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丘县金店村,唐代名叫“金堤村”。南宋-潘自牧《记纂渊海》 卷二十一:“郭巨庙,在内丘县东金堤村(舆地纪胜)。”《舆地纪胜》,唐朝戎州太守九希采著。《奇姓通》:“九希采为戎州太守,有《舆地纪胜集》。”这也是金店村郭巨庙目前已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内丘县金店村,唐代名叫“金堤村”。南宋-潘自牧《记纂渊海》 卷二十一:“郭巨庙,在内丘县东金堤村(舆地纪胜)。”《舆地纪胜》,唐朝戎州太守九希采著。《奇姓通》:“九希采为戎州太守,有《舆地纪胜集》。”这也是金店村郭巨庙目前已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明一统志》卷四:“郭巨庙,在内丘县东南一十里金堤村。”
一、“金堤村”改名“金堤店”,“堤”,清代改写为“提”。
清雍正《畿辅通志》写作“金堤店”。卷五十:“郭巨庙,在内邱县金堤店,明弘治中建。”
清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二:“慈仁寺,在内邱县金堤店。”
乾隆十八年(1753年)《畿辅义仓图 内丘县图》标注的“金堤店”。
“金堤店”讹写为“金堤店”,是在什么时候?
雍正年间!
雍正《大清一统志》写成了“金提店”。卷三:“顺德营游击,驻顺德府。千总二员,分防邢台、沙河二汛。把总二员 ,分防钜鹿、内邱二汛。经制外委八员(四驻本营,四分防邢台、西黄村、金提店、广宗各汛。额外外委。”卷十一,内丘县条:“金提堡,在内邱县东十里。又有官庄堡,在县东南。尹村堡,在县北。清修堡,在县西北。皆明嘉靖二十五年置。”
清道光《内丘县志》卷一:“郭巨塔,在金提店西,巨获金处。巨生于河南林县,获金于内丘,卒干山东肥城西水村。”
清道光《内丘县志》卷一:“慈仁寺,在金提店,汉孝子郭巨获金,以其半养母,以其半建此寺。”
二、有关内丘县金店村起源的妄说种种
通过以上对金店村名历史记载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金店村,唐代一直金、元、明,乃至清初都写作“金堤村”。虽然,“金堤村”的“金堤”二字不知道有何缘由?作何解释?但是以下妄说种种显然是自说自话,没有历史根据的:
例1:河南林县人,字文举。汉时,逃荒至中丘金提店(今内丘金店村)。
内丘县在汉朝时称为中丘县。《太平寰宇记》载:“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间,故名中丘”。隋开皇初年,因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名讳,改为内丘县。问题来了:请问,中丘县有金提店这个村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众所周知,“金提店”这三个字,是清代才有古籍记载的啊!
例2:《郭巨与内丘》,内丘县融媒体中心2023-09-21 :“郭巨是古代封建社会二十四孝之一的大孝子,汉朝人,祖籍河南林县,因逃荒至中丘古家庄(今内丘金店村),自此,与内丘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不禁要问:“中丘古家庄(今内丘金店村)”,这句话,有何依据?典出何处?能不能拿出白纸黑字的证据来啊!可别让大家说你是自己瞎编的啊!例3:1983年《内丘县地名资料汇编》有关金店村的历史由来:“金店。汉代郭巨埋儿孝母得黄金之说,故金提店。后简化金店。”很明显,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因为“金提店”原名“金堤村”,原来写作“金堤店”,“金堤村”的“金堤”二字,和郭巨埋儿孝母得黄金之说难以看出存在关联。
文末,让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内丘县志 郭巨传》的记载:
郭巨,字文举,其祖居河南林县人。家贫岁凶,侨居就良。一子三岁,母常分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给,子夺母食,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可洪汝埋子。”遂携子诣野,掘地三尺余,石盖黄金一釜,上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用以赐汝,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巨获金,得终养”。
来源:宁晋大陆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