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财经调查》在11月16日晚直击多地虎头蜂无序养殖,高危品种离村庄不足百米、记者近前即遭围攻,暴利链条“500元成本卖到五六千”与“泡酒治病”的虚假宣传被当场拆穿
央视《财经调查》在11月16日晚直击多地虎头蜂无序养殖,高危品种离村庄不足百米、记者近前即遭围攻,暴利链条“500元成本卖到五六千”与“泡酒治病”的虚假宣传被当场拆穿
说白了,镜头里那阵嗡嗡声不只刺耳,更是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有人把红娘虎头蜂这样的强攻性物种放在山头和村边,说是“自然放养”,结果就是谁靠近谁挨蜇
在广西荔浦,养殖户把蜂巢立在村东头的自建房外十几米,周围连个警示牌都没有,陌生人走近,蜂群就扑上来
我听到记者描述“穿着厚防护服也心里发怵”,不夸张,这不是猎奇,是现实
另一边,买卖的套路也不复杂
直播间把虎头蜂按只明码卖,一只一两块,强调“泡酒能喝、还能擦身”
等你私信加上微信,话术才来——各种病都能治,都是“祖传方”
记者收到的所谓药酒,塑料瓶简陋装着,没名字、没生产日期、没保质期、没厂家信息,标准的“三无”
更扎心的是,从养蜂场负责人口中听到的真话:“那东西又不是药,又不能治病,卖的就是心理作用”,真正赚钱的是蜂蛹
利润到底有多高?
湖南城步一家农业公司摊开说,红娘虎头蜂蛹产量高、价格高
“500元成本能卖到五六千”,圈养不划算,放到自然界“几乎不要成本”
昆明的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蜂蛹交易区一天能卖20吨,主要销往云贵川,单价动辄每斤上百
听到这组数字,谁都能理解利润的诱惑
可问题是,养殖点离村庄最近149米、蜂群活动半径3公里,覆盖了整个生活区,这样的“生意”拿谁的安全做垫背?
更危险的还在升级
一种当地人叫“七里游”的虎头蜂,被称“杀人蜂”,连眼镜蛇都吃,受惊扰时可追击数千米
在四川乐山,养殖者直说这品种的蜂蛹产量极高,只要蜂王出栏量提升,大面积养殖只是时间问题
我不由得问一句:当攻击半径这么大、食物链位置这么高的物种被人为扩张,我们的生态系统怎么兜底?
风险并非抽象
贵州金沙县在2025年6月就发生过胡蜂养殖导致生态与民生双重受损的事件:19名红娘胡蜂养殖户里,74%蜂箱位于冷水河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28处侵入保护区,360箱中华小蜜蜂损失,29名村民被蜇伤,其中4人重伤
养殖点3公里活动半径覆盖村民的日常区域,问题很具体
好在后续动作也很具体:7月25日公开听证会后,多部门协同处置,截至后续阶段已清除28处违规蜂箱,建立“林区村委会排查+属地政府登记上报+林业部门核查处置”的机制
这一步,算是把散乱的管理拢到一张网里
云南牟定县的教训更重
2025年腊湾村曾发生胡蜂蜇死儿童事件,涉事养殖户被立案调查,随之暴露的,是监管权责的缝隙
县农业农村局与林草局一度出现权责推诿,后来由农业农村局临时牵头,提出养殖点距村庄1公里以上、办理审批和备案等规范,但法规边界仍不清晰
这类灰区,让人揪心
律师刘凯的观点很直白:在现有法规下,胡蜂养殖处于监管真空,养殖户是首要责任人,监管部门仅在失职时承担次要责任
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制度的空档
从生态角度看,专家给出更长的时间轴
生物研究学者谭江丽教授提醒,虎头蜂无序养殖与伤人事件增加相关,更严重的是对地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
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专家也指出,胡蜂在食物链的位置偏上,一旦过度养殖,会导致下游昆虫幼虫被大量捕食,连带林木嫩枝与花蜜遭啃食,生物多样性下降
换句话说,今天看似“多卖了几斤蜂蛹”,明天可能就是“少了一片花和一群蜜蜂”,后天是“森林和农田的病”
监管为什么难?
一来是利益驱动,二来是规则缺位
多位从业者提到,行业内部缺少生产标准与安全规范,畜牧业现行文件未对虎头蜂养殖和利用作出禁限规定,于是养殖户游走在灰色地带,谁敢管、怎么管,都没写清楚
同时,网络平台销售的“三无”蜂类制品、直播中的虚假宣传,跨平台协同监管也没跟上
我们常说“平台要担责”,真正落地需要的是标准、执法与数据打通
看一眼对比案例,方向更明确
国内龙南市非法饲养王锦蛇案中,林业局接群众举报后查实养殖许可证不包含王锦蛇,依法立案并在自然保护区科学放生,责任链条清晰,执法路径明确
这给危险物种养殖提供了一个“有没有证、证里有没有”的操作参照
再看国外
美国华盛顿州对亚洲巨型胡蜂的防控,从2019年发现到2024年持续监测,诱捕器网络、公众协作、首次蜂巢清除、港口检疫全面跟进
关键是跨部门快速响应机制,避免局部发现演变成区域扩散
这些经验不一定照搬,但思路值得借鉴
回到这次曝光后的最新进展,多地已开始动
截至11月17日,不少地方针对性处置:贵州金沙县的整治机制落地,云南牟定县开展全县排查,提出养殖点距村庄1公里以上等临时管理办法
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区明确清退或禁止部分高危品种
这说明问题被看见,也开始被处理
我更关心下一步:能不能从临时到长效
我的看法很简明
第一,立法完善要把“危险昆虫养殖”写清楚,前置审批、风险评估和退出机制一个都不能少
没有明确的名录、标准和流程,执法只能临时抱佛脚
第二,部门协同要常态化,林业、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与平台治理要形成闭环
既管线下蜂箱,也管线上带货
第三,公众监督要有抓手,举报通道、信息公示、风险告知做到“看得见、查得到、能跟进”
这不是把压力交给群众,而是让群众的担心能变成可用的线索
最后,暴利不能成为拿生态和邻居安全“试刀”的理由,任何产业都要在规则之内谋生
当记者在蜂巢前被蜂群包围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惊险,是规则缺位的“实景演示”
当市场一天能卖出20吨蜂蛹的同时
也该把“怎么不伤人、不伤树、不伤蜜蜂”的底线立起来
这件事已经从“曝光”走向“处置”,下一步能否走向“规范”
就看我们是不是愿意把短期利益放到长期安全之后
毕竟,生态的账,总会算到我们自己头上
这一次,别再让嗡嗡声先于规则响起
来源:梦幻叶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