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发布总金额超过20亿元的采购项目,涉及BEST离子回旋波源系统、低温系统关键部件、屏蔽包层系统等核心部件。这是中国核聚变领域近期金额最大的一次招标,标志着我国核聚变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聚变新能发布超20亿元采购项目,BEST装置启动大规模招标,中国核聚变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阶段。
近日,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发布总金额超过20亿元的采购项目,涉及 BEST离子回旋波源系统、低温系统关键部件、屏蔽包层系统等核心部件。这是中国核聚变领域近期金额最大的一次招标,标志着我国核聚变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是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后续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导设计,聚变新能负责运营。此次大规模采购意味着中国核聚变正从实验验证加速迈向工程示范阶段。
2025年是中国核聚变项目的招标大年。不仅BEST项目,全国多个核聚变项目都在加速推进。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中国在建的14个主要核聚变项目总投资规模高达1362亿元。这些项目多数处于规划阶段,未来3 - 5年将是招标的关键窗口期。
除了BEST项目,中国还计划在2030年前在江西南昌建成全球首座聚变 - 裂变混合发电厂“星火”,该项目总投资200亿元,目前已完成环境评估招标。同时,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在2024年4月总体建设进度已达70%。
投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涵盖科研机构、国企和民企。2025年初,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分别向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增资10亿元和7.5亿元,为未来聚变堆商业化应用打下基础。
浙商证券预计,全球核聚变设备市场年均规模将从2021 - 2025年的208亿元增长至2026 - 2030年的917亿元,2031 - 203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172亿元。
核聚变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涉及多个细分领域。从此次BEST项目的招标内容看,核心商机集中在关键系统和部件领域。
特种材料供应商是核聚变的基础。西部超导是国内低温超导材料龙头,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高端项目提供超导线材。东方钽业是ITER认证铍材供应商,高纯钽材市占率达62%。
国光电气是国内领先的微波电真空器件及核工业设备供应商,其研制的偏滤器已应用于HL - 3等托卡马克装置,有望中标此次BEST项目的液态包层氘提取系统。
核心部件制造商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联创光电参股企业联创超导是高温超导磁体系统供应商,近期中标中核集团4180万元超导线圈验证订单。
王子新材的子公司宁波新容已成为聚变新能的供应商,为可控核聚变项目提供储能电容和支撑电容,2025年将完成交付。斯瑞新材已开发应用于可控核聚变的关键材料和零组件。
系统集成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杭氧股份可为核聚变装置提供氦制冷系统及涵盖气体提取—储运—制冷—回收全产业链的整体解决方案,已中标聚变新能的低温氮系统采购项目。
高澜股份为EAST装置设计的水冷系统额定冷却容量高达13.12MW,是目前公司做过的最大散热容量的冷却系统。
中国核聚变技术近期突破不断,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1月20日,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次实现了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突破表明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了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2025年3月28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这些技术突破使得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前景变得更加清晰。
目前,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宣布,中国正全力推进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技术路线,目标是在2045年于上海建成并运行中国首个聚变商业电站。
与磁约束相比,惯性约束在技术进展上已展现出更快的突破速度。张杰团队提出了“先压缩、后加热”的聚变技术路线,预计于2028年可实现点火。
尽管前景广阔,但核聚变商业化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
技术瓶颈是首要难题。实现长时间可控核聚变存在诸多难点,包括 耐高能中子辐照的材料技术尚待突破,以及高参数模式下的等离子体稳态运行控制技术有待突破。
商业化路途遥远是另一个现实挑战。核聚变仍是一种未来能源,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目前,核聚变对相关公司的业绩影响仍然有限。
成本问题也不容忽视。预计到2025年,核电的平准化发电成本将保持在0.08 - 0.10美元/千瓦时,略高于太阳能和风能的0.05 - 0.07美元/千瓦时。
虽然核聚变有零碳排放、燃料来源近乎无限等优势,但当前核聚变装置实现点火并维持燃烧的时间都很短暂,实现稳定运行面临巨大挑战。
政策支持的持续性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虽然目前政策端持续发力,推动核聚变行业发展,但长期支持力度仍需观察。
核聚变产业投资应把握“短期看招标,长期看技术”的逻辑。
短期来看,随着BEST等项目招标推进,相关设备供应商将直接受益。此次聚变新能20亿元采购大单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招标项目释放。
中期而言,关注具有技术壁垒的公司。那些在超导材料、关键部件等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例如,联创光电的高温超导技术、西部超导的超导材料等都具有较高壁垒。
长期来看,核聚变商业化的想象空间巨大。一旦实现商业化,每千万瓦时成本将低于现在所有其他能源,电价预计不到0.2元/度,市场空间巨大。
投资者可关注三条主线:一是直接参与当前招标项目的公司;二是具有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三是布局多种技术路线的公司,如同时涉及磁约束和惯性约束聚变技术的企业。
中国核聚变产业正处在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的关键阶段。随着BEST装置招标启动和多个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链上游企业率先受益。
然而,核聚变商业化仍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投资者需理性看待短期热点,关注那些具有真实技术实力和订单落地的企业。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硬派研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