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在问:还去不去?这并不是行程变动,而是进行的一次外交试探。高市上台后第一回合已经到来:她在APEC会议中同时见到了大陆领导人和台湾地区代表,在国会质询中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引用集体自卫权称日本可能会出兵;被问及是否调整,她坚持自己的
11月14日晚上的来自中国外交部门的提醒安全提示,使得很多人把赴日旅行给取消了。理由很直接:日本当地治安存在风险,高市早苗近期的表态对两国关系不利。
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在问:还去不去?这并不是行程变动,而是进行的一次外交试探。高市上台后第一回合已经到来:她在APEC会议中同时见到了大陆领导人和台湾地区代表,在国会质询中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引用集体自卫权称日本可能会出兵;被问及是否调整,她坚持自己的意见。中国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并正式提出了抗议。
这情景让人想起2005年,小泉纯一郎在靖国神社以及教科书问题上强硬到底,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抗议和民间的波动,气氛紧张但是最终还是平息了。2007年安倍晋三上台后,外界认为会更加右倾,但反而转为现实主义,提出“日中战略互惠关系”,使两国关系发生转变。目前高市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回归理性,到底是走小泉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还未确定。但是规则要立、边界要定,中方的反制既是态度的表达,也是划定红线。
安全提示一出,很多沿海城市的居民就考虑取消去日本的行程了,旅游消费也是实实在在的客流。日本近几年来非常依赖中国的游客,内心十分清楚;如果大幅度减少的话,旅游、零售、服务业都会受到伤害。短期内双方都会受损,但是从结构上来看日本受损更大。
高市强硬地带有右倾火力,表达果断、气势足,但又有些轻率。一旦达到所谓的“台湾有事”临界点,日本是否出兵就牵涉到军法、内阁、盟友以及选民等多方面因素,各种限制条件不是一句话就能决定的,更何况到了那个时候她是否还在任也未可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国防务部门打算在2026年把3.3亿美元的军火卖给台湾;经贸谈判刚刚磨合出了一致的意见,军售的审批却没有停止。表面上是对白宫协调能力的检验,实际上则是美国国内派系之间的博弈以及政策惯性在起作用。两点值得重视的是:强硬派的韧性以及周期性不会因为某位总统的更替而消失;对台政策自1979年以来一直保持连续性,并没有中断过。现实如此,中国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这会不会影响到中美经贸的进程?比较稳妥的判断就是军售照常走,贸易“休战”也照常走。一年之内不需要对军售问题进行全面停火。经贸属于经贸范畴,安全属于安全范畴,二者纠缠在一起并不一定紧紧捆绑在一起。关键是能谈就谈、把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被对方议题牵着走。
欧洲的情况就看德国了,德国外长取消访问中国的计划,外界认为这是由于原则问题引起的,政治原因也包括在内。之后德国打算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来审核高科技对华出口清单。这并不是突然发生的,早在2021-2022年就已经有了苗头,最近推进得更加明确。从短期来看,中欧关系的发展并不乐观。中欧之间的矛盾不同于中美、中日之间的矛盾,不存在沉重的历史仇恨,也不是意识形态上的正面冲突,而是一种价值观和经济利益之间的拉扯。
以前很多项目是以产业链和经济账为主,近两年来德英法等核心成员在对华问题上趋于一致,更愿意用价值观来概括经济利益,在某些时候甚至愿意牺牲经济利益来维护身份认同。这会带来长尾效应,影响到企业和科研、资本以及人才的流动,要清楚地看到并制定出应对策略。
那又该如何是好?不用大张旗鼓地喊口号,落到实处才更有效。经商的要分散市场风险:日本、欧美市场不能只依靠一个,要尽早开拓第二、第三市场,减少对单一产品、渠道、现金流的依赖,在规则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的韧性就是护城河。注意政策方面的情况。中方反制是为了立规矩、定边界;按照自己的政策节奏来,不盲目跟风。
中日情绪化的风险、中美之间的结构性拉锯、中欧价值观的变化给现实增加了复杂性。看不清的时候会感到焦虑,但是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抓住三个关键词:信息、边界、节奏。信息要尽可能真实,边界要清晰,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心里要有数;节奏要平稳,快并不一定好,稳才是真正的稳。
来源:杭州发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