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因胰头区域解剖复杂、血流丰富,术中出血风险高。本文提出“LPD血流控制技术”的概念,采取“血供优先离断和预阻断”的策略,优先处理外周交通血管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在双系统预阻断的前提下,通过中间入路和左后入路相结合的方式,原位处理
摘要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因胰头区域解剖复杂、血流丰富,术中出血风险高。本文提出“LPD血流控制技术”的概念,采取“血供优先离断和预阻断”的策略,优先处理外周交通血管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在双系统预阻断的前提下,通过中间入路和左后入路相结合的方式,原位处理胰背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根部,形成递进式血流控制,提升手术安全性与肿瘤根治性,为胰腺微创外科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近十年来,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取得长足发展,已在部分中心常规开展,但其技术复杂、学习曲线较长,并存在由于出血导致紧急中转开放手术的风险[ 1 ] 。2019年《迈阿密国际微创胰腺切除术循证指南》提到,微创入路胰腺切除术中尚无理想的出血控制技术,并建议经验丰富且术中出血率低的医师分享预防和控制出血的技术,鼓励专家合作撰写意见稿[ 2 ] 。本文结合文献及我们的临床经验,提出对LPD中血流控制技术的思考,希望与同道共同探讨。一、为什么未形成血流控制相关共识?
在临床实践中,多数医师习惯选择右侧SMV入路切除钩突[ 3 ] ,在胰头血流丰富的情况下,边切除边离断相关血管。从解剖学角度分析,胰头周围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血流丰富,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分支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denal artery,GDA)、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nf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IPDA)、胰背动脉(dorsal pancreatic artery,DPA)相互交通,形成双系统血供的特点。同时,静脉回流属支众多,主要涉及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脾静脉双系统。从技术角度分析,单纯早期解剖、结扎离断GDA无法完全阻断血供和减少胰头的血流。胰头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中早期处理IPDA可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但目前关于腹腔镜下IPDA优先处理技巧方面的报道较少[ 4 ] 。究其原因,可能与IPDA位置深在,解剖难易不一,位置及分支数量变异较多,其发出点至SMA根部的距离不等(1~5 cm)有关;且DPA通常很小且嵌入胰腺实质中,术中不易识别[ 5 ] 。2024年发表的相关研究仅强调控制出血的最佳技术是“充分暴露、轻柔解剖和保护关键血管”[ 1 ] ,并未提及胰腺血流控制方法。二、为什么需要血流控制技术?
LPD的手术操作复杂,尤其在处理钩突部位时易发生出血,腹腔镜下止血可能更困难 [ 6 ] ,而LPD应在有效的血流控制下实施。秦仁义 [ 7 ] 对胰头肿瘤侵犯SMV的复杂病例,通过优先离断胰头供血动脉的方式减少了出血。我们在原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基础上,优化了LPD手术路径和技术细节,并借鉴腹腔镜肝脏手术的血流阻断经验,通过原位解剖SMV、SMA主干和分支等,实施血供优先离断、预阻断的血流控制技术,有效处理了不同难度的病例。 我们认为,以下三个因素促成了LPD血流控制技术的出现:首先,LPD的操作难度大,术中出血风险高,而腹腔镜下的操作存在局限性;其次,若能在血流控制下进行手术,可获得损伤时行精准修复、出血时有效止血的机会;第三,有效的血流控制既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又利于肿瘤学的R0切除。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血流控制?
