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然抛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谬论,甚至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中国外交部直接亮明态度: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针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然抛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谬论,甚至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中国外交部直接亮明态度: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这声提醒,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只是中国反击的“开胃小菜”。
经济制裁的三大杀手锏
旅游反制只是开始,中国手里的经济牌可不止这些。最让日本头疼的,或许是稀土这张牌。
日本工业离了稀土基本玩不转,小到手机芯片,大到汽车电机,都得靠它,而中国又是全球稀土管控的关键角色。
有外界分析,要是中国调整稀土出口政策,日本的汽车、电子产业怕是得跟着“感冒”。
还有海产品,以前中国市场是日本海鲜的重要去处,要是哪天中国说“暂时不进口了”或者加征关税,日本沿海渔村的渔民估计得扛着牌子去首相官邸讨说法。
更关键的是日本的海上运输线。
外界认为,日本大部分工业原料和能源,都得从台湾海峡过,中国要是在台海搞点“常态化演练”,日本的“生命线”可能就得捏把汗。
这些手段随便亮一两张,高市早苗的内阁怕是就得手忙脚乱。经济上的压力还在累积,军事层面的回应也没闲着。
中国军方这几个月的动作不少,海军航母编队跑到西太平洋搞训练,空军战机出宫古海峡巡航也成了常事,这些操作明摆着是给日本提个醒:别以为家门口就能随便撒野。
有网友发现,海警船在钓鱼岛周边转悠的次数比以前多了,这意思很清楚,主权问题上,中国半步不让。
俄罗斯那边也没闲着,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最近就说,日本现在已经成了美国的“附庸”,还觉得俄日关系正常化“为时尚早”。
外界注意到,中俄在军事上的默契一直挺足,之前的联合战略巡航、海上军演,都让区域安全的“防护网”更密了些。
这种背靠背的合作,让高市早苗想在东亚折腾的难度又大了几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日本要是真敢插手台海,怕是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同时扛住中俄的本钱。
高市早苗核心圈将付代价
军事和经济的压力还在累积,针对高市早苗本人的反制也不是没可能。日本参议员石平因为参拜靖国神社被中国制裁,冻结资产、禁止入境,一套操作下来,他在日本政坛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现在高市早苗敢触碰红线,这套组合拳完全可以复制到她和核心团队身上,资产冻结、入境限制,甚至禁止和中国企业合作。
日本政客最在乎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实际利益,真要让她个人付出代价,或许比单纯施压经济更能让她肉痛。
这些针对个人的手段,或许只是开始。这阵子高市早苗在涉台上蹿下跳,民间就有人翻旧账了,琉球群岛(也就是现在的冲绳)的主权问题,最近讨论得越来越多。
以前琉球是清朝的附庸国,后来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把它抢了去,这事儿本来就没什么法理依据。
二战后《波茨坦公告》说得明白,琉球该由当地人民自己决定未来,美国后来把行政权给了日本,可没说主权也归它。
外界觉得,要是中国真把琉球主权问题摆上台面,日本在国际上吹嘘的“领土合法性”怕不是要露馅。
这时候高市早苗还在折腾,日本国内已经有人开始紧张,毕竟自己的地盘都没完全捋清楚,哪来的底气插手别人家务事。
日本内忧外患高市色厉内荏
高市早苗天天喊着“强硬对华”,其实是想把国内的矛盾往外甩。
这些年日本经济的问题不少,产业空心化的情况挺明显,好多关键零件得靠进口,自己想搞点高端制造,总显得力不从心。
国债也是个大麻烦,欠的钱早就不是小数目,可政府还在琢磨着增加军费,老百姓心里不乐意,觉得钱该花在改善生活上,而不是买更多武器。
征兵也是个头疼事,有报道称年轻人对当兵兴趣不大,觉得不如找份安稳工作,陆军征兵名额总填不满。她这套极右翼的做法,没让国内更团结,反而让不同群体吵得更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内阁的日子并不好过。
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这一点国际社会早有共识。
高市早苗作为日本首相,在任内公然抛出“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并暗示武力介入台海,这是1945年日本战败以来,首次有日本首相发表如此露骨的涉台武力威胁言论,性质极其恶劣。
面对这种突破底线的挑衅,中国的回应从之前的“敦促日方停止干涉”,升级为明确警告“一切后果由日方承担”,在近期交涉中更首次使用“奉示”一词,这两个字分量极重,代表着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容不得半点含糊。
中方当前采取的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旅游提醒、经济手段准备、军事威慑强化等,并非无端施压,而是对日本挑衅行为的正当回应。
这些手段涵盖外交、经济、军事等多个层面,每一步都有理有据。
维护国家主权是国际法赋予主权国家的核心权利,阻止军国主义复活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原则,日本试图突破这些底线,中方自然要亮出“工具箱”。
外界注意到,中国的反制始终保持克制,目的不是激化矛盾,而是迫使日方收敛错误行径。但这绝不意味着中方会在核心利益上退让。
要是日本继续沿着错误道路走下去,挑战中国的底线,那么等待它的,必然是更有力的反制措施。
毕竟,谁也不能指望中国拿国家主权做交易,任何试图触碰红线的行为,最终都得自己买单。
来源:心内科医师张学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