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写字又快又好,我家的总歪歪扭扭?”“明明教了好几遍,孩子还是会算错简单的数学题”—— 很多家长总盯着孩子的 “不完美”,陷入 “对比 - 焦虑 - 指责” 的内耗循环,既累坏了自己,也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其实,孩子的成长本就充满 “不完美”,
“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写字又快又好,我家的总歪歪扭扭?”“明明教了好几遍,孩子还是会算错简单的数学题”—— 很多家长总盯着孩子的 “不完美”,陷入 “对比 - 焦虑 - 指责” 的内耗循环,既累坏了自己,也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其实,孩子的成长本就充满 “不完美”,学会接纳这些小缺憾,才能跳出内耗,让亲子关系更轻松。下面 3 个实用建议,帮你慢慢放下 “完美执念”。
家长常不自觉记录孩子的 “缺点”:“今天作业错了 3 道题”“吃饭又拖拉了 20 分钟”,却忽略了孩子的小进步。可以准备一个 “成长日记”,每天花 2 分钟写下孩子的一个小闪光点:“今天写字虽然慢,但比昨天工整了 2 个”“主动把玩具分给妹妹玩,懂得分享了”。
比如孩子之前算 10 以内加减法总出错,某天算对了 8 道,就记录 “今天数学题正确率提高啦,比上次多对 2 道”。坚持记录,你会发现孩子的 “优点” 越来越多,对 “不完美” 的包容度也会提高,不再因一点小错就焦虑。同时,把日记读给孩子听,他会感受到 “妈妈关注我的进步”,变得更自信。
孩子犯错时,家长容易 “想太多”:“现在写字不认真,以后考试肯定会吃亏”“连整理书包都不会,长大了怎么独立”,这种 “灾难化联想” 会放大焦虑。其实,低年级孩子的小失误很正常,用 “正常化思维” 看待:“写字歪歪扭扭是因为手部肌肉还在发育”“整理不好书包是因为还没掌握方法”。
比如孩子把水杯忘在学校,别指责 “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以后肯定成不了事”,而是说 “妈妈小时候也忘过东西,我们一起想个办法,比如把水杯放在书包侧兜,下次就能记得带啦”。接纳失误,再帮孩子找解决办法,比焦虑指责更有用,也能让孩子明白 “犯错不可怕,改正就好”,减少对 “不完美” 的恐惧。
“别人孩子报了 4 个兴趣班,我家只报 1 个会不会落后?”“邻居家孩子能背 100 首古诗,我家的才会 20 首”—— 盲目对比是教育内耗的主要来源。可以做 “自我觉察练习”:每次想对比时,停下来问自己 “我羡慕的是孩子的能力,还是怕自己被别人比下去?”“我的孩子有没有别人没有的优点?”
比如发现自己羡慕 “别人孩子数学好” 时,想想 “我家孩子虽然数学一般,但画画特别有天赋,还愿意主动帮同学”。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关注自家孩子的节奏,而非别人的 “标准”,才能摆脱对比焦虑。慢慢你会发现,孩子的 “不完美” 背后,藏着专属的闪光点。
教育不是把孩子打造成 “完美模板”,而是帮他成为 “更好的自己”。孩子写字慢、偶尔犯错、不如别人优秀,这些都是成长的正常轨迹。放下 “完美执念”,用耐心陪伴孩子慢慢进步,用欣赏眼光发现他的独特之处,你会发现:不仅自己的内耗少了,孩子也会在接纳与爱中,变得更自信、更快乐。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比 “完美” 更重要。
来源:禾羽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