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役军人这群人,曾经在部队里扛枪站岗,保家卫国,现在脱下军装,回到地方,得有个地方落脚,有事干,有归属。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却得靠政策、社会和他们自己一起努力。
退役军人这群人,曾经在部队里扛枪站岗,保家卫国,现在脱下军装,回到地方,得有个地方落脚,有事干,有归属。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却得靠政策、社会和他们自己一起努力。
2025年,中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已经走上更规范的轨道,根据最新公布的退役军人安置条例,这条例从2024年9月1日开始施行,到现在已经运行一年多,覆盖了从军官到士兵的安置方式。
条例明确了安置原则,比如妥善安置、维护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里面分了十一章九十三条,细化了接收程序、岗位供给和服务管理,目的是让退役军人顺利融入社会,不掉队。
拿安置率来说,“十四五”期间,退役军人安置率这些约束性指标全实现了。数据显示,全国接收安置了25万多名转业军官和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还安置了8000多名伤残军人。
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裴金佳在2025年7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他们完善了考试考核、赋分选岗、直通车等多种安置办法,程序更规范,效率更高。
比方说,山西太原的李泽霖,退役后试了好几个岗位,最后干上了电子商务,现在帮别人带货,教主播怎么提升流量。他觉得部队的纪律帮了大忙,让他在职场不慌不乱。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少,显示出政策在落地时注重实际,帮助退役军人找到适合的路子。
政策层面,2025年中央企业和市属单位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会议强调,要严格执行退役军人保障法和安置条例,优化岗位设置,提高质量。
北京就树牢“红线”意识,不让安置流于形式。安徽省汝州市政府通知要求安置部门转变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依法行政,坚持公开公正公平。
海丰县公示了2025年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名单,从6月21日到27日,公开接受监督,联系电话都列出来了,确保透明。贵州省消防总队门户网也转载了安置条例全文,方便大家查阅。
除了政府安排工作,自主就业和创业也是大头。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印发了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工作规范,2025年1月20日发的文件,涉及民政、财政、住建等七部门。里面规定,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退役军人如果重病重残,可以单人户纳入低保。
还强调临时援助要及时,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办结,援助标准根据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到12个月不等。
这对那些一时困难的退役军人来说,是实打实的帮助。福建漳州的陈某,退役后创业搞物联网,中标项目但资金短缺,申请百万贷款5天就到位,让他公司顺利运转。
人民日报2025年8月28日报道了三位退役军人的故事。一个是操控无人机巡检高压电线的,部队学到的技能直接用上,工作稳定。
另一个参加科技创业比赛,创立了MR全息应用训练系统,在军警、教育、文旅行业落地,成为军民融合的标杆。第三个是李泽霖,前面提过的,从多岗位尝试到电商,帮别人解决直播问题。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帮助退役士兵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台州市则邀请优秀退役军人毕业生分享经历,用真实故事提振信心。
社会融入是归属感的关键,退役军人从部队到地方,身份变了,但本色不能丢。安徽省宿州籍烈士王学风是抗美援朝英雄,2020年退役军人桂振岭帮整理从军足迹。合肥南站的叶清萍,第一批火箭女兵,退役后在车站工作,刻苦精神带到岗位上。
陈三喜1999年入伍,退役后传帮带新蓝。2023年安徽最美退役军人有王希友、葛维超等,展示戎装虽脱军魂续写。宣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2024年组织大学生听老兵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瑶海区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办端午活动,包粽子聊传统,吸引居民参与,增强荣誉感。
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比如凝聚社区温度,用心当好贴心人。组织青少年听故事,营造氛围。
企业支持退伍军人日活动,建立包容文化,增强社区联系。美国那边也有类似,强调持续支持,唤醒社会责任感。
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强调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激发现役官兵士气,激励青年投身国防。
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联盟在湖北成立,吸纳50家成员,投入2000万财政资金支持。广东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系统提供视频学习,教职业发展能力,穿插真实案例,帮初入职场调适心理。
总体看,让穿过军装的人有归处,需要政策兜底、社会支持和个人努力。政策越来越细,案例越来越多,融入越来越顺。
未来,继续完善,就能让更多退役军人觉得地方也是家,军魂在社会发扬光大。
军地联合完善退役军人医疗优待服务体系 中国军网
来源:陈先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