区狮子岩村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联合运营模式发展茶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直接带动260余名村民实现本地稳定就业,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务协作和技能培训,提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化和竞争力,确保其出得去、稳得住、干得好、挣得多。

狮子岩村农户正在进行油茶采收(图源:湖北日报)

——“小农户”也要对接“大市场”。

只有将农民更紧密地嵌入产业链条,让产业发展惠及更多农户,才能实现持续增收。大悟毛集村联合周边5个村庄共建产业联盟,共享订单、共享技术、共享市场,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保康横溪村联合11个村共同发展中药材种植达8000亩,形成了规模效应,增强了市场议价能力。这种“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的模式,是小农户适应大市场的有效路径。

保康县马桥镇横溪村发展药材产业。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435万元,人均纯收入38380元。(图源:襄阳党建网)

——集体经济要奔着“小目标”。

集体经济不能只靠“租金”“分红”,要勇于探索资源开发、资产运营、服务创收等多种发展模式。巴东金果坪乡成立“两山”生态资源经营公司,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四年累计增收超千万元,是“两山”理论在基层的创新实践;浠水三泉村创办村级“强村公司”,市场化运营集体资产,使村集体收入四年翻两番,并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展现了村级组织的市场活力;还有宜昌夷陵区梅子垭村通过兴建汽车城、引进品牌酒店等方式,盘活集体闲置资源,年经营性收入高达1536万元,五年累计向村民分红1660万元,真正让集体经济的成果惠及于民。

2019年,宜昌夷陵区梅子垭村引进宜昌嘉运汽车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建成集汽车展示、交易(含二手车)、维修美容和餐饮娱乐、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东城国际汽车城”,成为夷陵区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图源:宜昌市农业农村局)

重任千钧再出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场承前启后的伟大事业,也是一场考验智慧、定力与毅力的长期奋斗。湖北当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认知,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决心,坚守底线防返贫,甘做潜功夯基础,激发内生增活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让广袤的荆楚大地上,一个个乡村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香城都市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