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初春的夜晚仍透着丝丝凉意。值班医生被熟悉的急诊科电话铃声惊醒,得知又有急会诊任务,他迅速披上白大褂,前往急诊科接收病人。
这究竟是特殊病情,还是患者有所隐瞒?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昼辞
01 女孩吞下硬币后,呼吸困难
凌晨一点,初春的夜晚仍透着丝丝凉意。值班医生被熟悉的急诊科电话铃声惊醒,得知又有急会诊任务,他迅速披上白大褂,前往急诊科接收病人。
“一名约十岁的小女孩,上半夜不慎吞下硬币,现主诉喉咙痛且呼吸困难。”
听完简要病情介绍,医生心生疑虑:若硬币卡在喉咙或气管,不应拖延至此才就诊;若已进入胃肠,又怎会引发呼吸困难?
带着这些疑问,他来到了急诊科观察室。只见瘦小的女孩坐在病床上,哭闹不止,双手紧扼颈部,口称喉咙疼痛。
然而,经初步查体,并未发现窒息、紫绀等缺氧症状,五官科医生对口咽部的检查也未见异常。
“小朋友,你大概是什么时候吞下硬币的呢?”面对医生的询问,女孩沉默不语,家长代为回答:“晚上十点多做作业时吞下的,是一元硬币,但过了一两个小时才告诉我们。”
然而,胸腹部平片的结果却令人惊讶:硬币已位于肠道末端,且不止一枚,而是两枚!这显然与家长所述的一两个小时内的吞入情况不符。
图源:作者提供
02 深入询问,揭开真相
鉴于病情的特殊性,医生怀疑患儿可能因害怕父母责骂而未如实叙述病情。于是,医生决定支开家长,单独与女孩交流。
尽管家长坚称孩子不会撒谎,但还是半信半疑地听从了医生的安排。
在单独交谈中,女孩逐渐停止了哭泣,透露自己晚上写作业时无聊,玩弄口袋里的硬币,出于好奇放入口中,但硬币太滑一下子就误吞了进去。
当被问及为何会吞下第二枚硬币时,女孩回答:“我以为没关系的,反正也会拉出来。”
由此可见,女孩“误吞硬币”并非首次,但问题是,此次吞入第二枚硬币后,为何会如此痛苦?
影像学显示,两枚硬币位置接近,与患儿所述间隔一两个小时分别吞入的情况不符。且女孩多次出现吞硬币行为,家属是否知情?
医生心怀疑问。
03 病情剖析,疑云重重
患儿自述吞下第二枚硬币后,喉咙和颈部剧痛,甚至有“喘不上气”的感觉,但胸腹片并未在食管、颈部发现异物。
图源:作者提供
硬币作为儿童消化道异物常见物品之一,多数可自行排出,但也可能堵塞在食管狭窄处,引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同时,坚硬的硬币还可能在运行过程中划伤食管,造成局部黏膜水肿、疼痛。
此外,患儿的行为也引发了医生对“异食癖”的考虑。
异食癖是指摄食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嗜好,对通常不应取食的异物,比如泥土、油漆、污物等,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和吞食,可能导致重金属中毒、肠梗阻、寄生虫病等并发症。儿童是这一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可能与体内微量元素缺乏、不良家庭社会因素、精神心理疾病有关。
患儿父母愁容满面:“这孩子一直不让人省心,这几个月因为各种不舒服来急诊好几回了。”
听到这里,医生意识到,女孩的行为已非简单的“熊孩子”行为,需深入探究其心理原因。
04 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由于胸腹片可能存在角度差异,且患儿存在轻度胃下垂,但硬币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运行到接近直肠的位置。
为更清楚地了解异物位置,医生建议进行咽喉部+食道CT检查。
“那怎么行,孩子还这么小,吃那么多射线会有害的。”尽管家属担心射线对孩子有害,但在女孩持续哭闹下,最终同意检查。
CT检查结果显示,两枚硬币位于胃内,而非直肠位置,只是因患儿体位及胃下垂导致在胸腹部X片上位置低垂。
这与病情描述较为吻合。
图源:作者提供
05 综合治疗,关注心理
在未明确病情全貌前,治疗陷入困境。
若为紧急消化道异物,需急诊消化内镜取出;但患儿体内的硬币已运行至结肠,只需适当使用导泻药物促进排出。
然而,患儿所诉的颈部不适、吞咽困难仍无有效解决方案。
察觉到可能是心理疾病所致,急诊科医生请来擅长儿童心理沟通的医生与女孩交流。
原来,女孩是留守儿童,小时候父母都在外打拼,她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只是几个月前,父母才回家开始照顾她。
但忙于工作的父母,也没有让女孩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为了博取父母的关心爱护,她常常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以为这样做,父母才会特别重视担心她,比如:体育课突然“气喘”,就可以休息请假;写作业时吞下硬币,反正也能拉出来……
神奇的是,在一步步打开心扉的过程中,女孩咽喉部的疼痛感逐渐消失了。
经过多个科室共同会诊,考虑患儿为焦虑状态,可能因吞咽硬币造成食管黏膜损伤导致疼痛,加之心理紧张情绪所致。但并未发现急诊取异物指征,便给予口服导泻药物,急诊留观,等待异物自行排出。
06 家校合作,共筑健康
医生单独与患儿父母沟通,强调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心理关注。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青春期或接近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迅速,自我意识觉醒,学习压力大,可能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但因其心理成熟度有限,可能做出一系列“离经叛道”甚至伤害身体的行为,只为获得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
对于吞异物的女孩而言,其行为只是为了博取家人关注。
此时家长不应一味责骂,而应明了其真正的心理原因,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支持、理解和包容的环境,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让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责编|Zelda Atai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退休医生再上岗!国家五部门启动银发医养行动 | 医脉政事儿
男子为了家庭和睦,勉强答应了妻子这个要求!结果一家三口被送入急诊丨医起推理吧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