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五篇小文,让你脱离俗气,心神游八极的大自由、大自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20:19 1

摘要:小编为文友们精选五篇短小精邃的古代小品文。这些文章既是文学珍宝,更是人生智慧的结晶。

小编为文友们精选五篇短小精邃的古代小品文。这些文章既是文学珍宝,更是人生智慧的结晶。

张岱(1597-1684),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家庭,晚年遭国破家亡之痛,隐居著书。其文清新隽永,尤擅小品,《陶庵梦忆》为其代表作。

正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更定:初更时分(晚八时左右)

· 拏:撑(船)

· 毳衣:毛皮衣

· 雾凇沆砀:冰花弥漫,白气蒸腾

· 大白:大酒杯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晚上八时许,我划着一叶小舟,裹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湖上冰花弥漫,天空、云层、远山、湖水,上下浑然一白。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一道痕迹、湖心亭一个墨点,以及我的小船一片草叶、船中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亭上,有两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书童正把酒炉烧得滚沸。他们见到我大喜:“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告辞。问他们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下船时,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啊。”

1. 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量词运用,将宏大雪景抽象为水墨点染,开创了文字写意新境界。

2. 时空架构:通过“崇祯五年”的特定纪年,在明清易代的背景下,将个人行为升华为文化坚守的象征。

3. 对话艺术:结尾舟子的“喃喃”巧妙点题,以第三方视角完成对“痴”的礼赞,余韵悠长。

4. 生命启示:在极致孤独中寻求心灵自由,启示现代人在喧嚣中保持精神独立的可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巨匠。其文豪迈洒脱,身处逆境而保持豁达,此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正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荇(xìng)

疑难字注释:

· 藻荇:水草,此处喻月光下的竹柏影子

· 闲人:清闲之人(亦含被贬闲职之意)

现代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解开衣服正要就寝,见月光照入门窗,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同乐之人,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手法与意义分析:

1. 比喻创新:“积水空明”的视觉通感,将固态庭院转化为液态幻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月光意象。

2. 哲学升华:结尾从具体夜游跃升至普遍哲思,将“闲”的价值从被动处境转化为主动选择。

3. 结构精严:84字完成起承转合,从“欲睡”到“起行”再到“悟道”,堪称微型文章的典范。

4. 现实意义:为现代人提供化解压力的智慧——将限制转化为审美体验,重新定义“闲暇”的价值。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东晋诗人。辞官归隐,开创田园诗派,其文质朴自然,蕴含深刻的人生理想。

正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生僻字注音:

髫(tiáo)要(yāo)

疑难字注释:

· 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小孩

· 要:同“邀”,邀请

· 邑人:同乡人

现代文翻译:

桃花林尽头是溪水发源处,出现一座山。山有小洞口,仿佛有光亮。就弃船从洞口进入。

开始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再走几十步,突然开阔明亮。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排列。有肥沃田地、美丽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互相听得到。里面人们往来耕种,男女衣着,都像外界之人。老人小孩都安适愉快。

见到渔人,大为惊讶,问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回答。就邀请回家,摆酒杀鸡做饭。村里听说来了外人,都来打听。他们说祖先为避秦朝战乱,带着妻儿乡人来到这隔绝之地,再没出去过,于是与外人隔绝。

手法与意义分析:

1. 叙事节奏: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的空间转换,象征从现实世界到理想国度的心理过渡。

2. 细节建构:“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具体场景,赋予乌托邦可触可感的真实质地。

3. 时空设计:通过“避秦时乱”的设定,制造平行时空的叙事张力。

4. 永恒价值:构建了人类共通的理想社会原型,成为对抗现实困境的精神资源。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寄情山水,其山水游记清冷孤寂,别具一格。

正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篁(huáng)坻(chí) 嵁(kān) 佁(yǐ) 俶(chù) 翕(xī) 怆(chuàng)

疑难字注释:

· 篁竹:竹林

· 坻:水中高地

· 嵁:不平的岩石

· 佁然:呆立不动貌

· 俶尔:忽然

· 翕忽:轻快敏捷貌

从小丘向西走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如玉佩相鸣,心中欢喜。砍竹开路,发现下面小潭,水格外清澈。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翻卷露出水面,成为水中小洲、岛屿、峭壁。青树翠蔓,覆盖缠绕,参差飘拂。

潭中鱼约百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凭。阳光照透水底,鱼影映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远游,往来轻快,似与游人相乐。

坐在潭边,四面竹树环绕,寂寥无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深悲怆。因环境太过凄清,不可久留,于是记下便离开了。

1. 移情于景:“似与游者相乐”的观鱼体验,实为贬谪文人孤独心灵的自我慰藉。

2. 对比转换:从发现之乐到“凄神寒骨”的情感转折,展现美景无法化解的内心孤寂。

3. 炼字艺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八字写尽藤蔓四种状态,体现唐诗般的语言密度。

4. 审美启示:展现了中国文人“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揭示人与自然深层的情绪共鸣。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明代公安派代表。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文清新真率,开创晚明小品新风。

正文: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 土膏:肥沃泥土

· 靧面:洗脸

· 浅鬣:短鬃毛,喻麦苗

· 罍:酒器

· 蹇:驴,指骑驴

现代文翻译:

二十二日天气稍暖,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柳树夹岸堤,土地微润,一眼空阔,如同出笼天鹅。这时冰面刚开始解冻,水波刚现明亮,如鱼鳞般波浪层层,清澈见底,亮晶晶像新打开的镜子冷光乍现匣中。山峦被晴雪洗过,秀美如擦拭过,鲜艳明媚,像美女刚洗过脸梳好发髻。柳条将舒未舒,柔梢在风中披散,麦田像寸许长的短鬃毛。游人虽不多,但汲泉煮茶的,举杯唱歌的,盛装骑驴的,也时常可见。

1. 双重比喻:“镜之新开”与“倩女靧面”的连用比喻,将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意象。

2. 动态捕捉:“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等表述,精准把握初春万物将醒未醒的刹那。

3. 人文视角:游人的“泉而茗”“罍而歌”展现生活美学,将自然观赏融入日常生活。

4. 现代价值: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细微美好,在寻常生活中发现不寻常的诗意。

这五篇短文从晋至明,跨度千年,却共同构筑了中国文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传统。每篇不过百余字,却如微雕艺术般在有限空间里蕴含无限意境,值得反复吟诵品味。

来源:亮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