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有个宝宝,一出生就被媒体写成“15岁”,其实啊,是ta的胚胎在液氮罐里足足冻了15年。
这事儿听起来像科幻片,但真真切切发生了。
湖南有个宝宝,一出生就被媒体写成“15岁”,其实啊,是ta的胚胎在液氮罐里足足冻了15年。
冷冻期间,时间仿佛按了暂停键,直到2021年移植回妈妈肚子里,生命才重新开始生长。
说白了,这不是什么“长生不老”,而是科技给生命按了一次暂停键。
故事得从2005年讲起。
那时佩佩才26岁,因为生育困难,在湖南中信湘雅医院做了试管婴儿。很幸运,一次就培育出12枚优质胚胎。第一次移植后,她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
剩下的10枚胚胎呢?医院问要不要存起来。佩佩和丈夫想了想,交钱冻上了。
这一冻,就是15年。15年里,生活翻天覆地。
双胞胎女儿一路长大,聪明健康,2025年都已经是985大学大二的学生了。
而佩佩和丈夫,也从青年步入了中年。
2020年,41岁的佩佩突然动了心思:那些胚胎还在不在?医院回复:在,零下196℃液氮里存着,状态完好。
夫妻俩一拍即合:解冻一枚试试!
说实话,这决定挺冒险。国内专家一般建议冷冻胚胎别超过10年,毕竟时间太久,谁也不敢说百分百没风险。
但检查结果显示,这枚“沉睡”了15年的胚胎质量依然不错。移植后,佩佩成功怀孕,2021年2月,儿子壮壮出生了,健康得很。
这下问题来了:怎么算年龄?从胚胎形成那天(2006年)算,这宝宝确实“冻龄”15年;可从出生那天算,他就是个普通新生儿。
媒体标题一写“15岁婴儿”,网友就吵翻了:这不误导人吗?分明是玩文字游戏!
但撇开标签,真正值得聊的,是科技背后那个温情的选择,妈妈41岁高龄,还能迎来自己的孩子,全因当年存下的那枚“生命种子”。
更有意思的是家庭关系。壮壮和两个姐姐,其实是同一批胚胎的“生物学双胞胎”。
但姐姐们19岁了,弟弟才4岁,俩人带他出门,常被误以为是“小妈妈”。
妈妈佩佩倒很豁达:姐弟感情好得很,弟弟整天追着姐姐屁股后头跑。
你看,科技愣是把血缘和时间的线打了个蝴蝶结。
当然,争议没停过。有人担心超长期冷冻会不会有未知风险,也有人吐槽媒体夸大其词,把科学奇迹写成猎奇八卦。
但医生们心里有数:技术成熟归成熟,操作必须严格规范。国内现在连医保都跟上来了,湖南就把取卵术等8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报销,帮不少家庭减了负。
回头想想,这个“超时空宝宝”的真正意义,根本不是年龄数字的游戏。而是科技让那些曾被生育困境绊住脚步的人,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就像按下暂停键,等生活准备好了,再按下播放键。
生命从来不怕晚点,只要最终能抵达。
来源:生活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