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一把普通的剪刀能让兰州文旅火出圈?前几天,一位女游客在兰州酒店借剪刀剪衣服,结果因为保安在门口限时盯守、反复提醒“危险”,她觉得受了威胁,发视频投诉引发热议。
谁能想到,一把普通的剪刀能让兰州文旅火出圈?前几天,一位女游客在兰州酒店借剪刀剪衣服,结果因为保安在门口限时盯守、反复提醒“危险”,她觉得受了威胁,发视频投诉引发热议。
更意外的是,兰州文旅官号一句“没剪刀!”的调侃,竟成了全网玩梗的热梗,还被网友做成各种文旅宣传图,最后连甘肃文旅都下场跟进,把一场投诉风波变成了文旅宣传的契机。
这事说起来挺有意思,11月中旬,这位女游客入住兰州一家酒店,晚上想借剪刀处理衣服线头,前台让保安送了过去。可保安没走,在门口等着,还说“就给20分钟,长时间用太危险”,时不时往房间里瞟。
女游客觉得害怕,说这是“独行女性的安全隐患”,发视频吐槽。按说这就是个服务纠纷,可评论区却吵翻了——有人站游客,觉得深夜被男保安盯着不舒服;更多人站酒店,说剪刀是利器,保安这么做是负责任,甚至建议给保安颁锦旗。
最妙的是兰州文旅的反应,他们在投诉视频下面留了个“唉”字,后来又悄悄把官号简介改成“金城兰州欢迎您!没剪刀!”。这自嘲式的回应一下子戳中了网友,大家觉得这波操作又可爱又接地气,纷纷脑洞大开:
有人把剪刀和兰州牛肉面结合,画了“用剪刀剪面条”的搞笑图;有人P了“来兰州,不借剪刀但送你雪山戈壁”的宣传海报,原本的投诉风波,愣是被玩成了文旅梗。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网友就吃“不装腔作势”这一套?要是文旅官号严肃说教,说不定还会被吐槽“甩锅”,可一句“没剪刀”既回应了争议,又带着点幽默,反而拉近距离。
11月16号,甘肃文旅趁热打铁,连着发两条视频,直接把“剪刀”变成宣传点:一条说“甘肃除了剪刀,还有皑皑雪峰、瀚海戈壁”,配着张掖丹霞、鸣沙山的美景;另一条聊“甘肃的剪刀,剪出非遗艺术”,展示了当地剪纸、皮影等手艺,把小争议引向了大文化,这波转化真的太聪明了。
这波操作让我想起,之前有的地方遇到游客投诉,要么急着辩解,要么沉默冷处理,结果越闹越大。但兰州文旅不一样,他们没回避争议,反而用轻松的方式接住了“梗”,还让网友主动帮忙传播。
潇湘晨报记者后来问兰州文旅工作人员,对方说“看到很多人支持”,虽然没细说评论的来龙去脉,但能感觉到,这种“顺势而为”的态度,比硬推宣传有效多了。
其实这事儿里,没有绝对的对错。游客觉得深夜被盯有安全感隐患,没问题;酒店担心剪刀危险,让保安盯着,也有道理。可为什么最后会变成文旅热点?
关键就在于兰州文旅没把自己摆在“管理者”的位置,而是像个懂梗的朋友,用一句“没剪刀”化解了尴尬。网友愿意玩梗、做宣传图,也是因为这种互动不生硬,没有距离感。
现在再看甘肃文旅的跟进,更觉得这是“借势营销”的教科书案例。他们没纠结“谁对谁错”,而是抓住“剪刀”这个关键词,把话题引向甘肃的美景和非遗——你看,提到剪刀,不光是酒店的服务纠纷,还能想到甘肃剪纸的精致,想到张掖丹霞、鸣沙山的壮阔,原本的负面争议,就这样变成了展示当地魅力的窗口。
说到底,这波“剪刀带火文旅”,火的不是剪刀本身,而是官方接地气的态度。现在的游客不喜欢刻板的宣传,更愿意为“有温度、会玩梗”的城市买单。要是换成以前,可能有人会觉得“官号说‘没剪刀’不严肃”,可现在大家觉得,这才是真实的、有人情味的回应。
如果你去兰州旅游,看到文旅宣传里带“剪刀”的梗,会不会觉得更亲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甘肃##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来源:流火砚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