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至14日,四川成都、宜宾、广元等多地中小学迎来首个秋假,超百万中小学生在“3天假期+周末”的“短而精”模式中收获充实成长。不少青少年主动走进博物馆、景区,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沉浸式体验中度过别样假期。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邱可欣 刘佳慧
11月12日至14日,四川成都、宜宾、广元等多地中小学迎来首个秋假,超百万中小学生在“3天假期+周末”的“短而精”模式中收获充实成长。不少青少年主动走进博物馆、景区,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沉浸式体验中度过别样假期。
趁着假期余热未消,记者专访了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张筠,听他结合各地实践数据,深度解读这项改革的设计巧思与落地成效,解锁春秋假“放得好、用得好”的核心密码。
“春秋假绝非给学生多放几天假那么简单。”张筠直言,这项制度穿插于长学期之间,打破了传统“学期—寒暑假”的二元模式,能让学生在持续学习后有效缓解疲劳、恢复认知活力,形成张弛有度的学习节奏。在他看来,“放得好”是基础,“用得好”才是关键,这也是改革的核心目标所在。
本次秋假的生动实践,正印证了这一理念。成都、绵阳的科技馆与博物馆专门推出“研学专场”,学生可免费参与三星堆考古模拟、机器人编程等趣味活动;广元紧扣本地猕猴桃丰收季,组织学生下地体验采摘、分拣等农事劳动;雅安依托特色茶文化,设计采茶制茶体验课程,让劳动教育自然融入乡土实践。“这些地域特色资源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插图,而是学生能亲手触摸、用心感知的‘开放式课堂’。”张筠表示,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具身学习”,远比课堂讲授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助力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内化。
不过,“孩子放假、家长无休”的现实困境,始终是假期政策落地的重要考验。对此,张筠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案。他认为,学校需筑牢托管主阵地,推动托管服务从“看住孩子”向“育好孩子”升级——通过引入非遗体验、科学小实验等特色活动提升服务“含金量”,同时严格执行“应托尽托”原则,杜绝劝退托管申请的情况。对于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可借鉴浙江经验,通过线上平台引入成都优质课程、博物馆虚拟展厅等资源,有效拓宽学生视野。
“社区与社会机构也需主动补位,打造家门口的‘托管驿站’。”张筠举例介绍,成都高新区社区由志愿者运营的“家门口托管班”已成为成功范例;企业、医院等单位也可利用自身资源,为职工子女提供福利性托管。他进一步补充,乡村地区可借鉴山东莘县“1+1+N”镇村托管模式,依托村党支部和工会阵地,发动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公益托管,彻底避免托管服务出现“真空”。
要让春秋假真正惠及每一位学生,差异化推进必不可少。“‘一刀切’无法满足多样化成长需求,也应对不了城乡资源差异。”张筠强调,需坚持“因龄施策、因地而异”原则,让假期从“统一休息”变身“个性化成长契机”。学段上,小学侧重“体验与感知”,可开展趣味实践;初中聚焦“探究与融入”,可弹性延长假期开展主题研学;高中则着眼“思辨与责任”,鼓励深度社会调研和前沿科技体验,比如可以走进人工智能企业,培养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针对川西、川南、川东北等不同区域,张筠建议精准挖掘特色资源:川西聚焦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川南深耕工业遗产与酒文化研学,川东北打造红色研学路线,成都平原则融合科技体验与古蜀文明探秘。“既贴合学龄认知规律,又盘活地域资源,才能让春秋假真正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桥梁。”他强调道。
“四川春秋假制度的推行,是立足省情、顺应教育规律、回应社会关切的系统性革新。面对改革中的‘成长烦恼’,需以发展眼光持续优化完善。随着制度不断升级与实践创新,春秋假必将成为四川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时节遇见更好的自己。”张筠说。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本文来自【四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