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跟几个朋友聊天,总聊到“换工作”这事儿——有人说从大公司跳去小地方就是混不下去,有人觉得离开熟悉的行业就是前功尽弃。其实哪有那么绝对?换赛道不是退场,是把以前攒的本事换个地方用罢了。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天,总聊到“换工作”这事儿——有人说从大公司跳去小地方就是混不下去,有人觉得离开熟悉的行业就是前功尽弃。其实哪有那么绝对?换赛道不是退场,是把以前攒的本事换个地方用罢了。
我认识个叫阿静的朋友,以前在都市报做文化版编辑,干了十五年,纸媒不行了她也没慌。别人都往新媒体跑,她却去家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做阅读推广。刚开始身边人都觉得她傻:“图书馆能有啥出息?”结果她倒好,把编报纸的套路用到选书上——给退休的阿姨搭养生+散文的书单,给中学生选带点趣味的科普书,还搞了个“邻里故事接龙”,用改稿的经验帮大家梳理情节,现在社区里的小孩周末都追着她问“这周讲啥故事”。说白了,她没丢自己的老本行,只是把“内容筛选和组织”从报纸搬到了图书馆,反而触达了更多真正需要的人。
还有个开服装店的李姐,以前在商场有个专柜,后来电商冲击扛不住,专柜关了。别人以为她要改行卖奶茶,她却开了个微信小号,做一对一的服装搭配顾问。她不用直播喊“家人们买它”,就是每天发点“上班族怎么穿不单调”的小技巧,有人找她就先问对方的职业、平时的穿搭习惯,再推荐合适的款式。她以前在专柜练就的“一眼看穿客户需求”的本事,在线上照样好用,现在每个月的收入不比以前开专柜少。要是换作别人,可能早就慌了,但她知道自己的核心本事在哪,换个地方照样发光。
其实很多人怕换赛道,是怕以前的积累白费。但说到底,职业里的核心能力都是相通的——比如阿静的“内容组织”,李姐的“需求理解”,这些东西不管放在哪个领域都有用。就像阿静说的,她做阅读推广和做编辑本质上一样:都是让合适的内容找到合适的人。李姐也说,搭配顾问和卖衣服的核心都是“帮人变好看”。我们总盯着舞台大小,却忘了真正重要的是手里有没有拿稳自己的“工具”。
说白了,换赛道不是输,是把老本事用在新地方。阿静现在每天看着孩子们围过来听故事,比以前拿到报纸样刊还开心;李姐不用应付商场的业绩压力,能专心帮客户搭出满意的穿搭,反而更有成就感。要是我们都能想通这点,就不会被“舞台大小”困住——职业选择哪有什么标准答案?能把自己的本事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就是最好的方向。
最近阿静说她打算把社区的阅读活动做成系列,李姐也想给职场新人开个搭配小课堂。看着她们的状态,我突然觉得:所谓的“成功”,从来不是死守一个位置,而是不管走到哪,都能把手里的牌打好。以后再有人问你换工作是不是混不下去,你大可以笑着说:“哪能啊,我只是换个地方发光而已。”
来源:敏锐原野BBqif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