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 | 一碗鸡汤里的黄山:美食、康养与文旅的共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0:45 1

摘要:11月15日下午,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的重要系列活动——“来黄山攒个鸡汤局”温暖启幕,作为“超级皖”美食争霸赛城市PK赛的亮点环节,这场以黄山特色鸡汤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成为观察黄山美食…

初冬的屯溪河街,被一抹暖意点亮。炭火上的砂锅咕嘟作响,醇厚的鸡汤香气弥漫在街巷间,等待品尝的队伍蜿蜒成长龙。

11月15日下午,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的重要系列活动——“来黄山攒个鸡汤局”温暖启幕,作为“超级皖”美食争霸赛城市PK赛的亮点环节,这场以黄山特色鸡汤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成为观察黄山美食文化、康养资源与文旅产业深度联动的生动窗口。

市民与游客齐聚于此,在碗勺交错间感受徽州风情,在烟火氤氲中体会山水滋养。

这碗汤,浓缩了黄山的自然精华,承载着地域的文化记忆,也折射出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

当千人共品一锅鲜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食的吸引力,更是一座城市如何以一碗鸡汤为媒,串联起文化传承、资源价值与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

美食文化:舌尖上的徽州记忆与传承

走进河街的“鸡汤局”现场,免费品鉴区无疑是人群汇聚的焦点。

八家来自黄山三区四县的鸡汤名店同台展艺,炭火慢炖的砂锅排开,汤汁金黄氤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一位正在熬汤的师傅边搅动锅勺边介绍:“我们清晨八点便着手准备,确保头一拨游客能尝到地道的黄山风味。”

这锅汤的背后,是黄山人对食材与工艺的执着。

活动现场计划发放一千份鸡汤,很快便领取一空,许多游客尝过后连声赞叹,直呼味道绝了。

这碗鸡汤的独特,根植于黄山丰富的美食文化。徽菜向来注重本味与原材,黄山鸡汤便是其中的典范。

所用鸡种多为本地特产品种,如黟县黑鸡、祁门豆花鸡等,它们生长于山野之间,饮清泉、食林味,肉质紧实且滋味甘醇。

黄山黑鸡被誉为“黑色瑰宝”,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优质畜禽遗传资源,2017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25年又入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其羽毛亮黑、冠红脚青,当地流传“羽黑冠红鸡中凤,肉黄味鲜香满席”的俗语,足见其品质优良。

祁门豆花鸡则因羽毛形似蚕豆花得名,养殖历史可追溯至明永乐年间,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新发现遗传资源,2024年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这些鸡种不仅是盘中美味,更是徽州地区长期选育与自然适应的产物。

烹饪方式上,古法炭火慢炖成为关键。现场名厨采用传统工艺,以文火煨制数小时,让鸡肉的胶原蛋白与配料的精华充分释放。调味仅以盐、姜葱为主,突出食材本真之味。

搭配的石耳、黄精等山珍,同样产自黄山本地,石耳长于峭壁,清肺益气;黄精药食同源,补中健脾。这种“食补同源”的理念,深深嵌入徽州饮食文化。

在文化溯源区,图文展板与实物标本详细介绍了黟县黑鸡、祁门豆花鸡、生长环境与营养特性,游客驻足细看,不时交流询问。

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陈思齐品尝后感慨:“鸡汤清爽不油腻,鸡肉软烂脱骨,配上菌菇更是鲜香满口,难怪成为黄山必尝美食。”

这场鸡汤局,不仅让游客味蕾满足,更通过食材故事与制作演示,传递出徽菜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它让美食超越饱腹之需,成为可品尝的文化符号。

当人们捧起这碗汤,仿佛也捧起了一段徽州历史——从明清养殖记载到现代认证保护,从农家灶台到文旅舞台,黄山鸡汤以其纯粹的风味,书写着舌尖上的传承。

这正是美食文化的魅力所在:它用最日常的方式,连接过去与现在,让地域记忆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

康养资源:山水滋养下的养生智慧与价值

黄山的初冬,山色如黛,清风微寒,而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成了许多游客暖身疗愈的选择。

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汤是慢炖三小时熬出的,每一口都饱含浓鲜,引得游客连连称赞。

这不仅是一碗汤,更是一种康养体验。黄山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优质鸡种提供了生长沃土。

黄山黑鸡原产自黟县柯村镇胡门村,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4.78%,是全国气候康养旅居示范区。

鸡只漫山奔跑,饮的是山泉,食的是野味,肉质中肌苷酸含量达2.01mg/g,脂肪含量仅1.45%,不饱和脂肪酸占比63.94%,富含多种氨基酸,营养价值显著。

历史上,方志敏红军将士曾用黑鸡汤治愈伤口,当地也有用黑公鸡缓解头昏头痛的习俗,足见其滋补功效。

祁门豆花鸡则产于祁门县金字牌镇洪村,该县森林覆盖率88.64%,位居安徽第一、全国第二,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负氧离子浓度达城市200倍,构建起世界级森林疗愈基地。

豆花鸡肉质香嫩,抗病力强,2023年入选安徽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24年跻身国家品种名录。

