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应届毕业生刚开始找工作会有个心理预期,薪资大抵要求四五千打底,好的情况下六七千也有希望,但当他们真正踏入社会职场上了才发现,现在的岗位需求量越来越少。
作者|爱吃糖的猫
这几年找工作其实最难的不是工资问题,而是工作岗位的空缺。
很多应届毕业生刚开始找工作会有个心理预期,薪资大抵要求四五千打底,好的情况下六七千也有希望,但当他们真正踏入社会职场上了才发现,现在的岗位需求量越来越少。
一个普通的文员岗位,都有两位数的毕业生去面试。
现在的就业单位也不单纯只招聘无经验人员,要求增加了不少,十年前招聘人员的方式特别简单粗暴,只要是毕业生,管你有没有经验,只管招进来慢慢培训,过一段时间就变成老人了。
可现在的用人单位没什么耐心了,需要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社会资源、人脉积累等等,就拿我上个公司招人要求来说,公司不在乎应聘的人员是不是转型,有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更多在乎在本地有没有各行业的人脉、资源。
甚至在应聘的时候,人事经理说只要能带资源进公司,本来三个月可以转正的日期可以缩短至一个月,工资什么的也好谈。
所以现在找工作跟以前真的不太一样了,工资倒是其次,一份普通工作有无数个竞争者在背后排队,因为工作机会太少,所以各平台开始出现了一些不正规的空壳公司,还有一些新成立的公司,根本查不到企业背景。
很多岗位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有段时间我失业后也在某招聘软件上找工作,看起来特别高端上档次的岗位,例如什么国学推荐师,我当时不懂,后来跟小老板聊天才知道,说是什么国学推荐,说白了,就是专门骗老年人的。
他们会组织专人在同一时间进行网上直播,宣传国学、五行、易经这种讲学促销自己的保健品,引导中老年在网上下单,很多物品的客单价还不便宜。
比如,老人睡觉不安生,所谓的国学推荐师就会通过一些话术来忽悠中老年说是身上缺少某类元素,会影响运势之类的,最后利用信任引导他们下单、消费,对应的国学推荐师就可以获取相关佣金。
太难了,总感觉现在的就业环境发生了一种畸变,三千多的工作到处都是,但真正应聘进去发现还不如不进去,怪不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单干、失业、自由职业。
前几天和刚辞职的朋友小敏聊天,她的选择让我颇有感触。
之前那份工作月薪比行业平均高两千,但她干了不到一年就果断离开,理由很实在:“天天加班到十点,周末还得随叫随到,孩子没人接,老人没人陪,赚的钱还不够给全家买保健品的。”
这届打工人早就不把工资当作择业的唯一标准了。比起冰冷的薪水数字,那些能让生活喘口气、让内心有归属感的“软福利”,反而成了更重要的加分项。
就像无锡江南电缆有限公司,正是摸清了职工的痛点,为孕哺期女职工设专属休息室,还出资办夏令营托管班,解决孩子无人帮带的难题,让员工能安心投入工作。这种把员工当“人”看的企业,即便薪资不是最高,也能留住人心。
身边还有个做设计的同事阿凯,放弃了一线城市大厂的高薪offer,选择了家乡的一家初创公司。
问他原因,他说得很坦诚:“大厂工资是高,但竞争太卷,晋升通道也窄。家乡这家公司能让我主导核心项目,还有定期的技能培训补贴,关键是通勤只要十分钟,下班能陪爸妈吃饭、健身,这种平衡感比多赚几千块香多了。”
现在的求职者,尤其是00后,找工作更像在“找生活”。
他们看重弹性工作制带来的家庭陪伴时间,在意企业是否关注员工成长,甚至会把“有没有母婴室”“是否杜绝职场骚扰”当作考量因素。
毕竟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让生活完全被工作吞噬。当一份工作需要用健康、陪伴和尊严去换,再高的工资也显得得不偿失。
其实好工作的本质,是让个人价值与生活需求实现双赢。工资是基础保障,但那些藏在薪水背后的人文关怀、成长空间和生活平衡,才是决定我们能否长久坚持的关键。
毕竟我们努力工作,最终是为了拥有更体面、更舒心的生活,而不是成为被薪水绑架的“工具人”。认清这一点,才能在求职路上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归宿。
来源:爱吃糖的猫cat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