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挖出213年士兵遗骸!一测DNA,拿破仑败因再曝新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1:14 1

摘要:这事得从2025年春天的一次考古发掘说起。维尔纽斯郊外,几个工人在准备打地基、清理老墓地时,挖出了好几堆人骨。旁边还能看到军靴碎片,排列也不像普通平民墓那样杂乱。考古队一看日期就警觉了——这些骨骼对应的年代是1812年,也就是拿破仑东征俄国那年。怀疑越大,后续

这事得从2025年春天的一次考古发掘说起。维尔纽斯郊外,几个工人在准备打地基、清理老墓地时,挖出了好几堆人骨。旁边还能看到军靴碎片,排列也不像普通平民墓那样杂乱。考古队一看日期就警觉了——这些骨骼对应的年代是1812年,也就是拿破仑东征俄国那年。怀疑越大,后续检验越细致,遗骸被送去更专业的实验室做进一步分析。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参与了后续检测,使用的是下一代测序技术。他们从士兵的牙齿里提取了牙髓样本。牙髓密封性好,能保护里面的微生物DNA不被外界轻易破坏,所以常被当作“时间胶囊”来用。结果公布出来后很快引发关注:13具遗骸里,有4具检出副伤寒杆菌(Salmonella Paratyphi)的DNA,2具检出回归热的病原,没有发现斑疹伤寒(也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证据。为了避免单一结论的偏差,巴斯德把测序数据和方法开放,邀请其他实验室复核,确有多方验证的结果支持这一发现。

把视角拉回到1812年,就能看出这些病原为什么会成为转折点。拿破仑当时号称集中了几十万人的“大军”向莫斯科出发。史料里有一组数字很直接:某段时间里,人数从26.5万骤减到刚过十万——而且很多不是死在战场上,被炮火击毙,而是在营地里病倒、逃散或直接离队身亡。短时间内掉这么多人,仅靠正面战斗的损耗难以解释。

这些病原体会怎样摧毁一支军队?副伤寒会让人持续高热、虚弱,常伴随消化道症状和皮疹,战斗力会迅速下降。回归热的特点是发热反复,一阵退了没过多久又上来,折腾得人精疲力尽,根本没机会恢复。设想一下,一个连队里多人反复高烧,补给、行军、战斗协调全被打断,就算武器再先进,组织也会土崩瓦解。

病原不可能凭空出现,环境是重要推手。那时候军营的卫生条件本就糟糕:很长时间不换衣、不洗澡,虱子、跳蚤这种寄生虫随处可见;饮水经常不清洁。虱子可以传播好几种病,脏水会把肠道病原带进营中。多种风险叠加,营地就成了传染的温床。换句话说,这场失败不能只用“严寒”来解释,后勤和卫生的破绽同样致命。

学界对1812年失败原因的讨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06年就有团队用当时可行的检测方法在类似遗骸上发现斑疹伤寒的阳性结果,那也一度支持“严寒+斑疹伤寒”的解释。但那时检测手段有限,灵敏度和覆盖面都受约束,更容易把注意力局限在已知或易检的病原上。现在的下一代测序可以更全面地检出以前难以发现的微生物,从而把某些旧结论放到新的证据面前重新审视。

这类把考古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事例并不只是学术趣闻。历史上很多战役的结局,都和传染病脱不开关系。古代像曹操军中出现疫病、影响战力,东吴进攻合肥时也曾因痢疾等疾病受挫,这些记载说明传染病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由来已久。病菌不分敌我,不看身份,条件一合适就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战局。

这次研究在方法上也有讲究。牙齿被选作样本,是因为牙髓的防护性能好,污染少,能保留临终时体内的微生物信息。数据公开和多机构复核也让结论更有说服力,避免了单一实验室结果可能带来的误判。科学就是靠这种可重复、可验证来慢慢把猜测变成可证实的事实。

把镜头转回现代,类似研究也给公共卫生敲了警钟。医疗条件、卫生管理、人员密集度,这些在日常能影响城市运行的因素,在战争、灾害这样的特殊场景里能直接决定生死。现在我们有更好的检测工具,也有更成熟的防控体系,可历史告诉我们:忽视后勤和卫生,代价可能远比忽视战术更高。

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也逐步跟进。考古队伍越来越多地把DNA检测、微量元素分析与传统发掘结合,用科学方法还原古人群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细节。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方法互检的趋势在加快,把历史研究从凭经验讲故事,变成了能被查证的数据链条。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把“有可能”变成“有证据支持”。

关于拿破仑个人和1812年的评价,这些微生物学证据并不是要抹去他的军事才能。相反,它提醒我们,战事的输赢从来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往细里看,很多不起眼的细节——一桶被污染的水、一只传染了虱子的毡帽、一个没按时发放的口粮——都可能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触点。如今研究仍在继续:巴斯德的开放数据让多个实验室参与复核与深入解析,还有人去翻阅当年的军用补给单、营地布局档案,把环境考古和分子证据对接起来,力求把这场远征的脉络拼得更清楚。新样本、新方法不断加入,问题被推向越来越细的层面,接下来的发现可能还会补充或修正目前的理解。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