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的溆浦,漫山遍野的油茶林缀满褐红色的果实,这是返乡创业企业家戴英杰用十六年光阴浇灌出的“致富果”。然而此刻,这位倾尽千万家产打造油茶基地的创业者,却躺在病床上与肝衰竭抗争。当6000余亩油茶迎来丰收时节,一场由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发参与的爱心接力,让这个关
溆浦县委领导干部为万木春油茶基地鼓劲加油。(溆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本报讯 深秋的溆浦,漫山遍野的油茶林缀满褐红色的果实,这是返乡创业企业家戴英杰用十六年光阴浇灌出的“致富果”。然而此刻,这位倾尽千万家产打造油茶基地的创业者,却躺在病床上与肝衰竭抗争。当6000余亩油茶迎来丰收时节,一场由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发参与的爱心接力,让这个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愈发感人至深。
“一定要把茶果抢收回来,这是戴总半辈子的心血啊!”11月15日,溆浦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利用周末时间,与数百名干群一起穿梭在茶林间。他们的手掌沾满果粉,竹筐里沉甸甸的茶果承载着比重量更珍贵的情谊。大家一边熟练地采摘,一边回忆起童年采摘茶果的往事。那些用草管吸食茶花蜜的甜,如今化作守护“致富果”的责任。
细心捡拾掉到地上的茶籽。(溆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油茶基地到处都有干部职工忙碌的身影。(溆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时间回溯到2009年,从中南大学MBA毕业的戴英杰放弃广州的优渥生活,响应家乡号召返乡创业。他将全部积蓄投入荒山开发,流转15300亩山地、建成6000余亩高标准油茶林基地、创造3100多万元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知识分子用实干书写的情怀。
村民向纯义动情地说:“我家能脱贫,全靠戴总给的稳定工作。现在基地有难,我们怎能袖手旁观?”
鲜为人知的是,病魔袭来时,这位身价千万的企业家竟无力支付医疗费——他把每一分钱都投进了这片绿水青山。消息传开,溆浦各界迅速行动,不仅捐款助医,更在茶果成熟时自发组成助农分队。
11月13日,溆水灌区“谁叫随到护农队”的60多名干部职工率先抵达基地,与自发赶来的村民混编组队、分片作战。年轻干部踩着树桠够向高处果实,粗糙的手掌沾满红褐色果粉;大嫂们蹲在草丛里细心捡拾掉落茶籽,念叨着“掉在地上的也要颗粒归仓,不能辜负戴总的心血”。仅一天,就抢收油茶果3000多公斤。
沉甸甸的丰收果。(雷文录 摄)
社会各界踊跃伸出援助之手。(向芳瑾 供图)
“戴总当年带着我们把荒山变油茶林,让村里不少人有了稳定收入,他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思蒙镇九家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舒跃得知基地缺劳力后,第一时间在村民群发起号召,短短两小时就召集了60余名村民直奔基地,“我们多抢收一斤,就是给戴总多一份支持,绝不能让他的心血白费!”
连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协调下,20余个机关单位陆续主动对接支援,企业职工、志愿者们放弃休息时间从四面八方赶来。11月16日,更有70多名怀化文明小记者和家长自驾上山,自备工具捡拾茶籽近3小时,用稚嫩的双手为基地鼓劲加油,“企业家尽心尽力建设家乡,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为企业分忧”,家长舒金刚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文明小记者助力万木春油茶基地抢收油茶。(鲍勇 摄)
油茶籽颗粒归仓。(彭军 摄)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中,有人爬上高枝采摘,有人蹲地捡拾落果,有人负责运输分装。粗糙的手掌、沾满草屑的裤脚、装满茶果的竹筐,构成深秋山岗最动人的风景。
更令人欣慰的是,帮扶并未止于采收。针对基地后续销售难题,该县商务局主动牵头,在县城最大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规划专属场地,用于茶油线上线下同步展销,同时号召全县大型商超为基地产品开辟上架绿色通道;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省林业局,组织专家团队实地指导茶籽晾晒、榨油工艺,提升出油率与产品品质;媒体平台同步发力,以“一人帮一亩,千人助千亩”的传播声势,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形成“政企媒携手解困”的强大合力。
“像戴英杰这样的企业家,县委、县政府既有责任也有义务帮他们渡过难关!”县委领导的表态掷地有声。从医疗救治到产销对接,从劳力支援到技术指导,这场爱心接力既守住了创业者16年的心血,更诠释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温度。
油茶果终将榨出清亮的茶油,而比茶油更醇厚的,是这片土地上守望相助的真情。当戴英杰在病榻上得知采收已完成80%,预计11月中下旬可顺利完成全部采摘,这个硬汉流下了热泪。他知道,这些用爱心收获的茶果,必将酿出乡村振兴最甜的蜜。(杨伶霞 陈小勇 刘达)
来源:掌上怀化