这些数据与认证,不仅是品质的背书,更揭示出黄山康养资源的深厚底蕴。

在互动游戏区,游客通过转盘问答了解鸡汤知识,奖品包括门店优惠券与文创礼品。许多参与者表示,通过活动他们才意识到,一碗鸡汤背后竟有如此丰富的养生学问。

合肥游客陈明分享:“原来喝鸡汤不只是为了暖胃,还能补气养身,尤其适合秋冬季节。”这种认知的提升,正是康养资源价值传播的体现。

黄山依托好山好水,孕育出特色物产,而鸡汤作为载体,将自然滋养转化为可感知的健康益处。

现场设置的农特产品市集,销售汤料包、禽蛋制品等,推出“PK赛现场特惠价”,吸引游客选购。

来自安徽宿州的游客丁嘉诚买了黄精和石耳,打算回家自制鸡汤,“想把黄山的‘鲜’气带回去,继续享受这份温暖。”

这种从体验到消费的转化,凸显了康养资源的市场潜力。黄山鸡汤不仅是一道菜,更成为康养旅游的切入点。它融合了地域气候、生态物产与养生传统,为游客提供身心疗愈的旅程。

当人们在山水间闲坐,捧一碗热汤,看远山如画,听风过竹林,温暖从舌尖蔓延心底,这正是黄山所倡导的“暖冬治愈之旅”。

于此,康养不再抽象,而是融入一碗汤、一片山、一段闲适时光,让游客在品味中收获健康,在自然里积蓄能量。

这不仅是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是文旅产业对人性化体验的深度挖掘。

文旅产业联动:从一碗汤到一座城的融合创新

“我刚刚在小红书上发布了活动现场的照片,已经收获了不少点赞。”

一位来自杭州的游客举着手机展示,她的笔记带了话题,参与线上互动。

这样的场景,在河街随处可见。

年轻人拍照打卡,分享体验,将线下热度延伸至线上。

主办方通过社交媒体发起话题传播,鼓励用户分享黄山旅游内容,结合“组局”概念扩大影响力。

同时,前期通过媒体专稿、主题海报等内容预热,中期以图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实时传播,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推广体系。

这碗鸡汤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人文经济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更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重要纽带。

当黄山黑鸡从山野走向餐桌,当祁门豆花鸡从地方特产升级为国家认证的遗传资源,这背后是养殖户的匠心坚守,是科研人员的专业投入,是餐饮经营者的创新传承。

活动现场,一位农家乐经营者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们不只是卖一碗汤,更是把黄山的山水和文化端给了游客。”

借助于“超级皖”的活动舞台,这种将地域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模式,正是人文经济的核心要义——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体,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这种多维度营销,快速提升了黄山鸡汤的公众认知度,让美食热度转化为文旅吸引力。

活动背后,更是黄山探索“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层逻辑。本次鸡汤局作为“超级皖”美食争霸赛的一环,与赛事同天同地举行,形成联动效应。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超级皖”实践以活动聚人气,以人气促消费,以消费带经济。

据介绍,黄山站活动带动旅游花费突破两亿元,屯溪河街当日客流6.02万人次、增长50%,商圈当日营收1100万元、增长30%,活动期间拉动各景区营收超4200万元。

这些数据印证了文旅联动的经济效能。

活动现场,农产市集销售笋干、禽蛋等特产,推出特惠价刺激消费;文化溯源区与互动游戏区增强体验感,让游客在娱乐中了解黄山文化。

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活动积极探索三产带动一产和二产的消费场景,既满足游客暖身暖心需求,又着眼长远打造“+文旅”产业体系。

例如,祁门黄精豆花鸡汤作为传统滋补汤品,承载着当地应对寒湿气候的养生智慧,如今通过文旅活动,从地方餐桌走向游客体验,成为徽州食补文化的代表。

这种联动不仅限于一时活动,更延伸至产业生态。活动组织了达人探店、网友互动、游客体验等多维度内容,将美食传播与旅游推广有机结合。

丁嘉诚,他特意选择这个周末来黄山,既赶上了国际旅游文化节的开幕式,又体验了地道美食。

这种“美食+文旅”的模式,让地方特色食材从产业端走向消费端,用烟火气十足的体验创新场景,激活市场潜力。

15日傍晚时分,河街依然人流如织,工作人员开始准备次日食材,确保活动持续温暖。

这不仅是碗汤的传递,更是一座城以美食为媒,实现文化传播、资源变现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

当文旅融合从概念落地为可触可感的生活体验,黄山正用一碗鸡汤,讲述着创新发展的故事。

从千人共品到线上热议,从食材溯源到产业带动,这场鸡汤局以其温暖与创新,为黄山文旅描绘出充满活力的图景。

它告诉我们,文旅融合的成功,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如何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可亲可感的体验,让游客在山水间遇见惊喜,在交流中感受暖意。

未来,黄山若能继续深挖美食文化、康养资源与产业联动的潜力,让每一碗汤都成为连接自然、健康与生活的纽带,那么这座城市的文旅故事,必将如这鸡汤般,醇香绵长,回味无穷。

来源|中新皖事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