在肝脏手术中,早期即可进行血流控制,包括通过物理方法阻断入肝血流、药物手段降低中心静脉压。而在LPD手术中实现早期简单、有效的血流控制较困难,深刻理解胰头区域血流特点是安全进行LPD的关键因素。我们在术中对胰头血流采取有计划的递进式“截流”,实现了有效的血流控制,达到术野少血(低门静脉压),甚至无血状态。基本策略是优先离断供血动脉,再完全离断SMV和门静脉属支;在预阻断或阻断的前提下,处理与血管关系密切的肿瘤,并可防止出现突发性大出血。 (一)流程设计 国内外已有多名学者提出各种LPD的手术流程 [ 8 , 9 , 10 ] 。我们梳理了联合血管切除重建、转化治疗等复杂病例的出血处理经验,注意到预阻断的必要性。但在血流控制技术策略下实施LPD,LPD的手术流程需要重新定义和设计。结合临床经验和思考,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流程:(1)第一步:离断外周交通支,包括降低结肠肝区(结肠中动脉右侧支与胰头的血管交通),离断胃(胃大、小弯侧血管交通)、肝总管(胆管3、9点滋养血管)、胰颈部(胰腺实质内血管交通)、空肠起始部(空肠系膜内血管交通)的血管;建立SMA、SMV、脾静脉、门静脉的预阻断(解剖显露相关血管,能穿过悬吊带或预置无创血管夹即可)。(2)第二步:离断核心区域血供,包括离断GDA、DPA、IPDA;分离胰头钩突部与腹腔干、SMA。(3)第三步:离断静脉回流属支(胰十二指肠上前、上后静脉,胰十二指肠下前、下后静脉),游离和切除标本。 (二)关键解剖与入路选择 GDA位置表浅,易被优先解剖和结扎( 图1A 、 图1B )。IPDA的位置深在、变异多,术中易被撕裂出血,是钩突切除中的难点;识别并妥善处理IPDA根部是确保手术安全的关键 [ 11 ] 。通过动脉入路可早期确定动脉是否受累,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且通过动脉入路解剖和显露SMA主干、分支,可起到预阻断和离断分支血供的作用。
结肠上区中间入路指在SMA和SMV之间,鞘外解剖和显露SMA右侧半周,悬吊脾静脉,于脾静脉背侧离断DPA。沿此层面继续向背侧游离,显露左肾静脉及SMA根部;向头侧游离,到达腹腔干根部右侧,廓清海德堡三角及腹腔神经节右半周( 图1C 、 图1D );向尾侧游离,SMA分支可能是IPDA或空肠动脉,部分病例可通过中间入路处理IPDA,部分病例则需结合左后入路进一步解剖、识别和处理( 图1E 、 图1F )。结肠下区左后入路指先离断空肠起始部,向右上悬吊肠系膜远端血管轴,建立暴露空间,以便于SMA左后侧操作。沿空肠动脉解剖追踪和显露SMA主干,识别、离断IPDA根部,以利于清扫第14组淋巴结。至此,胰头区域供血动脉已完全离断,胰头部与SMA、腹腔干处于分离状态,仅与门静脉系统属支相连。
解剖和预阻断SMA对预防意外出血具有重要意义,而解剖SMA对手术技术是一项挑战。为了实现SMA的有效阻断,首先需要解剖SMA根部,显露1~2 cm,可选择结肠下区左后入路、结肠上区前方入路和右后入路。我们的经验是:(1)左后入路:从结肠下区左侧游离空肠起始部与下腔静脉间隙,显露左肾静脉和SMA根部背侧,向下松解屈氏韧带,鞘外显露SMA左侧和前方。此时,可采用无创血管夹进行预阻断( 图1G 、 图1H )。此方法简便易行,尤其适合未渡过学习曲线的术者。(2)结肠上区中间入路:在胰腺下缘脾静脉背侧、SMA和SMV之间离断SMV左侧小属支,悬吊脾静脉建立操作空间。于脾静脉背侧离断DPA;鞘外解剖显露SMA左右两侧,穿过阻断带悬吊SMA( 图1I 、 图1J )。(3)右后入路:以Kocher手法游离胰头和十二指肠,显露下腔静脉、左肾静脉夹角,切除右侧腹腔神经节和结缔组织,显露SMA根部,沿SMA走行纵行切开约2 cm,到达血管鞘后可分离悬吊SMA( 图1K 、 图1L )。
四、临床意义
优先离断供血动脉可避免静脉充血,同时胰头区域逐步呈现“缺血”改变;随即离断SMV和门静脉属支,在“无血状态”和No-touch下完成标本切除( 视频1 )。利用双系统组合预阻断技术(包括SMA系统、SMV-门静脉系统,或预置阻断带),创造少血流(低门静脉压)甚至无血状态,可避免发生“凶猛”出血( 图2 , 视频2 ),亦利于处理血管解剖关系复杂( 视频3 )或需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等的病例( 视频4 )。处理DPA、IPDA根部和清扫淋巴结,有利于实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
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需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肿瘤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安全性来看,在开展 LPD 手术时,重视并掌握血流控制技术,有助于减少出血和实现出血可控;从肿瘤学角度而言,少血或无血的术野,有利于实现根治性切除。LPD 的血流控制技术理论上适用于PD手术,但尚需更多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略】
平台合作联系方式
电话:010-51322397
邮箱:cmasurgery@163.com
普外空间订阅号
普外空间CLUB服务号
普外空间视频号
普外空间小助手
来源:普外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