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摆在那:近五成消费者愿意为沉浸式体验、潮玩盲盒买单,88.2%的人都说自己“压力山大”,60%以上觉得“花钱能买开心”。
2025年的创业圈,最火的词是“情绪消费”,最难的事是“PMF”。
数据摆在那:近五成消费者愿意为沉浸式体验、潮玩盲盒买单,88.2%的人都说自己“压力山大”,60%以上觉得“花钱能买开心”。
这波2万亿规模的热潮里,无数人挤破头想分一杯羹,却卡在了PMF这道坎上,说白了就是产品和市场没对上眼,忙活半天全白干。
说句实在话,创业者最怕的不是没资金、没团队,而是瞎忙活。
传统验证PMF的路子太“烧钱”,动辄几十万砸进去做产品,最后发现用户不买账,只能黯然退场。
但有个创业团队偏偏反其道而行,在情绪消费+戏曲非遗+虚拟人这个跨界赛道,用42元就搞定了价值主张PMF。
他们的核心秘诀特简单:抓准用户为啥掏钱,比做完美产品重要100倍。
2025年的情绪消费市场,火得简直没道理。
Z世代每月花在情绪消费上的钱平均949元,还有18.1%的年轻人每月愿意掏2000元以上买开心。
从捏起来解压的捏捏乐,到陪你聊天的AI宠物,从线下脱口秀到线上非遗体验,只要能让人心里舒坦,就有人愿意买单。
但热闹背后,创业者的PMF困境越来越突出:-要么盲目跟风,看到非遗火就扎堆做文创,看到虚拟人热就跟风开发,根本不知道用户真正想要啥-要么把PMF想太复杂,非要把产品做到“完美”才敢上线。
结果错过2万亿市场的窗口期-要么凭感觉判断“用户需要”,没有真实数据支撑,最后变成自我感动式创业,产品没人买还怪市场不懂马斯克都说过,创业就像嚼玻璃、凝视深渊,你必须喜欢它才能坚持下去。
现在的用户越来越挑剔,35.7%的受访青年说“普通商品已经打动不了我”,15.7%的人就认“更贵、更精致、更懂我”的产品。
这意味着模糊的价值主张根本站不住脚,必须精准击中用户的核心消费动机。
从另一个角度看,政策红利也在倒逼创新。
文旅部早就明确支持“非遗+数字技术”融合,截至2024年中央财政累计投了113.8亿元非遗保护资金,浙江、广东等省份还专门出台政策,用3D建模、AI复原技术保护非遗,甚至给年轻人提供资金补助鼓励传承。
赛道再热、政策再好,找不到PMF,一切都是空谈。
很多创业者就是没搞懂这个理,拿着一手好牌,最后打得稀烂。
这个0资源、0数据、0团队、0经验的创业项目,能在情绪消费赛道站稳脚跟,全靠“消费动机MVP模型”的实操落地。
说白了,这套模型就是教你用最少的钱,搞清楚用户到底愿不愿意为你的产品买单。
我跟你讲,他们的操作逻辑简单到让人拍大腿:不做无用功,每一分钱都花在验证“用户会不会为这个动机买单”上。
首先是选对赛道逻辑。
他们没走“开拓新市场”的增量路线,而是瞄准了存量市场,和其他情绪消费品抢用户的“焦虑缓解”预算,用戏曲非遗这个新载体,切入已经被验证的巨大情绪市场。
这个选择太聪明了,马斯克都说要找一个大问题、能影响很多人的问题去创业,解决的问题越大,市场越大。
2025年情绪消费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没必要再花精力教育市场,直接借势发力就行。
然后是极致低成本验证。
整个素材获取阶段只花了42元,占总预算的1.4%。
他们没花钱请团队、租办公室,而是靠“人情世故”,也就是所谓的“非职权影响力”,找专业的戏曲演员要素材,自己动手创作了三类内容:情绪共鸣型、内容展示型、创意融合型。
创业初期没钱没资源不可怕,怕的是不会“借船出海”,死磕自己不擅长的事。
最关键的是数据说话,不凭感觉。
他们选了三个平台,用全新的冷账号自然分发,没花一分钱推广。
为了排除偶然性,还在12天后专门在平台上做了延迟测试。
他们定义的核心参考数据也很实在:互动率特意避开了评论数,因为小样本下评论容易受极端声音影响,这样能保证数据纯净可比,还设定了2%的达标线。
结果超出预期:情感共鸣类内容阅读量是其他类型的2-5倍,在平台的互动率更是高达5%,是达标线的2.6倍,四个月累计阅读量破万。
