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00年没改名”的息县冲上热搜:5月14日,河南信阳息县官方一句“华夏第一县”喊得震天响,网友却齐刷刷追问——到底真古还是新造名片?答案其实一句话:地名确实从西周“息国”一路叫到今天的“息县”,但“第一县”这顶帽子,楚国当年可没颁发证书。
“3000年没改名”的息县冲上热搜:5月14日,河南信阳息县官方一句“华夏第一县”喊得震天响,网友却齐刷刷追问——到底真古还是新造名片?答案其实一句话:地名确实从西周“息国”一路叫到今天的“息县”,但“第一县”这顶帽子,楚国当年可没颁发证书。
把时间拉回到公元前682年,楚文王灭息国设县,同一批动作里还有申县、郧县,谁更早压根没流水账。只是息县后来没折腾:秦汉叫“新息”,隋开皇三年正式固定“息州—息县”两字,此后州县反复撤并,“息”字始终没掉。对比隔壁光山、潢川、固始都曾改名,息县成了豫南唯一“钉子户”,于是文旅局顺势包装成“三千年直播房”,听着唬人,也算半个硬核事实。
真正让地名活起来的不是红头文件,是息夫人。陈国公主息妫,公元前684年嫁到息国,因一张脸搅黄蔡国、又赔掉息国,被楚文王掳去当王后,史称“三年不语”。她死后,老百姓把她当桃花神、平安神,年年庙会,庙就在县城南关。地名+女神IP叠加,才保住“息”字烟火气。反观同期申县,故事稀薄,今天只剩“信阳”俩字,早把“申”挤进历史脚注。
所以,“第一县”是宣传口的高音喇叭,但“没改名”确实经得住考古:青龙寺遗址挖出楚国陶片,隋唐墓志写“息州”,宋代碑刻写“息县”,明清县志扉页还是“息县”,一脉相承。想要打卡,别只盯着热搜,去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旁边喝碗息州胡辣汤,再瞄一眼桃花夫人塑像,比争“第一”更有实感。
网友@豫南小雨:别吵了,我息县同学从小写籍贯就俩字,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都一样,县志办不办活动都这写法,躺赢。 网友@楚辞新唱:宣传归宣传,真材料在地下,青龙寺那片麦地一铲子能铲出春秋瓦当,比PPT有说服力。 网友@桃花饼:息夫人确实香,我妈年年三月三去庙里求桃花,灵不灵另说,至少保地名这块她比文旅局靠谱。
来源:自在书签DW03F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