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这原本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多年来,网络上始终流传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莫言颁奖词”版本:一个是瑞典文学院发布的官方原文,一个是被恶意篡改、添油加醋的造谣版本。两种版本的碰撞并非偶然,背后
2012年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这原本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多年来,网络上始终流传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莫言颁奖词”版本:一个是瑞典文学院发布的官方原文,一个是被恶意篡改、添油加醋的造谣版本。两种版本的碰撞并非偶然,背后暗藏着别有用心的舆论操弄,值得每一个理性公民警惕与辨析。
官方颁奖词的核心是文学评价的本位表达。瑞典文学院主席瓦斯特伯格的致辞,虽带有西方视角的局限性,但其核心聚焦于莫言的文学创作特质——明确肯定他“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的艺术成就,围绕其作品中对乡土叙事、人性刻画、历史反思的呈现展开评述。即便文中存在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的片面解读,但其本质仍属于文学评论的范畴,并未脱离对作家创作手法、想象力与叙事力度的核心评判,这与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学奖项的设立初衷保持一致。官方原文可通过瑞典文学院官网、权威媒体报道等渠道查证,具备完整的语境与明确的评价指向,是公开透明的学术性表述。
网络流传的造谣版本则完全背离事实,充满恶意抹黑的刻意建构。这些虚假颁奖词肆意编造“中国人过着猪圈式生活”“中国没有真理、常识、同情”等极端侮辱性表述,甚至凭空添加“诋毁中国伟人”“嘲讽国家政策”等无中生有,的内容。它们断章取义地截取官方颁奖词中的个别词句,脱离上下文进行扭曲解读,再拼接上煽动性、攻击性的虚假信息,炮制出“颁奖词抹黑中国”的虚假叙事。更荒谬的是,这些造谣版本刻意忽略莫言作品中对民族韧性、母亲形象的歌颂,以及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刻洞察,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歪曲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全盘否定,其内容毫无事实依据,纯属别有用心的舆论伪造。
网络造谣者炮制虚假颁奖词的用心极为险恶,本质上是借文学之名行政治攻击之实。其一,抹黑中国国际形象。造谣者深知诺贝尔文学奖的全球影响力,试图通过编造充满偏见的虚假颁奖词,向国际社会传递关于中国的错误认知,强化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破坏中国的国际声誉,为外部势力干涉中国事务制造舆论借口。其二,煽动民族对立情绪。虚假颁奖词刻意触碰民族情感底线,通过侮辱性语言刺激公众情绪,再将矛头指向莫言本人及其作品,制造“文学批判”与“民族立场”的对立,进而撕裂社会共识,引发内部矛盾。其三,推行意识形态渗透。背后的势力妄图将文学奖项工具化,借虚假叙事传播西方价值观,否定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历史成就,动摇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阻碍中国的发展进步。其四,消解文学的纯粹性。造谣者无视文学创作的多元性与批判性本质,将正常的文学反思歪曲为“卖国求荣”,误导公众对文学功能的认知,扼杀文学领域的思想自由与创作活力。
事实上,莫言本人及官方媒体早已对相关谣言进行过澄清,但虚假颁奖词仍在网络空间反复传播,这既反映了部分人对信息真实性的漠视,也暴露了谣言背后势力的顽固与猖獗。面对这类谣言,我们首先应坚守“查证为先”的原则,通过权威渠道核实信息,拒绝被虚假叙事裹挟;其次要理性区分文学评论与政治攻击,尊重文学创作的批判性与多元性,同时坚决抵制借文学之名行抹黑之实的行为;更要保持清醒的民族自信,既不盲目排斥国际评价,也不纵容任何诋毁国家与民族的恶意言论。
真假颁奖词的博弈,本质上是真相与谎言的较量、理性与偏见的对抗。文学可以有不同视角的解读,但绝不能成为抹黑国家的工具;舆论可以有多元表达的空间,但绝不能容忍谣言的肆意蔓延。唯有戳破虚假叙事的伪装,认清造谣者的险恶用心,才能守护良好的网络生态,让文学回归其艺术本质,让交流回归其理性底色。
来源:逆入藏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