更重要的是延迟测试数据波动不大,证明用户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偶然爆发。
就这么简单,42元验证了“用户愿意为戏曲带来的情绪价值买单”,PMF直接落地。
这里要提一嘴技术红利的助力。
现在live2D技术早就开源了,有个叫Awesome-Digital-Human的框架,最低2核2G的服务器就能流畅运行,新手也能快速做出专业级虚拟人内容,制作成本直接降低40%。
要是放在几年前,光技术开发就得花几十万,这个0经验团队根本没机会入场。
所以说,创业要学会借势,抓住技术降门槛的窗口期,能少走很多弯路。
这个项目的成功,不只是模型好用,还精准踩中了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风口。
更重要的是,这套方法完全可以复制,不管你是做非遗、做文创,还是做其他情绪消费产品,都能照着学。
先说说政策和技术的东风。
2024年以来,非遗数字化扶持政策密集出台,除了中央的资金支持,浙江建了非遗数字资源库,广东用AI技术复原传统技艺,江苏还专门给非遗创业的年轻人提供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
“国潮非遗+情绪消费”的组合,本身就自带政策红利,相当于创业路上多了个“护身符”。
再加上live2D这类技术开源,让普通人也能做虚拟人内容,技术门槛降低后,拼的就不是谁有钱,而是谁更懂用户。
对创业者来说,这套“消费动机MVP模型”的落地步骤,记好这四点就行:1.先定核心假设,别上来就做产品。
比如想做非遗项目,先想清楚用户是为情绪买单、为知识买单,还是为颜值买单,针对性做测试。
马斯克都说不要害怕犯错,犯错是创新的一部分,早期小成本试错,总比后期大成本翻车强,把成本压到最低,用内容代替产品原型。
像这个项目一样,用短视频、图文测试用户反应,比花几十万开发APP、做实物产品省钱多了。
创业初期要学会“抠门”,把钱花在刀刃上。
根据目标用户选分发渠道,只有一个适合深度留存,别盲目全平台铺。
就像这个项目发现“真实社区”的属性,用户数据更保真,后续就把这里当成核心运营阵地。
别凭感觉说“用户喜欢”,用可量化的数据做决策。
比如互动率、留存率,达标了就加大投入,没达标就调整假设,重新测试。
Gamma创始人的经验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做AIPPT产品时,先和100个用户聊痛点,再做简单原型反复测试,甚至强迫自己“吃自家狗粮”,在产品还不完善时就实际使用,精准击中用户需求后才快速增长。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假设-验证-调整”的循环,慢慢逼近真相。
这个项目还纠正了一个常见误区:用户画像不是一开始定死的。
他们最初假设目标用户是“有文化认同的一二线女性”,但数据显示戏曲内容男女都喜欢,最后把用户画像修正为“中性”。
创业要保持灵活性,别被自己的固有认知困住,马斯克都说要质疑所有事,不要盲目相信权威,包括自己的判断。
创业者别再死磕“完美产品”了!2025年的市场,PMF不是玄学,而是用最低成本找到用户真实消费动机的过程。
这个42元搞定PMF的案例已经证明,政策再利好、趋势再火热,不如一句“用户愿意买单”。
马斯克说过,当某件事足够重要,即使成功概率极低,你也要去做。
创业路上,与其烧几十万试错,不如像这个团队一样,用42元、两周时间,先验证用户要不要、愿不愿买单。
抓准情绪消费的核心,用好低成本验证模型,跟着数据调整方向,比盲目烧钱靠谱多了。
创业的本质不是赌运气,而是用科学方法降低试错成本。
毕竟,能花42元解决的问题,没必要花42万;能通过小测试搞懂的需求,没必要等到产品成型才后悔。
2025年的创业风口,留给那些会“巧劲”的人,而不是只会“蛮干”的人。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